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辽宁省盘锦市双台子区八年级(下)期中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409009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8/17

1.综合题(共4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我国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的三次巨变:

第一次巨变:社会形态的变化——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形态,开创了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的新时代。

第二次巨变:政治形态的变化——各族人民在事实上获得政治上的平等。

第三次巨变:经济形态上的改变——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经过近40年的努力,各族人民在经济上普获实惠。

(1)结合所学知识,你认为我国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发生第一次巨变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2)推动我国少数民族和少数民族地区发生第二次巨变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这一基本政治制度的实行有何重大作用?

(3)为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实现第三次巨变,党和政府采取了哪些重要措施?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文化大革命”时期,安徽凤阳一段花鼓词唱道:“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1979年,凤阳县粮食产量比历史上的最高年份增长了99%。老百姓唱道:“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

材料二: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歌曲《春天的故事》

材料三:在过去计划经体制下,政府过多干预国有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导致企业活力不够,效率不高,缺乏竞争力。因此,“松绑”成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最强音。

材料四: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伴随着综合国力的持续增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能够实现!   

(1)材料一中的两段唱词反映凤阳农村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老人”指的是谁?“1992年······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指的是什么事件?

(3)根据材料三指出,制约国有企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指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在西方国家产业革命以后变得落后了,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闭关锁国。新中国成立后······三十几年的经验是,关起门来搞假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

——邓小平

材料二:我国第一批经济特区示意图


材料三:1984年,邓小平视察深圳后,欣然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

材料四:2010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会议正式批准喀什设立经济特区。喀什将以“东有深圳、西有喀什”为目标,面向东亚、南亚、西亚广阔市场,努力把喀什建设成为世界级的国际化大都市。

——摘编自亚心网

(1)根据材料一,归纳新时期我国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写出材料二中图片中序号所对应的经济特区的名字。

(3)据材料三,请写出我国对外开放中建立的第一个经济特区是什么?

(4)据材料四,喀什经济特区的设立体现出我国的对外开放形成了怎样的格局?

(5)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说一说经济特区在对外开放中的作用。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84年,邓小平曾对英国外交大臣说:“解决台湾、香港问题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非和平方式,一种是和平方式。”

材料二:1984年,邓小平会见香港工商界人士时说:“我国政府在1997年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后,香港的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北京除了派军队以外,不向香港特区派出干部······不去干预香港的内部事务。”

材料三:


材料四:1983年,邓小平在一次谈话时说:“祖国统一后,台湾可以有自己的独立性,可以实行同大陆不同的制度;台湾还可以有自己的军队,只是不能构成对大陆的威胁;大陆不派人驻台,不仅军队不去,行政人员也不去;台湾得党政军系统,都由台湾自己来管。”

(1)结合材料一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了哪一伟大构想?

(2)根据材料二指出,邓小平提出的这一伟大构想的具体含义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中的两幅图片分别答出香港和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

(4)从材料四可以看出党和政府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什么?这一方针的前提基础是什么?

(5)综合上述问题,谈谈你对祖国统一大业的认识。

2.选择题(共12题)

5.
“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为此中国共产党确立了怎样的奋斗目标?
A.“两个全面”战略
B.“实现共产主义”
C.“三步走”战略
D.“两个一百年”
6.
我国设立的第一个省级少数民族自治区是
A.内蒙古
B.西藏
C.广西
D.宁夏
7.
台湾舞剧《薪传》曾在大陆演出,引起轰动,它反映了祖国大陆和台湾同胞一脉相承的亲情关系。下列关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事件,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汪辜会谈”的举行
②“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对台基本方针的形成
③江泽民“八项主张”的提出
④台湾当局“三不”政策的调整。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②①③④
D.④②①③
8.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思想理论界展开了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场讨论首先否定了(  )。
A.“以阶级斗争为纲”
B.“两个凡是”的错误
C.“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
D.“文化大革命”的错误
9.
为了更好地参与全球经济发展,中国于2001年采取的重大措施是(  )
A.开放内地省会城市B.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C.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D.提出“一带一路”倡议
10.
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内容包括(  )
①特区姓“社”不姓“资”
②发展才是硬道理    
③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
④我国的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
11.
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逐渐推开尘封已久的大门,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建设征程,进入到一个崭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开启这一“征程”的标志是(  )
A.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B. “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C.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D. 中共十四大的召开
12.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为了抓住这一趋势带来的历史机遇,中共中央于1993年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为(  )
A. 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 B. 发展乡镇企业
C.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
13.
某村将集体土地按人口分配到户,农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土地不能买卖、出租。经营所得“交足国家的,留够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种土地经营形式属于
A.互助组
B.农业合作社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人民公社化
14.
经济特区是对外开放的窗口。在第一批经济特区设立后,1988年,我国又增设的经济特区是()
A. 深圳     B. 汕头 C. 厦门 D. 海南
15.
“两岸之道唯和与合,势之所趋,事之必至。期我同胞,终能秉持九二共识与汪辜会谈之谛,续写协商与对话新页。庶几可告慰先生也。”汪道涵唁辜振甫逝世电文中提及的“九二共识”是指(  )
A.和平统一方针B.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
C.加强两岸合作交流D.反对“台独”分子和国际反华势力
16.
改革开放以来,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方面取得的成就有
①西藏和平解放  ②提出“一国两制”  ③香港、澳门回归  ④海峡两岸的交往日益密切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1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