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2题)
1.
新中国历来重视“三农”问题。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统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8年3月根据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批准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设立。
材料一:

(1)材料与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发生的哪一重大事件有关?其依据是什么文件?根据图片判断,国家实施这一事件的直接目的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从农村制度变革的角度讲,这一事件有何重大意义?
材料二:下表是20世纪50年代,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结构图(%)。
(3)根据图表中的信息判断,当时中国的农村正在发生什么变化?这一变化到什么时候完成?这一变化的实质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其实质是什么?对我国的社会变革有什么重大的意义?
材料一:

(1)材料与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发生的哪一重大事件有关?其依据是什么文件?根据图片判断,国家实施这一事件的直接目的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从农村制度变革的角度讲,这一事件有何重大意义?
材料二:下表是20世纪50年代,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结构图(%)。
农业 | 比例 | 手工业 | 比例 | 工商业 | 比例 |
个体经济 | 3.7 | 个体手工业 | 8.3 | 私营 | 1 |
农业合作社 | 96.3 | 手工业合作社 | 91.7 | 公私合营 | 99 |
(3)根据图表中的信息判断,当时中国的农村正在发生什么变化?这一变化到什么时候完成?这一变化的实质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其实质是什么?对我国的社会变革有什么重大的意义?
2.
中国共产党是始终代表中国人民的利益的政党。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为了祖国的富强、民族的复兴,带领全国人民进行了不懈地奋斗。但是,我国社会主义***看后,非常高兴。文件精神很快就传达到基层单位。大家听后既兴奋又茫然。8月,中央提出1958年钢产量要在1957年535万吨的基础上翻一番,达到1070万吨的目标。提出粮食产量1958年要比1957年增产80%。全国几千万人、各个行业把运动推向了高潮。
(3)材料三所反映的是社会主义探索中的什么曲折?你如何理解出现这一现象的合理性?
(3)材料三所反映的是社会主义探索中的什么曲折?你如何理解出现这一现象的合理性?
2.选择题- (共19题)
3.
我国在1956—1965年这十年间,社会主义建设全面开展,在曲折中前进。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建设成就是
A.原子能工业起步,成功爆炸第一颗氢弹 |
B.人民公社化运动,建成了初级共产主义 |
C.大庆油田等建成投产,石油产品实现自给 |
D.初步形成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等 |
5.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艰辛的探索,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下列历史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大跃进”运动
②三大改造完成
③刘少奇遭受残酷迫害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①“大跃进”运动
②三大改造完成
③刘少奇遭受残酷迫害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A.①②③④ |
B.④②①③ |
C.②③①④ |
D.③①②④ |
6.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下图中空格所代表的历史阶段是


A.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 |
B.“以阶级斗争为纲” |
C.主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 |
D.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
7.
下面是建国初期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表(单位:万吨),其主要农产品产量变化的原因是
种类 | 1950年 | 1951年 | 1952年 |
粮食 | 13213 | 14369 | 16392 |
棉花 | 69.2 | 103.1 | 130.4 |
A.成立了农业生产合作社 |
B.进行了土地革命 |
C.开展了人民公社化运动 |
D.开展了土地改革 |
8.
到1957年我国工农业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1%。其中,农业为4.5%,工业为18%(其中轻工业12.9%,重工业25.4%)。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这些成就的取得主要得益于
A.文化大革命建设成就 |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
10.
新中国形成了三大民主政治制度。这三大民主政治制度除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外,还包括
①社会主义制度
②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④生产资料公有制
①社会主义制度
②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④生产资料公有制
A.①② |
B.③④ |
C.①④ |
D.②③ |
11.
“恒源样”创始人沈莱舟曾对子女说:“现在我把厂都交给了国家,由国家去经营管理,我坐在家里不用花一点心思收股息,这又有什么不好?”这反映的是
A.成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
B.全行业公私合营 |
C.手工业合作化 |
D.人民公社化运动 |
12.
口号、标语不仅是浓缩的历史,不是影响众思想观念,引导众行为取向的有效鼓动方式之一。下列口号、标语反映全面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时期那个火红的岁月的是
A.“上山下乡”“停课闹革命” |
B.“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
C.“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
D.“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 |
13.
“虽然从实际情况来讲中国为了这场战争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的经济建设。但是,中国获取的战略利益是最大的。它成功地遏制美国势力在中国周边的扩张,给新中国争取了一个相对安全的发展环境。”材料认为“这场战争”的消极影响是
A.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 |
B.为中国赢得了相对安全的发展环境 |
C.迟滞了国家经济建设的进展 |
D.带来了与美国的直接军事对抗 |
14.
泸州七中八年级某班的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他们收集了如下资料: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抗美援朝、土地改革。他们研究的主题是
A.新中国建设的探索 |
B.新中国的对外战争 |
C.新中国的协商与改革 |
D.新中国的成立与巩固 |
15.
《人民日报》曾经刊载文章写道:“中国,中国人,将不再是屈辱的殖民地奴隶的代名词,而要永远地受到全世界爱好和平民主的人民的尊敬了。中国人民从此有了屹立于世界和平民主阵营的祖国,有了真能保护自己、代表自己的政府。”该文章评价的是中国
A. 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
B. 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C. 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D.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A. 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
B. 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C. 联合国合法席位的恢复
D. 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16.
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上,与会代表认为: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这里的“工作”是指
A.创建新中国 |
B.实现祖国统一 |
C.进行土地改革 |
D.恢复国民经济 |
17.
1951年,著名民主人士梁漱溟参加西南地区土地改革之后对***说:“土地改革是深得民心之举,很必要,也很及时。”同时,他也谈到土改有过火现象。***说:“你说的情况别的地方也有发生……关键是土改工作队的干部,只要他们能执行好政策,就出不了大的偏差。”这表明
A.土地改革只在西南地区进行 |
B.梁漱溟极力反对土地改革 |
C.***对土改工作充满信心 |
D.各地土改没出现任何偏差 |
18.
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28%,1952年比1949年增加42%,农作物产量迅速达到和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下列对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
B.土地改革实现了农村土地公有制 |
C.土地改革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
D.土地改革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
19.
以下图片反映的历史事件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分析图片,可以得出的信息有



①国家经济发展迅速
②反映了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
③造成人民生活困难
④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①国家经济发展迅速
②反映了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的愿望
③造成人民生活困难
④忽视了客观经济规律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20.
“到1952年,国营经济已控制了国民经济的命脉,私营工厂只有依附国营经济才能生存。大部分资本家认识到公私合营是大势所趋。”材料叙述的是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
A.背景 |
B.目的 |
C.内容 |
D.作用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