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是什么?
(3)有人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以后,中国变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强国。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说说你的看法。
(4)请再举两例说明中国“历史在1956年发生了质变”。
材料一:下面为“中国与印度、美国在钢和电产量方面的比较表”
| 中国(1952年) | 印度(1950年) | 美国(1950年) |
钢产量(人均)千克 | 2.37 | 4 | 538.3 |
发电量(人均)千瓦时 | 2.76 | 10.9 | 2949 |
材料二:历史在1956年发生了质变。1956年是一个创造了许多共和国“第一”的年份……从前连铁钉和火柴都要进口的中国,第一次建立起自己的航空、机床、汽车和电子工业……以鞍山钢铁公司为中心的东北工业基地形成了。
——摘编自《复兴之路》解说词
(1)材料一说明了什么问题?(2)从材料二中可以看出第一个五年计划的重点是什么?
(3)有人说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以后,中国变成了社会主义工业强国。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说说你的看法。
(4)请再举两例说明中国“历史在1956年发生了质变”。
2.
请你阅读下列材料,并运用所掌握的历史基本技能,完成下面的探究任务。


(1)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写出“千古巨变”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写出“获得新生”的历史事件及其意义。
(2)依据材料二的“知识结构示意图”补充填写①②的历史事件并回答为什么说②是“伟大的历史转折”?
(3)材料四的两组数据说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怎样的成果?
材料一(年代尺示意图—一了解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

材料二(知识结构示意图一一系统掌握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知识)

材料三(看中国数据一关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辉煌成果)

(1)根据材料一提供的信息,写出“千古巨变”对中国社会的影响。写出“获得新生”的历史事件及其意义。
(2)依据材料二的“知识结构示意图”补充填写①②的历史事件并回答为什么说②是“伟大的历史转折”?
(3)材料四的两组数据说明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怎样的成果?
2.选择题- (共23题)
3.
“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为此中国共产党确立了怎样的奋斗目标?
A.“两个全面”战略 |
B.“实现共产主义” |
C.“三步走”战略 |
D.“两个一百年” |
5.
近年来,中国在实现国家重大战略发展目标、主办国际盛会、应对突发事件、战胜重大自然灾害等方面具备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其根本原因在于 ( )
A.中国梦已实现 | B.“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实施 |
C.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 D.综合国力的增强 |
6.
王丽同学在学习“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一课时,对党中央提出的“四个全面”很感兴趣,她认为这关系我国发展全局和未来前景。下列属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是( )
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②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③全面深化改革
④全面依法治国
⑤全面从严治党
⑥全面推动经济建设
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②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③全面深化改革
④全面依法治国
⑤全面从严治党
⑥全面推动经济建设
A.①④⑤⑥ | B.①③④⑤![]() | C.②③④⑥ | D.①②④⑥ |
7.
1978年开展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这里所说的“解放”是指( )
A.推翻了三座大山的压迫 |
B.纠正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路线和政策 |
C.摧毁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
D.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
9.
某记者在一则报道中写道:“这是一个令人振奋的消息,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这指的是( )
A.渡江战役的胜利 | B.开国大典的举行 | C.西藏的和平解放 | D.海南岛的解放 |
10.
中央电视台大型电视政论片《复兴之路》分六集反映自1840年以来中国艰难曲折的民族振兴之路.下列是其前四集的名称,其中“新中国的成立、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可能集中在( )
A.《千年巨变》 | B.《峥嵘岁月》 | C.《中国新生》 | D.《伟大转折》 |
11.
1949年10月1日的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这个“新”主要是指 ( )
A.国家的名称变了 | B.国家独立富强了 | C.中国的社会性质变了 | D.人民的生活改善了 |
12.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是历史的证明,概括来说,党带领中国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开创了社会主义建设之路。这两件大事开始的标志分别是( )
A.开国大典和三大改造的完成 |
B.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C.南京解放和三大改造的完成 |
D.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和改革开放 |
14.
“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作主人,今岁又分田勤劳致富奔小康”。对联中的两次“分田”指的是
A.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社 |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
C.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
D.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15.
1956-1976年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下列哪一项全面反映了其历史阶段的特征( )
A.正确与失误、成就与挫折错综交织 | B.社会主义经济持续和稳定发展 |
C.社会主义民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 D.遭到建国以来最严重的挫折和失误 |
16.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时,曾有135亿人参加讨论,提出138万条修改和补充意见。这充分说明了( )
A.这是中国第一部宪法 | B.这部宪法体现了人民的意志 |
C.中国是真正独立的国家 | D.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 |
21.
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是
A.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赢 | B.创新、和谐、绿色、开放、共享 |
C.创新、富强、民主、开放、和谐 | D.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
22.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农村进行了轰轰烈烈的社会改革。在农村改革的推动下,城市改革全面展开的时间和重点分别是
A.1978年、国有企业改革 |
B.1979年、扩大招商引资 |
C.1980年、扩大招商引资 |
D.1985年、国有企业改革 |
23.
邓小平是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下列不属于邓小平理论内容的是
A.“一国两制”伟大构想 |
B.社公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
C.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2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