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某校准备开展以“宣传新中国建设成果”为主题的活动,同学们搜集了下列资料。请参与。
(1)探索篇:
下面三幅图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农村的变化。根据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4年聚焦三农,为此同学们组织了一场以“三农”问题为主题的知识竞赛,请回答问题:

①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为了建设一个新世界,在农村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上述图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这一历史事件颁布的文件是什么?
②图二是1956年农民代表向党中央和***报喜,它反映了农民满怀豪情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农民是通过哪一方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③图三显示安徽凤阳县农业粮食生产三年三大步。产生这一历史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成就篇:
实现工业化是全国人民追求的目标;为此,党在不同时期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上图中图四、图五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后实现的巨大成就,这一计划是哪一年开始执行的?
(3)感悟篇:
从主题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出建国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众多成就,许多工业从无到有。
请回答: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你从中得到怎样的认识?
(1)探索篇:
下面三幅图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农村的变化。根据中央一号文件连续14年聚焦三农,为此同学们组织了一场以“三农”问题为主题的知识竞赛,请回答问题:

①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为了建设一个新世界,在农村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上述图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这一历史事件颁布的文件是什么?
②图二是1956年农民代表向党中央和***报喜,它反映了农民满怀豪情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农民是通过哪一方式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③图三显示安徽凤阳县农业粮食生产三年三大步。产生这一历史性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成就篇:
实现工业化是全国人民追求的目标;为此,党在不同时期领导全国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上图中图四、图五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后实现的巨大成就,这一计划是哪一年开始执行的?
(3)感悟篇:
从主题活动中我们可以看出建国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众多成就,许多工业从无到有。
请回答: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你从中得到怎样的认识?
2.
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中进行了不懈探索。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2年,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材料二:1970年12月,***在会见斯诺时说:“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走弯路,就是S型。……”这是***对党走过的历史道路形象说法。
(2)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走了弯路,20世纪50年代的哪些历史事件印证了材料二***的说法?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建立经济特区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所起的作用。
(4)综上所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中开创了一条什么道路?结合所学知识,总结这条道路探索的成功经验。
材料一:1952年,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 | 经济成分 | 1952年 | 1956年 |
公有制经济 | 国营经济 | 19.1% | 32.2% |
合作社经济 | 1.5% | 53.4% | |
公私合营经济 | 0.7% | 7.3% | |
私有制经济 | 资本主义经济 | 6.9% | 0.001% |
个体经济 | 71.8% | 7.099% |
材料二:1970年12月,***在会见斯诺时说:“世界上的事情就是这样走弯路,就是S型。……”这是***对党走过的历史道路形象说法。
——《党的艰辛探索的厚重史书》
材料三: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础,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邓小平
材料四:1978年,邓小平审时度势,带领人民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征程。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我们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摘自刘文艺《新时代:改革开放再出发》
(1)材料一的表格所示中国国民经济比例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国民经济比例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走了弯路,20世纪50年代的哪些历史事件印证了材料二***的说法?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建立经济特区在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所起的作用。
(4)综上所述,中国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过程中开创了一条什么道路?结合所学知识,总结这条道路探索的成功经验。
3.
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经济平均以9.75%的速度增长,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2008年我国的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三位。中国的人均GDP也由1978年不足100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2200美元以上,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2.5亿下降到2148万。……中国始终坚持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保障人民享有广泛的民主权利。
(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围绕主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浅析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巨大成就及其对世界的影响》邓振芳
(1)材料中的“改革开放”开启于哪一次会议?(2)阅读以上材料提炼一个观点,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围绕主题,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判断题- (共1题)
4.
材料 中国与印度、美国的钢产量和发电量的比较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开始的年份。
(2)小史同学认为,材料表明我国开始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种说法正确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 中国(1952年产量) | 印度(1950年产量) | 美国(1952年产量) | |
钢产量(人均) | 2.34千克 | 4千克 | 538.3千克 | |
发电量(人均) | 2.76千瓦时 | 10.9千瓦时 | 2949千瓦时 | |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的工业化建设开始的年份。
(2)小史同学认为,材料表明我国开始步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种说法正确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3.选择题- (共30题)
5.
“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为此中国共产党确立了怎样的奋斗目标?
A.“两个全面”战略 |
B.“实现共产主义” |
C.“三步走”战略 |
D.“两个一百年” |
8.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美国打着联合国军的旗号入侵朝鲜的同时,公然干涉中国内政。还越过‘三八线’,直逼中朝边境,并出动飞机轰炸我国东北边境的城市和乡村……”根据上述材料,说明我国抗美援朝是( )
A.保家卫国的正义战争 | B.挑战美国权威的不明智之举 |
C.以抗美之名侵略朝鲜 | D.以抗美之名称霸世界 |
9.
1952年夏,农民老林分到了三亩地,一头牛,一把锄头和一架耕犁,令他受益的中央文件是
A.《共同纲领》 |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D.《中国土地法大纲》 |
15.
由下面我国在“一五”时期各部门的投资比例表可以看出,我国当时
注: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约为l:7.9。
A. 农轻重三业均衡发展
B. 已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 优先发展运输交通业
D. 优先发展重工业
部门 | 工业 | 农林水利 | 交通运输 | 文化教育卫生 | 其它 |
投资比例 | 58.2% | 7.6% | 19.2% | 7.2% | 7.8% |
注:在工业内部,轻重工业之间的投资比例约为l:7.9。
A. 农轻重三业均衡发展
B. 已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C. 优先发展运输交通业
D. 优先发展重工业
19.
历史上的一些做法,往往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工厂停工闹革命”、“批斗知识分子”、“学生停课闹革命”这些做法发生在
A.“三大改造”时期 |
B.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
C.“文化大革命”时期 |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 |
20.
抓关键词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与“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主政治建设”等关键词相吻合的历史事件是()
A.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
B.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
C.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D.制定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21.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歌缘起,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再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革命情怀,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用这些最熟悉、最打动人心的诗词,激发观众的记忆与情怀,带领观众在“熟悉的陌生题”中领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精髓。中华好诗词( )
①是中华民族可贵的精神财富 ②有着浸润心灵、启迪人心的力量
③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④体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2.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歌缘起,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再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革命情怀,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用这些最熟悉、最打动人心的诗词,激发观众的记忆与情怀,带领观众在“熟悉的陌生题”中领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精髓。中华好诗词( )
①是中华民族可贵的精神财富 ②有着浸润心灵、启迪人心的力量
③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④体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3.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歌缘起,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再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革命情怀,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用这些最熟悉、最打动人心的诗词,激发观众的记忆与情怀,带领观众在“熟悉的陌生题”中领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精髓。中华好诗词( )
①是中华民族可贵的精神财富 ②有着浸润心灵、启迪人心的力量
③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④体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25.
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一转折是指党的工作重心


A.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
B.由对内改革转移到对外开放 |
C.由城市转移到农村 |
D.由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
26.
改革开放后,逐渐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对这个格局表述正确的是
A.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
B.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经济特区——内地 |
C.沿海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
D.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沿海开放城市——内地 |
27.
小芸同学带着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搜集了“政企分开”、“利改税”、“股份制改革”等资料.根据这些信息,判断她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是( )
A.土地改革 |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C.国有企业改革 | D.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
33.
1992 年,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举行对话,达成海峡两岸“九二共识”。“九二共识”的核心内容是()
A. 经济领域密切合作 B. 加强文化和教育交流
C. 两岸直接“三通” D.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A. 经济领域密切合作 B. 加强文化和教育交流
C. 两岸直接“三通” D.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判断题:(1道)
选择题:(3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1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