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2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4年6月周恩来访问印度,同印度总理尼赫鲁进行了会晤,周恩来发表了重要话:“各国不分大小强弱,不论社会制度如何,是可以和平共处的……”尼赫鲁十分赞同周恩来的看法,欣然与周恩来发表了联合声明。
材料二:

材料三:1971年10月,基辛格在接到第26届联合国大会电报后苦笑着说:“我的话应验了,光是中美接近就会使国际形势产生革命性的变化——连我自己对此也认识不足,但我没想到事情会来得这么快。”
材料四:

(1)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外交的哪项重大原则? 它的提出和倡导产生了什么影响?
(2)材料二中周恩来在出席的这次会议上,提出的哪一方针推动了会议的圆满成功?
(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中的“革命性的变化”是什么?你是否同意基辛格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新时期我国在国际舞台上发挥的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1956年中共八大指出,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材料三:在随后的几个月里,地方和中央政府经过讨论决定采纳“责任制”或“包产到户”。在这个制度下,土地仍然是公有的,但每个农户可以 得到一块或几块土地用于耕种,并与公社的生产队或经济合作社签订一份合同。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中国的奋斗)
(1)材料一图一中1952年土地改革之后,土地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图一反映的事件和图二有什么联系?图三反映的是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改造中采取的主要方式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什么?确定这个任务的主要依据是对什么问题的正确认识?中共八大的召开有什么历史意义?
(3)材料三所说的“这个制度”是什么?它最早是在哪个地方开始实行的?该制度有什么优越性?
2.选择题- (共12题)
A.宣传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 | B.动员选民参与人大代表的选举 |
C.庆祝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召开 | D.给文艺体育事业制造舆论氛图 |
A.拨乱反正时期 | B.改革开放时期 |
C.“七千人大会”召开期间 | D.“大跃进”运动时期 |
A.平反冤假错案 | B.股份制改革员 | C.科教兴国 | D.真理标准 |
A.民族区城自治制度 | B.基居民主选举制度 |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D.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A.服装产业迅猛发展 | B.服饰品味逐渐提升 |
C.西方文化影响深远 | D.思想观念不断解放 |
①支援了朝鲜反侵略斗争
②保卫和巩固了新生政权
③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
④促成了农业互助组的成立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A.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 B.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C.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 D.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
A.公私合营 |
B.中外合资 |
C.承包经营 |
D.国企改革 |
A.中国社会出现了严重混乱 | B.人民的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 |
C.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践踏 | D.阶级斗争已经发展到党内 |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1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