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杭锦旗城镇初级中学2019-2020学年九年级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408660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11/30

1.综合题(共3题)

1.
17-18世纪,英、法、美三国进行了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推动了世界资本主义体系的初步形成。19世纪的美国在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上更是成就非凡。阅读下列材料:
(资本主义萌生)
材料一  “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产生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知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恩格斯

(新制度的确立)
材料二 英国用“光荣革命”的非暴力手段建立了一种新的制度……新制度营造出一种宽松、自由和开放的环境……否则,就难以想象英国社会如何能够在18、19世界和平地实现现代化。

——选自《世界现代化历程》

材料三  1789年7月,巴黎人民起义,攻占象征封建专制的巴士底狱,法国大革命爆发。

——选自岳麓书社《世界历史》

(美国崛起)
材料四 美国这个国家虽然只有243年的历史,但却演绎了大国崛起的罕见奇迹。1776年北美13个殖民地宣布成立美利坚合众国……1894年,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

——选自2011年《大国崛起》解说词

材料五  1859年农业产值还占工农业总产值的63.8%,到1889年工业产值已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7.5%.与此相联系,城市化也在美国取得重大进展,城市人口比例由1820年的7%上升到1880年的28.2%.1894年,美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首位,相当于英国的两倍,法国的三倍,全世界的三分之一。

——摘自何顺果《美国的崛起及其动力》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提到的这场“最伟大的、进步的变革”在资本主义史上有何历史作用?它的核心思想是什么
(2)材料二中“新的制度”指什么?这一制度的核心内容是什么?
(3)材料三中的法国大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材料四中“1894年,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强国。”与哪两次资产阶级革命有关?这两次资产阶级革命的任务分别是什么?其中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的转折点是什么
(5)根据材料五,概括19世纪后半期美国腾飞的具体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科技两方面分析其腾飞的主要原因。
2.
改革是发展的动力,立足国情,适时改革。
材料一  19世纪中期,俄国、和日本都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双重挑战……所有这些国家都启动了雄心勃勃的改革计划……但计划在不同国家效果也截然不同……保守的统治者有能力限制改革的范围,虽然他们大体上支持工业化和军事改革,却扼杀了可能威胁他们社会地位的政治和社会改革。

——《新全球通史》

材料二 明治维新使日本由一个封建落后国家逐渐变成一个封建色彩浓厚的近代资本主义国家,这来自明治政府大刀阔斧、行之有效的改革,具体措施有“废除旧体制”、“发展新经济”、“倡导文明开化”等。

——《日本史》

材料三 罗斯福大胆提出,政府目前的任务是“管理已经在手的资源和工厂,设法重新为我们过剩的新产品建立市场,解决消费不足问题。调整生产和消费,更公平地分配财富和产品,使现有经济组织能为民从服务。”“要把一切形式的交通运输和其他明确属于公用事业的设施置于国家的计划和监督之下”。

——《外国历史名人传■罗斯福》

(1)材料一中的俄国、日本当时面临的“内部挑战”分别是什么?他们大体上支持工工业化和军事化改革,这对两国的共同影响是什么?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提出明治政府“废除旧体制”“发展新经济”的措施分别是什么?
(3)材料三中罗斯福对政府的职责提出了什么思想?具体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3.
构建和谐社会是人类共同的发展愿景
材料一  17、18世纪世界贸易中欧洲、非洲、美洲之间的“大西洋三角贸易”。欧洲奴隶贩子把枪支、铁器等商品运到非洲换取黑奴,再把黑奴运往美洲卖掉,又将美洲生产的原棉、烟草等商品运抵欧洲。英国是大西洋贸易的主角,巨额的财富和海外市场刺激了英国制造业的迅速发展.

