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建国初期工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材料二 1949年—1976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指数一览表
(注:本表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统计报告。数据按可比价格计算。上年=100)
材料三


材料四: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近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材料五:1978年和2006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比较表
注: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它能够说明家庭生活水平的程度。
材料六: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中国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建国初期经济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和对比材料一、二概括50年代中期——60年代中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征?
(2)新时期的中国改革是逐步推进、不断深化的。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四指出:近30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经历了怎样的发展阶段?,并结合所学指出每个阶段开始的标志性事件。
(4)依据材料五、六,概括指出改革给中国带来的变化。
材料一 建国初期工农业生产统计表(金额单位:亿元)
| 1952年 | 1956年 | 1957年 |
工业总产值 | 343.3 | 703.6 | 783.9 |
农业总产值 | 483.9 | 582.9 | 604.0 |
工农业总产值 | 827.2 | 1286.5 | 1387.9 |
材料二 1949年—1976年我国国民生产总值指数一览表
年份 | 1957 | 1958 | 1959 | 1960 | 1961 | 1962 | 1965 |
指数 | 105.1 | 121.3 | 108.8 | 99.7 | 72.7 | 94.4 | 117.0 |
(注:本表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统计报告。数据按可比价格计算。上年=100)
材料三


材料四:在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经济全球化刚刚起步之时,中国开始改革开放;上个世纪90年代初经济全球化潮流真正形成之时,中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本世纪初经济全球化加速扩张之时中国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潮流。在近三十年经济全球化发展过程中,中国踩着历史的节奏,每一步都没有落空。
材料五:1978年和2006年国民经济主要指标比较表
年份 | 国内生产总值 (亿元) | 国家财政收入(亿元) | 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 | 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 |
1978 | 3645 | 1132 | 57.5 | 67.7 |
2006 | 218071 | 39500 | 35.8 | 43 |
注:恩格尔系数是指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它能够说明家庭生活水平的程度。
材料六: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中国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包括民法、行政法、刑法、经济法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使民主政治建设趋于制度化、法律化,为依法治国奠定了重要基础。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建国初期经济发展趋势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原因。和对比材料一、二概括50年代中期——60年代中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特征?
(2)新时期的中国改革是逐步推进、不断深化的。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3)根据材料四指出:近30年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经历了怎样的发展阶段?,并结合所学指出每个阶段开始的标志性事件。
(4)依据材料五、六,概括指出改革给中国带来的变化。
2.单选题- (共20题)
2.
“一五”计划期间,为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中央正式成立国家计划委员会,各省、市人民政府的财经委担负计划任务,综合编制自身计划,受国家计划委员会指导;而区、市财委的计划局受同级财委和上级计划机构的双重领导。这一体系的形成
A.使国民经济得以迅速恢复 |
B.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转变 |
C.成为国家机构改革的开端 |
D.为工业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
3.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这是党在农业问题上的一个重要决策。从1949年至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经济形式的变化总趋势是
A.封建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B.封建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公有制→合作社→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C.封建剥削制度→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社→土地包给个人自负盈亏 |
D.互助组→个体小农经济→社会主义合作生产→人民公社化 |
4.
国际舆论曾高度评价当代中国的开放举措:“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行动”。这是指
A.创办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 |
B.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
C.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 |
D.开放海南岛为经济特区 |
5.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说:(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及其同僚依靠组织方式上的变化,通过大规模的劳力动员,以实现农业奇迹;邓及其同僚同样依赖改变组织方式——尽管在类型上二者十分不同——来提高农业生产率。”后者不同于前者的是
A.改变了此前的土地所有制性质 |
B.违背了当时的生产力发展水平 |
C.农民经营土地的自主权扩大 |
D.反映了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 |
6.
1957年11月18日,***在莫斯科64个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会议上说:“赫鲁晓夫同志告诉我们,15年后苏联可以超过美国,我也可以讲,15年后我们可能赶上或超过英国。”中国在“赶超”思想指导下的直接后果是
A.制定发展国民经济“五年计划” |
B.对农业、手工业、工商业进行改造 |
C.开展“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
D.发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运动 |
7.
“一铲能铲千层岭,一担能挑两座山,一炮能翻万丈崖,一钻能通九道湾。”这是某一时期在中国某地流行的口号。该史料作为直接论据,可以说明
A.“一五”计划的超前完成 |
B.“大跃进”的“浮夸风” |
C.“文革”的严重错误 |
D.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
8.
下图是1952~2000年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百分比示意图。对此表述正确的是


