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邮市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409417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7/8

1.综合题(共2题)

1.
美国《时代》周刊被誉为当代最具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刊物,我国领导人邓小平先后8次登上《时代》周刊封面。根据下面的三幅图及有关内容,回答问题

(1)图一是1979年1月1日出版的《时代》周刊封面,标题是《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时代》周刊说,邓小平获选为1978年度风云人物是因为邓小平把中国的大门向世界打开了,让中国走向世界,同时让世界走进中国。标题所说的“中国新时代”开始于哪一次会议?这次会议作出了怎样的历史性决策?中国从此走上了什么新道路?
(2)图二是时隔一个月,1979年2月5日,邓小平的头像再次出现在《时代》周刊封面上,标题是《邓来了》,反映的是邓小平访美一事。新中国成立以后,中美之间经历了“敌对-缓和-正常化”三个阶段。“敌对”指的是什么事件?中美关系“正常化”的标志是什么?
(3)在什么时间召开的什么会议上,中国共产党把邓小平理论和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
(4)图三是1985年9月23日的《时代》周刊封面。标题是《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画面很清楚地对***和邓小平两个不同时代的生活进行了对比。左边是游行的队伍高举着马克思的画像,农民在田里插秧;下边是忙忙碌碌的上班族,高楼大厦,汉堡包,照相机等消费品。你认为这幅图的标题“中国正在远离马克思”说法对吗?为什么?
2.
《人民日报》的每一篇社论都是流淌着的历史,足以勾勒出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轨迹。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的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共同奋斗”

——1953年1月1日社论

材料二  “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

——1958年6月21日社论

材料三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地的产是由人的胆决定的”。

——1958年8月3日社论

材料四  “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世界上没有一个现代化国家是闭关自守搞起来的。美国经济技术的强大,日本能够后来居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广泛采用世界各国的技术专长,把世界上主要的先进技术集中起来。”

——1979年1月1日社论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指的是什么?为实现“最高利益”,我国开始执行国家建设的什么计划?全国人民“积极奋斗”取得了许多重要成果,请举一例。
(2)与材料二、材料三相关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请用一句话评价这一历史事件。
(3)为赶超美日等先进国家,1980年我国建立了4个经济特区,这4个经济特区地处我国什么区域?进入21世纪,我国对外开放步入新阶段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我国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

2.选择题(共24题)

3.
“文化大革命”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了新中国成立后最严重的挫折。它给我们的教训是在社会主义建设中
①应该沿用革命战争时期的方法
②要从本国国情出发
③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
④要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4.
侯永禄是陕西省的一位普通农民,他从1940年起开始写日记,一直坚持到2004年3月。下面他的日记内容能够反映土地改革运动的是
A. “当看到写着自己名字的木牌子立在田间地头时,一-些人禁不住热泪满面。”
B. “(村里)形成了‘干活磨洋工,吃饭放卫星'的现象。”
C. “干部脱离实际.胡吹虚报产量,和实际相去甚远。”
D. “不管怎么说,大包干就是好,大锅饭就是不怎么样。”
5.
1956年是“非同寻常的一年”。发生在这一年的有
①第一届全国人大胜利召开 ②“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③中共“八大”胜利召开 ④中国重返联合国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②③
6.
八(1)班准备举行一场有关邓稼先、王进喜、焦裕禄、雷锋先进事迹故事会,想请你为本次故事会拟一个主题,你认为最恰当的应是
A.科技战线的前沿人物B.艰苦创业年代的楷模
C.石油战线的时代标兵D.国防建设的模范人物
7.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与中共八大的共同点是
A.都主张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生产力
B.都主张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C.都主张人民公社化运动
D.都纠正了我党在前一段时期错误的方针政策
8.
20世纪60年代,在河南兰考有一首民谣:“故道黄河东流去,留下一片黄沙地。党为了咱除‘三害’,派来一位好书记。”民谣中的“好书记”是( )
A.王进喜B.邓稼先C.焦裕禄D.孔繁森
9.图像中的化学。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10.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首顺口溜赞扬的是
A.土地改革运动
B.农业合作化运动
C.人民公社化运动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1.
改革开放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努力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出是在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三大D.中共十五大
1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神州大地掀起了改革的热潮。改革首先取得革命性突破是在
A.农村B.内地C.城市D.国企
1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就体现党的指导思想及决定党和国家重大方针政策的实际作用来看,已经成为中共中央领导集体核心的是
A.***B.邓小平C.江泽民D.***
14.
下图是20世纪50年代周恩来总理访问印度时与印度总理尼赫鲁举行会谈的情景。中国在和印度交往中首次系统提出,后来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相互关系基本准则的是
A.“求同存异”方针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D.不结盟政策
15.
1972 年尼克松访华,下飞机后主动伸手与周恩来总理握手。尼克松事后写到:“当我 们的手相握时,一个时代结束了,另一个时代开始了。”这句话意味着(    )
A.中美关系开始由敌对走向正常化B.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C.中美两国的分歧从此消失D.美国开始放弃干涉中国内政
16.
新中国成立后,为保卫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人民解放军开始了正规化、现代化建设。在人民解放军的编制序列中,第一次出现了空军的正规编制是在
A.1927年B.1945年C.1949年D.1950年
17.
2015年12月,我国成立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火箭军。火箭军的前身是
A.陆军部队B.海军部队C.空军部队D.战略导弹部队
18.
人民解放军面对国家安全需求变化和世界军事发展新趋势,在服从和服务于国家建设大局的前提下,实施科技强军战略。这一战略性转变开始于
A.新中国成立后B.三大改造后C.文化大革命中D.改革开放后
19.
新中国建立后,实现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保证了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改变了少数民族地区的落后面貌,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其主要原因是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行B.“一国两制”的实践
C.土地改革的进行D.对外开放的实行
20.下图是电解CuCl2溶液的装置,其中c、d为石墨电极。则下列有关的判断正确的是(    )

21.
下图标题是“袁隆平在稻田中开展研究”。他研究的是
A.籼型杂交水稻
B.中国原生水稻
C.超级杂交水稻
D.中国常规水稻
22.
面对世界范围内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开展,1988年9月,邓小平从全新的角度,对科学技术在社会生产力和当代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作出了明确的理论概括,提出了
A.百花齐放,百家争鸣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解放思想,实事求是D.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23.
第一位获诺贝尔奖的中国籍科学家、也是首位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华人是
A.邓稼先B.袁隆平C.屠呦呦D.于敏
24.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建设的大规模展开,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科学文化事业,成为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重要内容。新中国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的重要方针是
A.科教兴国B.两个凡是C.求同存异D.“双百”方针
25.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中,明确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调必须坚持以教育为本,把科技和教育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增强国家的科技实力。颁发《关于加速科学技术进步的决定》是在
A.1994年B.1995年C.1996年D.1997年
26.
“两弹一星”是新中国国防尖端科技发展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的象征。“两弹一星”指的是
A. 原子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
B. 原子弹、导弹、人造地球卫星
C. 导弹、氢弹、人造地球卫星
D. 导弹、氢弹、神舟飞船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2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17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