——摘编自岳麓版《经济成长历程》

材料二 

材料三 罗斯福对丘吉尔叹气,应该给第二次世界大战起个名字称,丘吉尔应声便说:”不需要的战争!”他认为战争主要是人们行事失策的记录。要不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胜国的决策者们处置不当,致使德、意、日侵略势力迅速膨胀,第二次世界大战本来是可以避免的,是不需要打的。

——《二战回忆录》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三角贸易”兴起的历史背景
(2)材料二中图一人物为资本主义国家立法留下了参照蓝本——《拿破仑法典》,这部法律文献体现了怎样的原则?
(3)材料二中图二人物为实现民族独立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被人们誉为什么?图三人物在一战后领导印度人民以什么方式反抗英国殖民统治
(4)材料二“战胜国的决策者们”对一战的战败国德国的殖民地是如何处置的?1922年,调整美日矛盾的分赃会议上针对中国问题签订的条约使美国获取了最大的利益,长期追求的哪一政策得以实现?本来可以避免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向美国抛出了“复仇的利箭”,请你用史实证明为了打败共同的敌人法西斯,反法西斯国家最终走向联合,其标志是什么?

2.选择题(共25题)

4.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巴黎公社、俄国十月革命、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等对世界历史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社会实践所依据的理论源自下列哪个文件
A.《独立宣言》B.《人权宣言》C.《宅地法》D.《共产党员宣言》
5.
从9世纪开始,西欧庄园作为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逐渐流行开来。下列关于西欧庄园的叙述,错误的是
A.它是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B.庄园的居民均为领主的佃户
C.自由民有耕种“直领地”的义务D.庄园法庭只维护领主的利益,不限制领主的特权
6.
西欧庄园的政治组织形式是
A.公共牧场B.租地农场
C.庄园法庭D.城市法庭
7.
重大历史事件产生深远的影响,下列关于历史事件影响的表述,正确的有
①新航路开辟——使区域联系日益密切
②瓦特改进蒸汽机——出现工厂制度
③早期殖民掠夺——有助于世界市场形成
④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民族觉醒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8.
英法美等国资产阶级革命中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法律文件,关于这些法律文件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①《权利法案》颁布后,废除了王位,议会成为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
②《独立宣言》第一次以国家的名言宣布人民的权利神圣不可侵犯
③《人权宣言》核心内容是提倡人权、主张法治、实行分权
④《解放黑人奴隶宣言》规定各州的黑奴都应看做是自由人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9.
比较异同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有关下列历史人物与事件共同点的分析,结论能够成立的是
A.克伦威尔和马克思——促进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
B.华盛顿和拿破仑——争取民族解放与国家独立
C.林肯和亚历山大二世——都通过改革解决了本国资本主义发展劳动力不足问题
D.伏尔泰和达尔文——都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统治
10.
1861年,美国颁布《反联邦脱离法》,林肯曾经就此比喻道:“为了保全生命,往往不得不把手脚截掉,但绝不会为了保全手脚而葬送生命。”他所说的“保全生命”指的是
A.实现国家独立B.解放黑人奴隶C.维护国家统一D.争霸世界
11.
巴尔扎克的作品被称为法国社会的“百科全书”,是欧洲文学史上不朽的丰碑,下列属于他的作品的是
①《高老头》  ②《安娜卡列尼娜》  ③《欧也妮葛朗台》  ④《罗密欧与朱丽叶》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
12.
下列第二次科技革命中,人物与成就搭配不正确的是
A.爱迪生——白炽灯泡、碱性蓄电池B.戴姆勒——汽油内燃机
C.本茨——使用流水线生产汽车D.诺贝尔——发明现代炸药
13.
近代以来,思想文化领域发生巨大变化。比较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二者的共同点不包括
A.都宣扬民主、科学的思想B.都发生在社会变革时期
C.都反对封建主义D.都是思想解放运动
14.
有的学者认为:“危机并不一定就绝对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危机”这个词本身就包含着“危害”和“机会”两层含义。下列史实能够验证这一结论的是
①面对分裂势力的挑战,美国通过战争维护了国家的统一
②面对一战带来的灾难,俄国通过革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③面对经济危机的打击,德国走上了法西斯化的道路
④面对经济危机的打击,美国开创了新的经济模式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5.
“社会主义由空想到科学,由理论到实践,由理论到现实”是一位学者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在20世纪20年代前发展特点的概括。下列能体现“由空想到科学”的史实是
A.欧洲工人运动的兴起B.《共产党宣言》的发表C.巴黎公社的成立D.十月革命的胜利
16.
“(17世纪)欧洲的知识阶层认为,上帝创造了世界,而牛顿发现了上帝创造世界的方法。”牛顿的科学成就不包括
A.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B.创立了微积分学
C.提出了运动三定律
D.提出了进化论思想和自然选择理论
17.
透过现象看本质是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的重要方法。下列表述属于揭示历史现象的本质的是
A.1914年,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B.1862年,美国废除黑奴封建身份制度
C.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战争D.日本明治维新时,提出富国强兵的政策
18.
马克思说:“彼得一世确实是现代俄国政策的创立者。”史学界普遍认为:彼得一世改革是俄国“现代化”道路的起点。那么,彼得一世改革的“现代”色彩主要体现在哪一方面?
A.使俄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
B.为工商业发展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C.努力维护农奴主阶级的利益
D.大量学习吸收西方科学技术
19.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帝国主义各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该材料揭示了( )
A.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B.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的过程
C.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D.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性质
20.
有关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A.新经济政策从苏俄的国情出发,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B.在列宁的领导下,苏联开始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C.1936年,苏联宣告确立社会主义制度
D.苏联模式的的主要特征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和高度集权的政治
21.
阿德勒在《世界文明史(下册)》中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分为三个阶段(见下表),请你运用所学知识判断,推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由第一阶段朝着第二、三阶段转化的根本原因是
第一阶段
时间
概况
第一阶段
1939年至1942年末
德日法西斯获得胜利和扩张
第二阶段
1942年至1943年
反法西斯盟国在各个战场开始反攻
第三阶段
1944至1945年
反法西斯盟国取得最后胜利
 
