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立足国情,准确把握时代特点,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同一个梦想,走出了一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制度建设篇)
材料一 有人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它结束帝国,创立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它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
(1)材料一中1949年建立的共产党领导的政权全称是什么?它的成立有何意义
(经济发展篇)
材料二 邓小平视察特区后说:“特区是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开放的窗口……”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2)写出1980年我国兴办的四个特区的名称。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思想引领篇)
材料三
(3)图中会议上确立了怎样的思想路线?材料中所说的“现实的马克思主义”是指什么?
(4)今天,中国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应怎样继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制度建设篇)
材料一 有人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曾有过三次大革命。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创立中央集权制的帝国……第二次发生在1911年,它结束帝国,创立民国;第三次则发生在1949年,它建立了共产党领导的政权。……”
(1)材料一中1949年建立的共产党领导的政权全称是什么?它的成立有何意义
(经济发展篇)
材料二 邓小平视察特区后说:“特区是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开放的窗口……”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中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2)写出1980年我国兴办的四个特区的名称。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思想引领篇)
材料三
![]() | 有学者认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种能够为老百姓带来福祉的 “现实的马克思主义”应运而生。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系列基本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 |
(3)图中会议上确立了怎样的思想路线?材料中所说的“现实的马克思主义”是指什么?
(4)今天,中国的发展已经站在一个新的历史起点,我们应怎样继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
2.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不乏沉痛的教训。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0年6月,中央中央通过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土地改革的决议,实行土地改革是为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53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指出要促进农民联合起来,逐步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8年,中央作出《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认为人民公社目前是集体所有制,将进一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积极地作好准备。
材料四 安徽凤阳花鼓唱词:“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个人集体都能富,国家还要盖仓库。”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中央人民政府为开展土地改革所公布的法令,并概述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的变化历程。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新中国初期我国为解决“一些新的矛盾”所采取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1960年农业生产下降的主要原因(写出探索过程中的严重失误)是什么?
(4)材料四两段唱词反映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给农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巨大变化得益于农村改革实行了什么制度?随后进行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
(5)时至今日,农村经济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农民文化素质和市场意识不高、农业负担过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请你给当前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出2点建议?
材料一 1950年6月,中央中央通过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土地改革的决议,实行土地改革是为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1953年,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指出要促进农民联合起来,逐步实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8年,中央作出《关于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认为人民公社目前是集体所有制,将进一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积极地作好准备。
——摘编自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材料二 1953年就要到来是时候,……我国社会生活中又出现和积累了一些新的矛盾,在农村,主要是土改以后农民分散落后的个体经济难以满足城市和工业对粮食和农产品原料的不断增长的需要。……在城市,工人阶级和国营经济同资产阶级之间限制和反限制的斗争已经经历几大回合,……使党不能不考虑加紧和扩大农村的互助合作运动和城市限制资本的措施。——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七十年》
材料三 1957年和1960年农业生产情况对比表项目 | 1957年 | 1960年 | 下降(%) |
粮食(亿公斤) | 1950.5 | 1435 | 26.4 |
棉花(万担) | 3280 | 2126 | 35.2 |
油料(万担) | 7542 | 3405 | 54.9 |
生猪存栏数(万头) | 14590 | 8227 | 43.6 |
材料四 安徽凤阳花鼓唱词:“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个人集体都能富,国家还要盖仓库。”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中央人民政府为开展土地改革所公布的法令,并概述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的变化历程。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新中国初期我国为解决“一些新的矛盾”所采取的措施。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1960年农业生产下降的主要原因(写出探索过程中的严重失误)是什么?
(4)材料四两段唱词反映出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给农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巨大变化得益于农村改革实行了什么制度?随后进行的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是什么?
(5)时至今日,农村经济的发展仍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农民文化素质和市场意识不高、农业负担过重、生态环境遭到破坏等。请你给当前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提出2点建议?
3.
某历史兴趣小组准备举办一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果展览。请你协助小明同学完成以下有关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
材料一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
(2)“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这里的“春天”和什么会议有关联?这次会议的召开有什么意义?
(3)“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吗?
(4)根据材料二中的“老人”的贡献,当今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材料一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
——《走进新时代》
材料二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崛起座座城……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春天的故事》
(1)歌词中“领导人民当家作主站起来”、“领导人民改革开放富起来”指的分别是哪两位领导人?(2)“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这里的“春天”和什么会议有关联?这次会议的召开有什么意义?
(3)“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是指什么吗?
(4)根据材料二中的“老人”的贡献,当今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2.判断题- (共9题)
3.选择题- (共22题)
13.
“实现中国梦,创造全体人民更加美好的生活,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继续付出辛勤劳动和艰苦努力。”为此中国共产党确立了怎样的奋斗目标?
A.“两个全面”战略 |
B.“实现共产主义” |
C.“三步走”战略 |
D.“两个一百年” |
17.
下列关于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说法,错误的是
A.召开时间是2012年 |
B.提出了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的基本要求 |
C.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 |
D.提出“三步走”战略部署 |
19.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亿万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1952年让农民产生“获得感和幸福感”的原因是( )
A.农民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
B.农民走上了体化道路 |
C.农村停产革命 |
D.农村实行“大包干” |
21.
过春节贴春联是中国特有的习俗,春联的内容往往是社会历史变迁的写照。下列春联中,反映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是
A. 新四军拼命抗日老百姓安心过年
B. 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C. 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
D. 世博亚运扬国威改革发展创奇迹
A. 新四军拼命抗日老百姓安心过年
B. 万里山河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C. 宁要社会主义草不要资本主义苗
D. 世博亚运扬国威改革发展创奇迹
23.
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标志是
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
B.新中国的成立 |
C.第一届政协会议的召开 |
D.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
24.
“恒源样”创始人沈莱舟曾对子女说:“现在我把厂都交给了国家,由国家去经营管理,我坐在家里不用花一点心思收股息,这又有什么不好?”这反映的是( )
A. 土地改革运动 B. 全行业公私合营
C. 手工业合作化 D. 人民公社化运动
A. 土地改革运动 B. 全行业公私合营
C. 手工业合作化 D. 人民公社化运动
25.
有些人的名字往往与时代特征有一定的联系,下列名字中与他出生的时代特征不相符合的是( )
A.出生于1949年,取名建国 | B.出生于1951年,取名援朝 |
C.出生于1958年,取名跃进 | D.出生于1978年,取名文革 |
26.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首歌谣反映的是1978年以来在我国农村逐步实行的
A.土地改革 |
B.三大改造 |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D.人民公社化运动 |
28.
“紫荆怒放,莲花添彩,港澳回来了!”香港、澳门回归祖国的时间分别是
A.1997年7月1日 1999年12月20日 |
B.1997年12月20日 1999年7月1日 |
C.1997年12月1日 1999年7月20日 |
D.1997年7月1日 1997年7月20日 |
30.
被火烧断为两截的元朝名画《富春山居图》,分藏于浙江和台湾。2011年5月,大陆将画的前半卷移交台北故宫博物院进行合并。6月1日,“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在台北拉开序幕,这是该画被分开360多年后首次以完整的面貌展现在巨人面前。这幅名画的历史性合璧
A.反映了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
B.标志着两岸实现了“三通” |
C.表明了祖国统一问题已经解决 |
D.表明了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判断题:(9道)
选择题:(2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21
7星难题:0
8星难题:2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