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学完中国现代史,八(1)班同学开展了以“中国现代外交”为主题的历史研讨活动。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请写出材料一反映的会议名称。周恩来提出了什么方针“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这一主张体现了新中国怎样的外交原则?
(2)请写出材料二中的中国外交人员开怀大笑的原因,写出这一事件的影响。
(3)请写出材料三中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名称,“一个时代结束”、“另一个时代开始”分别指什么?
(4)材料四记录的历史时刻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一重大外交成就,这得益于哪一政策的实施。请写出香港回归祖国的时间。
(5)通过以上问题的作答,你能得出哪些认识?

(1)请写出材料一反映的会议名称。周恩来提出了什么方针“改变了会议的航向”?这一主张体现了新中国怎样的外交原则?
(2)请写出材料二中的中国外交人员开怀大笑的原因,写出这一事件的影响。
(3)请写出材料三中反映的历史事件的名称,“一个时代结束”、“另一个时代开始”分别指什么?
(4)材料四记录的历史时刻是我国20世纪90年代一重大外交成就,这得益于哪一政策的实施。请写出香港回归祖国的时间。
(5)通过以上问题的作答,你能得出哪些认识?
2.
每一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流行歌曲,这歌曲都深深的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写出在此事件过程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为巩固新生的政权,国家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2)请写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概括材料二的主要内容。
(3)材料三反映的人物事迹发生在我国哪一历史时期?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雷锋精神的内涵。
(4)材料四中的“老人”指的是谁?“画了一个圈”指的是中国对外开放采取的哪一举措?
(5)通过以上问题的作答,请写出这些歌词(节选)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1)材料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写出在此事件过程中涌现出的英雄人物。为巩固新生的政权,国家还采取了哪些措施?
(2)请写出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建立的标志。概括材料二的主要内容。
(3)材料三反映的人物事迹发生在我国哪一历史时期?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雷锋精神的内涵。
(4)材料四中的“老人”指的是谁?“画了一个圈”指的是中国对外开放采取的哪一举措?
(5)通过以上问题的作答,请写出这些歌词(节选)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作用。
3.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科技和社会生活方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2)材料二中的“此翁”指的是谁?请写出他的主要科研成果。他的科研成果“改变了世界”主要说明了什么真理?
(3)据材料三你能得出哪些有效历史信息?请写出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农业和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体制领域各采取的举措。
(4)通过以上问题的作答,你能得出哪些认识?
材料一

材料二 喜看稻菽千重浪,要数风流是此翁。此翁淡泊于名利,专注于田畴,以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让人们逃离饥饿。
——摘自2004感动中国人物颁奖词
材料三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
1978年 | 343.4 | 133.6 |
1990年 | 1510.2 | 686.3 |
2000年 | 6280 | 2253.4 |
2017年 | 36396.2 | 13432.4 |
——据《当代中国经济》相关内容编制
(1)材料一中的图一、图二各反映了我国在科技领域取得了哪项重大成果?请写出图三中受检阅部队的名称及该部队的主要任务。(2)材料二中的“此翁”指的是谁?请写出他的主要科研成果。他的科研成果“改变了世界”主要说明了什么真理?
(3)据材料三你能得出哪些有效历史信息?请写出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农业和20世纪90年代的经济体制领域各采取的举措。
(4)通过以上问题的作答,你能得出哪些认识?
2.选择题- (共14题)
4.
2003年10月,我国成功发射第一艘我人飞船,航天员杨利伟安全返回,中国人实现了飞向太空历史性的跨越。这艘飞船是( )
A.“神舟”一号 | B.“神舟”七号 | C.“神舟”五号 | D.“天宫”一号 |
5.
1979年6月,北京前门大栅栏街道办事处干部尹盛喜,在政策支持下辞职,创办了北京大碗茶青年茶社。这一史实最有助于研究我国的( )
A.对外开放事业 | B.民主法制建设 | C.现代企业制度 | D.经济体制改革 |
6.
中国改革开放经历了三次思想大解放:1978年第一次思想解放冲破了个人崇拜;1992年第二次思想解放冲破了计划经济的崇拜;1997年第三次思想解放冲破了所有制的崇拜。“第二次思想解放”的出现主要利益于( )
A.“四个全面战略”的提出 | B.重中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
C.邓小平南方谈话 | D.“三步走”战略的提出 |
7.
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与会代表认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这里的“工作”是指
A.创建新中国 |
B.实现祖国统一 |
C.进行土地改革 |
D.恢复国民经济 |
8.
“到1952年,国营经济已控制了国民经济的命脉,私营工厂只有依附国营经济才能生存。大部分资本家认识到公私合营是大势所趋。”材料叙述的是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
A.背景 |
B.目的 |
C.内容 |
D.作用 |
9.
宪法是法之统帅,是一国法律的“母法”和根本大法。下列哪项属于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B.《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
C.《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 D.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10.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反映了中国工业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是在
A.洋务运动时期 |
B.民族工业的“黄金时代” |
C.大跃进时期 |
D.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后 |
12.
下图一文发表于1978年5月11日的《光明日报》,此文引发的思想解放运动为实现中国共产党历史性的伟大转折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这一“伟大转折”是指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B.中共八大 |
C.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D.中共十三大 |
15.
新中国是由56个民族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渐形成了以汉族为主体的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格局。针对这一现状我国实行的基本国策是
A.实行高度自治 |
B.民族区域自治 |
C.坚持民族平等 |
D.加强民族团结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