A.中国军民坚持抗战B.美国参战C.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胜利D.反法西斯联盟形成
22.
《一杯苦酒——俄罗斯的布尔什维主义和改革运动》中说:“20世纪30年代以来,生铁、煤炭、钢、石油总是优先于饮食、住房、医院、学校和服务行业……对人的漠不关心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材料全面显示了“苏联模式”
A.采取了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B.导致了经济部门发展严重失调
C.促进了苏联工业的迅速发展D.有利于苏联经济的持续发展
23.
1933年,德国先后退出世界裁军会议和国际联盟;1935年德国重新实行义务兵役制;1936年,德军进驻莱茵非军事区。德国这一系列举动
A.得到了其他法西斯国家的支持B.是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挑战和否定
C.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欧洲战争策源地的形成D.标志着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
24.
1921年俄国农贸市场出现了一种现象:农民把多余的牛奶、鸡蛋、面包摆在街道的两边高声叫卖,这在过去的几年是不可想象的。对此现象的合理解释应为
A.彼得一世改革B.亚历山大二世改革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D.斯大林的农业建设
25.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进程,排列正确的是
A.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建立反法西斯联盟——雅尔塔会议——诺曼义登陆
B.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建立反法西斯联盟——诺曼义登陆——雅尔塔会议
C.建立反法西斯联盟——斯大林格勒保卫战——雅尔塔会议——诺曼义登陆
D.建立反法西斯联盟——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诺曼义登陆——雅尔塔会议
26.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世界各地掀起革命浪潮,中国、匈牙利等国家的被压迫者发动了一系列运动和革命。从这一角度看,十月革命胜利的意义是
A.促使苏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B.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
C.推动了民族解放运动的发展
D.推动了苏俄经济发展
27.
罗斯福在1933年就职演说中说:“只要国家仍处在危急存亡的关头,我就要求国会授予我应付危机的那种唯一最后手段——广泛的行政权。”这说明罗斯福
A.对工业进行了调整
B.逐步走向了独裁
C.要改变资本主义制度
D.要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28.
在世界近现代史上,维护了现有制度、促进了经济的恢复、为本国和其他国家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借鉴的历史事件是
A.俄国1861年改革和日本明治维新
B.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
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和罗斯福新政
D.拉美独立运动和印度民族大起义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2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9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