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8届高中历史必修三4.1孙中山的三民主义随堂测试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08765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8/4/15

1.材料分析题(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兄弟所最信的是定地价的法。比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应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赢利八千,当归国家。这于国计民生,皆有大益。少数富人把持垄断的弊窦自然永绝,这是最简便易行之法……中国行了社会革命之后,私人永远不用纳税,但收地租一项,已成地球上最富的国。这社会的国家,决非他国所能及的。”
——摘编自孙中山《在东京<民报>创刊周年庆祝大会的演说》
材料二 20世纪 80 年代实行了“责任制”以补救这种状况。在这种体制下,每个家庭与国家签订合同,为集体生产队生产一定指标的产品,余下的部分农民便可拿到市场上出售。私人承包的责任田扩大到了总耕地的75%,从而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主要由“责任田”提供的农产品产量奇迹般地翻了一倍。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传统与变迁》
(1)材料一反映了孙中山什么经济思想?这一思想包括哪些内容?这一经济思想的提出基于哪些考虑?
(2)材料二中“责任制”补救的是哪种状况?根据材料三以及所学知识,分析“责任制”的内容及作用。
(3)综合以上材料,概括上述经济活动的异同。

2.单选题(共20题)

2.
有人认为:“工业革命带来了物质力量的极大发展,但它并没有能建立起一个更合理的社会,它使千百万群众身价倍落……这种利弊共存的双重特性,激发着那个时代以及后来的人们不断进行探索反思。”属于这种反思的包括
①空想社会主义 ②马克思主义    ③三民主义 ④欧洲启蒙思想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3.
孙中山晚年曾说:“欧洲当时是为个人争自由,到了今天……万不可再用到个人身上去,要用到国家身上去。个人不可太自由,国家要得到完全自由。……如果拿自由平等去提倡民气,便是离事实太远,和人民没有切肤之痛。他们便没有感觉;没有感觉,一定不来附和。”其目的是(   ) 
A.真正实现国共合作 B.反对西方个人自由
C.挽救国家民族救亡 D.实现普遍平等民权
4.
蒋介石曾说:“(节制资本,平均地权)明白地说,就是打倒资本家,反对大地主。这明明白白是为无产阶级而奋斗的……所以民生主义到最后一步,就是共产主义。只是因为民生两个字足以代表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解决人类生活,谋求社会生存的要义,所以我们叫他做民生主义,而不再分为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以上言论
A.显示了与苏联和中共合作的诚意
B.与中国共产党的革命纲领基本一致
C.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D.为国共合作奠定了政治和理论基础
5.
新三民主义与辛亥革命时期的三民主义相比,有了质的飞跃和进步。其中,在民生主义方面的进步有(  )
A.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口号B.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C.提倡“自由、平等、博爱”D.提出“节制资本”的办法
6.
历史学家许倬云说:“他的民权思想,能与黄宗羲等人的反思相应,民生的主张也与中国传统思想的平均主义相应。民族主义的诉求,则触动当时全民悲愤的心弦。”材料中“他”的思想
A.反映了广大中国人民迫切的愿望B.掀起了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
C.因反对政府尊孔复古逆流而诞生D.为马克思主义传播创造有利条件
7.
国民党“一大”宣言中规定“私人所有土地,由地主估价呈报政府,国家就价征税,并于必要时依报价收买之……国民党之主张,则以为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并为之整顿水利,移殖荒徼,以均地力。”由此推断国民党
A.实行土地国有政策
B.提出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
C.开始关心民生重视土地问题
D.发展了“平均地权”的思想
8.
“何谓三民主义呢?简单地说,便是民有、民治、民享。详细地说,便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的”。孙中山的这番讲话强调了
A.三民主义的前提是实现民族独立
B.三民主义的理论来源是天赋人权
C.三民主义的核心主张是民权主义
D.三民主义理论中以民为本的思想
9.
从兴中会、同盟会创立时的“驱除鞑虏”,到民国初肇时的“五族共和”,再到国民革命时的“中国民族自求解放”,可以看出孙中山的民族主义发展轨迹是
A.从反对帝国主义到民族自强自立
B.从暴力革命手段到和平主义思想
C.从主张反满兴汉到联合满族人民
D.从立足汉族本位到追求中华独立
10.
新三民主义的民生主义增加了“节制资本”的内容,其中有“凡本国人及外国人之企业,或有独占的性质,或规模过大为私人之力所不能办者,由国家经营管理之。”由此可见,其主要目的是
