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2题)
材料一第四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各民族一律平等……禁止对任何民族的歧视和压迫……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不可分离的部分。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
材料二2004年2月24日《香港商报》发表社评:“香港回归祖国6年多以来的实践证明,‘一国两制’正是确保香港经济持续发展、社会繁荣稳定的根本性制度保障。”
——新华网
材料三2005年4月26日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领的国民党大陆访问团赴大陆访问。南京是连战本次参访的第一站,连战成为56年来第一位拜谒中山陵的中国国民党主席。
(1)据材料一、材料二,归纳新中国成立后为维护国家统一采取的主要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哪些重大成就?
(2)台湾与祖国大陆分离的现状是如何形成的?我国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方针是什么?你认为目前妨碍台湾与祖国大陆统一的政治因素有哪些?
材料一近四十年来……普遍的有一种误解,以为在民国成立以前,几千年以来的政体全是君主专制的,甚至全是苛暴的、独裁的、黑暗的,这话显然有错误。在革命前后持这种论调以攻击君主政体,固然是一个合宜的策略。至少除开最后明清两代的六百年……大体上说,一千四百年的君主政体,君权是有限制的。
——吴晗《历史的镜子》
材料二政治制度,必然得自根自生,纵使有些可以从国外移来,也必然先与其本国传统,有一番融合媾通,才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辛亥前后,人人言变法,人人言革命,太重视了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会随制度而转变。因此,只想把外国现成制度,模仿抄袭。甚至不惜摧残人事来迁就制度。——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作者对古代中国君主政体的观点。
(2)根据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民国政府从国外移来的政治制度是指什么。概括作者认为其没能“真实发生相当的作用”的原因。
(3)三幅图片分别反映了我国什么政治制度?在发展民主方面,新中国建立的民主与中华民国时期的民主有何不同?
(4)简要谈谈你对中国政治制度发展的认识。
2.单选题- (共24题)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C.村民选举制度 |
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B.政治协商制度 |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D.村民自治制度 |
A.都强调中央集权原则 |
B.都给予了地方一定的自主权 |
C.都保持地方独立行使主权 |
D.都实行不同的社会政治制度 |
A.说明“两岸三通”的实现 |
B.呼应了“一国两制”的提出 |
C.受到香港回归祖国的影响 |
D.表明国民党主张和平统一 |
A.1954年宪法的制定 |
B.党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 |
C.进入人民当家做主的新时代 |
D.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
A.开辟了直选政府管理人员的有效途径 |
B.体现了我国民主的广泛性 |
C.使农民开始拥有了选举权和被选举权 |
D.使农民有能力直接行使国家权力 |
A. 基层民主选举制度不断发展
B. 向社会主义过渡已经完成
C.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正式确立
D. 选举法案有待进一步完善
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②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③“一国两制”方针
④普遍推行村民自治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A. 蕴涵了“一国两制”的精髓
B. 首次宣布实行和平统一祖国的方针
C. 提供了港澳回归的法律依据
D. 直接推动了“九二共识”的达成
A. 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提出依法治国方略
C. 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认同“九二共识” | B.承认“一国两制” |
C.坚持“一个中国” | D.同意两岸通邮、通航、通商 |
A.台湾摆脱日本殖民统治 |
B.提出了和平统一的方针 |
C.恢复了对香港行使主权 |
D.恢复了对澳门行使主权 |
A. “国家--宪法--政党”的道路
B. “政党--宪法--国家”的道路
C. “国家--政党--宪法”的道路
D. “政党--国家--宪法”的道路
A. 表明人民政协具有参政议政职能
B. 反映出政治协商制度初步建立
C. 明确了人民政协代行全国人大职能
D.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
A.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B.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 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D.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A. 国际社会想干扰中国收回香港
B. 国际社会一致认可“一国两制”
C. “一国两制”方案在联合国得以通过
D. “一国两制”对解决国际争端有借鉴作用
A. 1997年
B. 1999年
C. 1982年
D. 1954年
A.杂居融合的现实国情 |
B.民族团结与平等的历史传统 |
C.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任务 |
D.各民族反侵略的政治需要 |
A. 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B. 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 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 D. 落实了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A. 《劳动和社会保障法》 B. 《义务教育法》
C.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D. 《中国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A. “一国两制”是实现祖国统一的基本方针
B. 稳定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前提条件
C. 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是中华民族的共同心愿
D. 实现祖国的统一不能采取非和平方式
A. 首次成功运用于解决澳门问题
B. 是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而确定的方针
C. 20世纪50年代得到了系统的阐述
D. 20世纪60年代成为具有法律效力的基本国策
A.社会舆论呈“百花齐放”之势 |
B.“左”倾束缚亟待突破 |
C.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渐入人心 |
D.“两个凡是”名存实亡 |
3.选择题- (共1题)
B【中外历史人物评说】古希腊文化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对自然科学的研究有毒独到的见解,对西方的科学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亚里士多德认为白色是一种再纯不过的光,而平常我们所看到的各种色光是因为某种原因而发生的变化的,是不纯净的。这种结论直到17世纪大家对这一种结论坚信不移,为了验证之一观点,牛顿把一个三棱镜放在阳光下,阳光透过三棱镜后形成了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组成的光带照射在光屏上,牛顿得到了跟人们原先一直认为正确的观点完全相反的结论:白光是由这七种颜色的光组成的,这七种光才是纯净的。——赵万伦《毕达哥拉斯和亚里士多德的科学贡献》
材料二:亚里士多德的自然哲学史更多的是先验主义的,而不是实证主义的,他表现出最大的毅力是在一个个概念上权威地发表他的声音,这种思想的总结显然没有针对性,主题的选择也没有实际意义。——托马斯阿奎那《亚里士多德十讲》
材料三: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假设是,凡是运动的物体,一定有推动者在推着它运动 ——是建立在日常经验上。若你看到一个东西在移动,你就会寻找一个推动它的东西(像是我们的手、身体)。当没什么东西推它时,它就会停止移动,是一个推着一个,不能无限制地追溯上去,“必然存在第一推动者”,中古世纪的基督教说“第一推动者” 就是指上帝,并将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与基督教教义结合。这样的结合让亚里士多德的学说成为权威学说。——王萧榕《亚里士多德与阿基米德的对比》
请回答: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24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11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