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石家庄市正定县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408820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8/15

1.综合题(共3题)

1.
阅读材料,探究问题。
材料一:1952年同1949年相比,粮食总产量由11218万吨增加到16392万吨,增长46.1%;棉花由44.4万吨提高到130.4万吨,增长193.6%;全国农业总产值由326亿元增加到484亿元,增长48.47%.这是纵的比较,再看横的比较。据国家统计局统计:1949年至1953年,我国人口增加4629万,而我国按人口平均的粮食产量仍由1949年的418斤上升到574斤,增加37.3%.与同期的日本、英国、印度、巴西等国家相比,这个增长幅度也是最高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央档案馆编《1949—1952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档案资料选编》

材料二:(据1952年国家统计局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农民平均每人货币收入的变化情况是:1949年为14.9元,1950年为18.7元,1951年为23.6元,1952年为26.8元。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2卷(上)

(1)材料一、二所示的各项数据变化均与哪一重大历史事件直接相关?概括该事件发生的主要历史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上述历史事件还有哪些重要影响?
2.
融入情境,解决问题。
材料一:我们不出兵,让敌人压至鸭绿江边,国内国际反动气焰增高,则对各方都不利,…总之,我们认为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

——***

材料二: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保和平,卫祖国,就是保家乡!

——节选《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

(1)你认为材料一中的“敌人”、“各方”具体指谁?
(2)材料二中揭示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主要目的词句是什么?
(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参战的极大“利益”表现在哪些方面?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这一事件……不仅是一个政权代替另一个政权,而且是中华民族前所未有之大变革。这种变革表现在:一,民族的独立。……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的各种特权被一一取消,中华民族重新找回自己的尊严。二,人民的解放。……劳动人民处于社会最底层的状况结束了,人民当家做了自己***?
(2)材料二中的“这一事件”指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据材料二指出,说这一事件“是中华民族前所未有之大变革”的依据。
(3)材料三中的会议之所以被称为“里程碑”,主要是因为它制定了一部著名的法律文献,请完整的写出这一文献的名称。
(4)上述材料和问题探究的主题是什么?

2.选择题(共19题)

4.
某中学准备举办一场“一五计划”成果图片展,下列哪一图片不适合采用?(   )
A.B.
C.D.
5.
有学者认为,中国文化强调的是“先礼后兵”“师出有名”,如果中国政府从开始就出兵朝鲜,则“名不正、言不顺”,对内不能激发起广大人民群众对战争的支持,对外则无法争取到国际社会的援助。直到美军越过三八线后才出兵朝鲜,这充分体现了中国政府高超的政治智慧和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为最后反得战争的胜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该学者在此强调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A.展示了新中国军事实力
B.主要得益于国际社会援助
C.激发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D.改变了人民群众对战争的看法
6.
如果说美中战争是美国和中国军事、政治、经济、外交上的全面较量的话,那么可以说结果是不分胜负。对于刚刚诞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来说,虽然在这场战争中牺牲了很多,但通过与美国对等作战,完全确立了革命中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场战争中得到很多,可以说它是一个预料之外的胜利者。这表明这场战争
A.完成了祖国大陆的统一
B.保障了土地改革的顺利进行
C.开拓了新中国外交的新局面
D.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7.
面对表中所反映情况,我国政府在当时采取的是
人均产量(1950年)
中国
美国
印度
钢产量
2.37千克
538.3千克
4千克
发电量
2.76度
2949度
10.9度
 
A.发动土地改革运动
B.完善民主与法制
C.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
D.开展大跃进运动
8.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歌词中所颂扬的带领中国人民“富起来”的伟大领袖是(  )
A.***B.江泽民C.邓小平D.周恩来
9.
小云同学带着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搜集了“政企分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等资料。根据这些信息,判断她的研究性学习课题应是
A.土地改革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民主与法制建设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0.
如下图是一张选民证。选民证持证人为王友庆,签发日期为1954年3月21日。这张珍贵的选民证成为(  )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的有力见证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的有力见证
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主进程的有力见证
D.中国改革开放的有力见证
11.
电影《建国大业》中有一个情节,新中国成立前夕,***、周恩来联名写信给留居上海的宋庆龄,邀请她北上对如何建设新中国予以指导。此信邀请宋庆龄参加的应该是
A.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C.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D. 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12.
祖国统一一直是全体炎黄子孙的共同愿望。其中标志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的事件是( )
A. 新疆和平解放
B. 青海和平解放
C. 西藏和平解放
D. 云南和平解放
13.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魏巍)“他们”指的是( )
A. 红军    B. 八路军
C. 人民解放军   D. 中国人民志愿军
14.
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中吸取的最主要教训是
A.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B.充分发挥人民的主观能动性
C.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办事
D.大力加强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15.
他带领人民艰苦奋斗,治理灾害,开始改变当地贫穷的面貌:病故前要求“埋在沙滩上”,“也要看着把沙丘治好”。这位被称为“党的好干部”的模范人物是
A. 雷锋
B. 王进喜
C. 邓稼先
D. 焦裕禄
16.
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工业以钢为纲”,号召一切部门都要为钢铁生产“停车让路”,支援大炼钢铁。为了炼钢,人们砸铁锅,收废铁,甚至拆下钢窗铁门作原料。这一现象反映的是
A.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C.“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进行
17.
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确立,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B. 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
C. 人民民主专政的建立
D. 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18.
“花生壳,圆又长,两头相隔十几丈,五百个人抬起来,我们坐上游东海。”这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某一地区农民的劳动号子。如果将上述劳动号子作为史料,可以用来印证(   )
A. “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B. “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
C. 人民公社欣欣向荣的气象 D. “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
19.
在我们共和国的建设史上同,以“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精神而成为石油工人艰苦创业的一面旗帜的是(   )
A.王进喜B.邓稼先C.焦裕禄D.袁隆平
20.
解读图表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出现下表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1952年和1956年各种所有制经济在国民收入中所占比例
年份
个体经济
私营经济
公私合营经济
集体所有制经济
国营经济
1952
71.8%
6.9%
0.7%
1.5%
19.1%
1956
7%
0.1%
7.3%
53.4%
32.2%
 
A. 三大改造的完成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的实行
C. 苏联的经济援助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21.
1979年至1988年,徐州粮食产量年均增长6.0%,累计生产3391.15万吨,相当于前30年粮食产量的总和。昔日贫穷落后、缺粮少吃的徐州农村变成苏北粮仓。这一变化主要得益于(  )
A.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B. 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
C. 农民土地所有权的获得   D. 南方谈话的正式发表
22.
“一个改革的政策如一场春风,吹绿了大江南北。一个开放的决断如一场春雨,滋润了华夏中原。”改革这场“春风”在中国最先从哪里开始刮起
A. 农村
B. 城市
C. 外资企业
D. 国有企业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1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