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东台市第二联盟2017—2018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408987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6/19

1.综合题(共2题)

1.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重视民主制度建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政协作为统一战线组织……成为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参政议政的舞台,主要职能是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的方针,受到各民主党派的热烈拥护。中国共产党广泛吸收各民主党派和各界爱国人士参政议政,组成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是我国政治生活中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形式
——部编本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材
(1)材料一论述的是新中国成立后确立的什么制度?这一制度的初步建立与哪一次会议的召开有关?
材料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最高国家权力机关
——部编本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材
(2)材料二中的内容出自什么法律文献?这一法律文献的性质是什么?
(3)根据材料二法律文献而确定的我国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材料三到1956年底,全国加入农业合作社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96.3%,加入手工业合作社的人数占手工业者总数的91.7%;全国私营工业人数的99%、私营商业人数的8%,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材
(4)材料三反映了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5)材料三的内容是哪一历史事件的具体反映?由此我国建立的社会制度是什么?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土地情况调查表
 
地主、富农
贫农、雇农
占农村人口
不足7%
57%以上
占有土地
50%
14%
 
(1)材料一反映的现状对当时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起到了什么影响?为改变这一状况,中央人民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
材料二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
——部编本人教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材
(2)材料二内容出自什么法律文献?根据材料,指出土改的目的是什么?
材料三“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今天的任何帝国主义的侵略都是可以依靠人民的力量击败的。它也雄辩地证明,一个觉醒了的、敢于为祖国光荣、独立和安全而奋起战斗的民族是不可战胜的。……毫无疑问,朝鲜的教训……对于保障远东和平,是一个重大的贡献
——彭德怀
(3)材料三是彭德怀对什么事件的评论?举出在这一事件中为“击败帝国主义侵略”而涌现出的一位英雄人物。
(4)根据材料三和中国近现代历史,分析这一事件的伟大意义。
(5)结合所学知识,说说材料一、二所反映的事件与材料三事件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2.选择题(共15题)

3.
“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为此中国共产党确立了怎样的奋斗目标?
A.“两个全面”战略
B.“实现共产主义”
C.“三步走”战略
D.“两个一百年”
4.
“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旨在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我国实施这一倡议的目标是
A.加快实现小康社会
B.构建和谐繁荣社会
C.落实“四个全面”战略
D.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5.
春生的奶奶给春生讲过去的事情。老奶奶说:“很久很久以前,那个时候啊,大家都很穷。我们穿得衣是用洋布做的,我们用的火柴叫洋火,我们点灯用的煤油叫洋油,……”你知道我们结束洋油时代是在何时吗 (  )
A.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B.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
D.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6.
小明和同学搜集了下列图片,他们研究的时代主题是
A.反抗外来侵略
B.进行工业建设
C.发展国民经济
D.巩固新生政权
7.
1951年5月,《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在北京正式签字,此协议的执行标志着
A.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B.实现了祖国大陆的统一
C.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D.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
8.
在进行“志愿军----最可爱的人”研究性学习时,你认为下列不能作为史料运用的是
A.当时的文献资料
B.历史博物馆内存放的实物资料
C.电影《上甘岭》
D.当时的实况纪录片和照片
9.
关于土地改革的完成,农民有深切体会。下列符合当时情景的是
A.农民甲说:“今年多收三五斗,还要向地主交租!”
B.农民乙说:“我们总算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C.农民丙说:“进行合作互助就是好,集体力量办大事。”
D.农民丁说:“实行文化大革命,收成比往年高很多!”
10.
每周一同学们都会齐聚学校操场,举行隆重的升国旗、奏唱国歌仪式。国歌是指(  )
A.《黄河大合唱》B.《我的祖国》
C.《义勇军进行曲》D.《英雄赞歌》
11.
“文化大革命”现在被广泛认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至今最动荡不安的阶段,常常被称为“十年浩劫”。这次给国家造成严重灾难的浩劫结束的标志是
A.林彪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B.“四五运动”的爆发
C.***逝世
D.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
12.
下图是公私经济成分比例图。根据图表判断其反映的是我国哪一年的经济结构比例?

A. 1949年
B. 1952年
C. 1953年
D. 1956年
13.
作家莫言获诺贝尔奖的小说《蛙》有以下描写:“1962年秋季,高密东北三万亩地瓜获得了空前的大丰收。跟我们闹了三年别扭、几乎是颗粒无收的土地,又恢复了它宽厚仁慈、慷慨奉献的本性。那年的地瓜,平均亩产超过了万斤。”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
A. 土地改革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B.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 大跃进运动使粮食产量极大提高
D. 党和政府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
14.
1983年3月23日,在福建省厂长(经理)研究会的成立大会上,55位厂长、经理提交了一封以《请给我们“松绑”》为题的联名公开信。一周后,《人民日报》对“松绑事件”作出报道,“松绑事件”成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标志性事件。下列对“松绑”理解正确的是
A.扩大企业自主经营权
B.加强国家对企业的监管
C.承认国有企业的私有化
D.放弃对国有企业管理
15.
(题文)“邓小平,您的名字,铸成一座丰碑。碑文,永远刻在中国人民心里。”与诗歌中“邓小平”有关的是(   )
①建立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②指挥百团大战
③提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④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
A.①②B.②③
C.②④D.③④
16.
1979年1月1日,美国《时代》周刊封面出现了一位中国老人的画像,其标题为“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邓小平入选《时代》周刊封面人物的理由是(  )
A.开始领导中国的改革开放B.解决了“文革”中的遗留问题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17.
拥有临海的便利交通,靠近港澳的区位优势,依靠国家优惠的政策,引进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经验,使深圳等地成为一个伟大的支点。铸造“伟大的支点”的是(   )
A.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设立经济特区
C.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D. 实施科教兴国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