A.①③形成的共同因素是所有制形式的根本变革 |
B.②的形成是由于“左”倾错误导致的 |
C.④的出现是由于我国形成了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 |
D.④→⑤的变化是由于两极格局瓦解所带来的挫折 |
9.
下表反映了我国20世纪60年代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导致表中所示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农业 | 轻工业 | 重工业 |
1960年 | 21.8% | 26.1% | 52.1% |
1965年 | 37.3% | 32.3% | 30.4% |
A.国民经济调整的方针的制定 |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
C.社会主义工业化基础的奠定 |
D.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
10.
1962年9月,中共八届十中全会正式通过的《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中规定:人民公社社员可以经营家庭副业,可以将家庭副业的产品拿到集市上出售。这一规定
A.推动了中国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开展 |
B.符合当时国情,奠定“一五计划”的物质基础 |
C.恢复农民土地私有制,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
D.是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部分调整 |
11.
1979年春,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出席中央工作会议,他大胆地提出自己的意见:“现在中央的权力过于集中,地方上感到事情很难办。……我请求中央允许在毗邻港澳边界的深圳、珠海与重要的侨乡汕头市各划出一块地方,搞贸易合作区。”这个建议的背景是
A.农村经济改革刚刚拉开序幕 |
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正在启动 |
C.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确定 |
D.中央开始推进企业自主管理 |
12.
“它冲破了长期以来‘左’倾思想的禁锢,它的历史地位可以和遵义会议相提并论,从危难中挽救了党,挽救了人民,挽救了国家,是具有伟大历史意义的转折。”“它”是指
A.八七会议 |
B.中共七大 |
C.中共八大 |
D.十一届三中全会 |
13.
国有企业改革的第一阶段,是在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前提下,进行放权让利;改革的第二阶段,跃进到产权变革,以及在股权多元化的前提下,进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而在第三阶段,核心的变化则是从单个企业的改革转向整个国有经济的战略性调整和重组。可见,国有企业改革的特点是
A.具有渐进性和阶段性 | B.肯定了非公有制经济 |
C.废除了计划经济体制 | D.生产关系根本性变革 |
14.
从1978年到1992年,历经14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找到了明确方向。这里的“方向”是指
A.对内进行改革同时对外开放 |
B.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D.长期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15.
1983年国家有关部门指出,去年国有企业首钢创利润4.1亿,交国家2.862亿元后,在当年新增利润中拿的太多。首钢领导则认为,企业去年上交利润又递增了6%,不应该“只知取蛋,不想养鸡”。材料说明当时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急需
A.政企分开,建立企业承包责任制 |
B.释放活力,取消计划管理体制 |
C.搞活企业,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 |
D.简政放权,扩大企业的自主权 |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对非公有制经济的理论认识上经历了“利用论”→“补充论”→“重要组成论”三个阶段。这一认识的变化过程直接体现了
A.经济体制改革不断走向深入 |
B.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成熟 |
C.经济宏观调控能力显著增强 |
D.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 |
17.
1979年3月15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了《“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应该稳定》的读者来信。信中陈述了对农村分田到组或到户的不满,号召纠正错误做法,稳定“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制度。不久安徽的肥西县委,还专门发文要求停止包产到户。这表明
A.推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并非一帆风顺 |
B.安徽的农村所有制形式开始发生转变 |
C.包产到户违背了改革开放的大政方针 |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施行后效果不佳 |
18.
1982年中共十二大上提出,“这几年我们对经济体制实行了一些改革,扩大了企业在计划管理方面的权限,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方向是正确的,收效也很明显。今后,要继续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但决不能忽视和放松国家计划的统一领导。”这说明当时
A.传统经济体制有所改变 |
B.我国开始进入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已全面展开 |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开始建立 |
19.
1984年10月22日,邓小平在中顾委第三次全体会议上发言时指出“前些时候那个雇工问题,相当震动呀,大家担心得不得了。我的意见是放两年再看。那个能影响到我们的大局吗?如果你一动,群众就说政策变了,人心就不安了。你解决了一个‘傻子瓜子’,会牵动人心不安,没有益处。让‘傻子瓜子’经营一段,怕什么?伤害了社会主义吗?”对该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纠正“左”倾错误进行全面整顿 |
B.破除困惑推动农村改革起步 |
C.解放思想推进改革开放进程 |
D.南方谈话吹响市场变革号角 |
20.
1993年2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各地相继取消了城镇口粮定量供应制度。至此,长期以来实行的票证制度退出历史舞台。”材料表明我国
A.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 |
B.社会性质发生变化 |
C.经济管理体制的变化 |
D.产品分配方式的变化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6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