A.以国营经济取代私人资本
B.提高广大民众的政治地位
C.防止私人资本操纵国计民生
D.限制外国资本在国内的发展
11.
1920年11月,孙中山指出:“有人说推翻清室后,民族主义可以不要了,这话实在错了,即如我们住的租界,外国就要用治外法权来压制中国人,这还是前清造成的恶果,现在清廷虽然不能压制我们,但各国还是压制的……所以我们还是三民主义缺一不可的。”这番话表明孙中山()
A.仍坚持原来的三民主义B.明确提出了新三民主义
C.在反帝问题上模糊不清D.明确提出反对帝国主义
12.
1924年,孙中山说:“从前奋斗不充分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办法,从此以后有了办法,就要诸君担负责任,拿这个办法,去替国人发生一个新希望。”“这个办法”是
A.武装夺取政权B.走十月革命道路C.建立责任内阁D.实行新三民主义
13.
“民生主义和资本主义根本上不同的地方,就是资本主义是以赚钱为目的,民生主义是以养民为目的。有了这种以养民为目的的好主义,从前不好的资本制度便可以打破。但是我们实行民生主义来解决中国的吃饭问题,对于资本制度只可以逐渐改良,不能够马上推翻。”该段材料表明孙中山
A.揭示了资本主义不公平的根源
B.实现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内容
C.主张用民生主义改造资本主义
D.受苏俄影响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想
14.
孙中山晚年曾说:“欧洲当时是为个人争自由,到了今天……万不可再用到个人身上去,要用到国家身上去。个人不可太自由,国家要得到完全自由。……如果拿自由平等去提倡民气,便是离事实太远,和人民没有切肤之痛。他们便没有感觉;没有感觉,一定不来附和。”对此话的理解是()
A.反对西方个人自由B.认识到欧洲民主的局限
C.挽救国家民族救亡D.个人自由与国家的不相容
15.
1924年是孙中山革命生涯的一个重要的分水岭,他自己曾经这样说:“从前奋斗不充分的原因,是由于没有办法,从此以后有了办法,就要诸君担负责任,拿这个办法去替国人发生一个新希望。”此处所讲的“奋斗不充分”的原因主要是
A.同盟会成立前后采取暴力手段
B.同盟会的武装起义大多以失败告终
C.没有彻底推翻清王朝的统治
D.没有唤醒民众进行国民革命
16.
“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的局限性主要体现在
A.没有反映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的愿望
B.没有表达资产阶级经济利益和要求
C.没有明确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要求
D.没有提出自己的土地纲领
17.
新三民主义指出:“工人之失业者,国家当为之谋救济之道,尤当为之制定劳工法,以改良工人生活。”这一观点在当时最主要的影响是(  )
A.调动了工人生产的积极性B.加快了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进程
C.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开展D.促进新民主主义的胜利
18.
1912年孙中山在演说中说:“今满清退位,中华民国成立,民族民权两主义俱达到,只有民生主义尚未着手,今后吾人所当致力的即在此事。”1924年他在《关于建立反帝联合战线宣言》中说:“我等同在弱小民族之中,我等当共同奋斗,反抗帝国主义国家之掠夺与压迫。”孙中山在民族主义认识上的这一转变表明他(  )
①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 ②重新确立了民族主义的革命目标 
③开始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④主张“联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A.①④B.②③C.①③D.②④
19.
列宁在评价孙中山的纲领时说:“它直接提出群众生活状况及群众斗争问题,热烈地同情被剥削的劳动者,相信他们是正义的和有力量的。”针对的是孙中山主张中的( )
A.驱除鞑虏B.恢复中华
C.创立民国D.平均地权
20.
何启、胡礼垣在《劝学篇》中说道,“民权者,其国之君仍世袭其位;民主者,其国之君由民选立,以几年为期。吾言民权者,谓欲使中国之君世代相承,践天位于勿替,非民主之国之谓也”。下列人物的政治主张与此二人最接近的是
A.魏源B.邹容C.康有为D.孙中山
21.
新三民主义是孙中山与时俱进的民主革命精神与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具有时代的进步性,突出体现在(  )
①将民族革命与民主革命有机结合    ②关注城乡民众的利益诉求    ③满足所有中国人的民主政治利益要求    ④加强民族团结,提升民族凝聚力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3.选择题(共2题)

22.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是(    )
23.我国降水的空间分布规律是(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0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2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