1.综合题- (共3题)
材料一 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这样,当作一个阶级来说,就是在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个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制。这样一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材料二 《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指出:“……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的劳动积极性。”1953 年到 1955 年,农业互助合作社继续稳定发展,这时期建立起来的合作社,80%以上增产增收,15%持平,5%减产减收。
——林志坚《新中国要事述评》
材料三 1958 年 5 月 27 日的《人民日报》上有这样的标题:《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寿张北台社亩产 10546 斤》;1958 年 8 月 13 日的《人民日报》上有这样的标题:《麻城建国一社出现天下第一田,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福建海星社创花生亩产一万零五百斤纪录》。
材料四 1958 年 10 月,某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不用花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谈论天堂好,天 堂不如新乐园”。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刘少奇说土地改革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的依据是什么?土地改革时颁布的法律文件是什么?(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运动的开展?这个运动的实质是什么?哪两个领域也开展了类似的运动?
(3)材料三和材料四分别反映了当时我国农村发生了什么历史事件?这些事件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你从中得到怎样的认识?
材料一 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在谋划对外开放时,首先把睿智的眼光投到沿海,投到广东,根据广东具有“毗邻港澳,华侨华人众多”的人缘、地缘优势,决定给予广东“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让广东在改革开放中先走一步。
材料二 1979—1989 年的 10 年间,深圳与世界 30 多个国家与地区的客商签订协议6890多项,实际利用外资27亿美元。至1999年的20年间,共有60个国家和地区的客商来深圳投资,累计投资项目2.36万项,这加速了深圳经济特区的迅猛发展。
材料三30年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大力支持下,海南经济特区坚持锐意改革,勇于突破传统经济体制束缚,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1987 年海南地区生产总值仅有57.2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不到 3 个亿。到 2017 年,海南地区生产总值达到 4462.5 亿元。现代服务业、热带农业、新型工业迅速成长 ,交通、电力、水利、通信等基础设施日趋完备。人民生活明显改善,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城乡面貌发生深刻变化。
(1)材料一中“广东在改革开放中先走一步”是指什么?(2)据材料一、二,概括深圳经济迅猛发展的原因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三,概括海南经济特区30年来取得的成就。
(4)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说出我国形成什么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材料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无论是肃清沿海岛屿上的国民党残军,还是解放海南岛、收复台湾都需加快海军建设,更新舰艇装备。对此,***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给予大力支持。 1949 年底至 1950 年初,***首次率团访问苏联,与苏联政府签订了购置海军装备的协议,苏联向中国提供 1.52 亿美元贷款用于支付相关费用。
材料二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中,建设强大的人民海军的任务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紧迫。要深入贯彻新时代党的强军思想,坚持政治建军、改革强军、科技兴军、依法治军,坚定不移加快海军现代化进程,善于创新,勇于超越,努力把人民海军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军。
(1)据材料一,建国初期我国海军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什么?20世纪70年代我国海军装备有什么发展?(2)据材料二,指出新时代海军建设主要目标是什么?实现上述目标的思想保障是什么?
(3)上述材料和问题探究的主题是什么?
2.选择题- (共23题)
A.中国重返联合国 | B.中美《上海联合公报》发表 |
C.中美两国正式建交 | D.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

A.极大地提高了中国国防总体实力和防卫作战的能力 |
B.为保卫祖国领土完整和维护国家统一筑起钢铁长城 |
C.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坚强有力的安全保证 |
D.具有现代科技知识的军事指挥人才队伍正逐渐形成 |

A.三大改造为“一五计划”奠定了制度基础 |
B.土地改革为工业化提供了原料和市场 |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保证了工业化成就的取得 |
D.土地改革为社会主义法制成就的取得提供了经济基础 |
A.设立深圳等经济特区 | 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C.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 D.在国有企业进行改革 |
A.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中的失误 |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运动的教训 |
C.“文化大革命”的教训 |
D.计划经济体制的教训 |
A.使农民获得自主分配农产品的权力 | B.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
C.极大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 D.农民开始走向富裕 |
A.参加万隆会议 | B.参加中美建交谈判 |
C.重返联合国 | D.参加入世谈判 |
A.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
B.亚太经合组织首脑非正式会议在上海召开 |
C.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 |
D.上海合作组织的成立 |
A.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 B.全面深化改革 |
C.全面依法治国 | D.全面从严治党 |

A.新中国在万隆会议上赢得尊重 | B.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C.中美关系发生重大变化 | D.文化大革命扩大中国的政治影响 |
A.人民生活幸福 | B.国家文明富强 |
C.民族伟大复兴 | D.文化科技繁荣 |
A.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胜利 |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
C.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 D.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 |
A.提高了人民地位 | B.完成了国家统一 |
C.加速了民族独立 | D.建成了社会主义 |
主要指标 | 1952年 | 1957年 | |
国家财政收入 | 全民所有制 | 58.1% | 70.6% |
集体所有制 | 1.2% | 16.7% | |
工业总产值 | 全民所有制 | 41.5% | 53.8% |
集体所有制 | 3.3% | 19.0% |
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②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③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
④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A.实施了“一五”计划 |
B.进行了国有企业改革 |
C.制定了“863”计划 |
D.确立了科技强军的战略 |
A. 中共“一大” B. 中共“七大”
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A.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
B.广大人民的建设热情 |
C.科技工作者的艰苦努力 |
D.政府的大力支持 |
A.有利的外部环境 | B.友好国家的帮助 |
C.综合国力的提高 | D.决策者的作用 |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2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4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