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就研究课题“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收集了如下材料,并设计了研究问题。请你参与研究,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示意图

【注】“春”的含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18年),中国民族工业迅速发展。“新的春天”含义: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6年),中国民族工业获得新生。
材料二 歌谣——“天上多少星,小孩数不清。全民盖土炉,神仙数不清。”(1958年)
材料三 图片——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龙头

(1)材料一中民族工业“迅速发展”“获得新生”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中歌谣反映了当时的什么运动?对于研究这一时期中国工业发展来说,该歌谣有没有史料价值?
(3)1978年,中共 全会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决策,促进了上图所示城市的经济发展;1990年,中央对该城市的什么决定成为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的重要标志?
(4)纵观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进程,你得到什么启示?
材料一 示意图

【注】“春”的含义: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1914—1918年),中国民族工业迅速发展。“新的春天”含义: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6年),中国民族工业获得新生。
材料二 歌谣——“天上多少星,小孩数不清。全民盖土炉,神仙数不清。”(1958年)
材料三 图片——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的龙头

(1)材料一中民族工业“迅速发展”“获得新生”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中歌谣反映了当时的什么运动?对于研究这一时期中国工业发展来说,该歌谣有没有史料价值?
(3)1978年,中共 全会作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决策,促进了上图所示城市的经济发展;1990年,中央对该城市的什么决定成为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的重要标志?
(4)纵观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进程,你得到什么启示?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
材料二 在农村,废除人民公社,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积极发展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因地制宜发展乡镇企业,发展集体经济。
材料三

(1)材料一是我国1950年至1952年土地改革的主要政策。这次土地改革主要改变了什么?
(2)材料二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哪个省的农民首创的?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1957年至1960年我国粮食产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材料一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同时也分给地主应得的一份,让他们自己耕种,自食其力。
材料二 在农村,废除人民公社,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积极发展社会化的服务体系,因地制宜发展乡镇企业,发展集体经济。
材料三

(1)材料一是我国1950年至1952年土地改革的主要政策。这次土地改革主要改变了什么?
(2)材料二中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哪个省的农民首创的?它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1957年至1960年我国粮食产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虽然历经风雨,却走过了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之路。阅读图片,回答问题。

(1)阅读图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图二反映了哪一时期的建设成就?这一时期建设成就的取得有什么影响?
(3)图三中的会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次会议在思想、政治和组织上各作出了怎样的重要决定?
(4)概括图四中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历史背景。在这以后,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在经济方面采取什么重大举措?从我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及成就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1)阅读图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为什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2)图二反映了哪一时期的建设成就?这一时期建设成就的取得有什么影响?
(3)图三中的会议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这次会议在思想、政治和组织上各作出了怎样的重要决定?
(4)概括图四中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历史背景。在这以后,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在经济方面采取什么重大举措?从我国的一系列改革措施及成就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
2.选择题- (共15题)
4.
1952年12月12日美军发射侦察燃烧弹落在潜伏点附近草丛,烈火蔓延烧到他的身边。为了不暴露潜伏部队,他双手插进泥土中,强忍剧痛,纹丝未动,直至壮烈牺牲!他是( )
A.![]() | B.![]() | C.![]() | D.![]() |
5.
1949年,某次会议通过了以下若干决议:“……选举***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改北平为北京,并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这次会议应该是
A.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B.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C.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6.
历史老师在评价抗美援朝战争时说:新中国出兵是迫不得已,但出兵的结局对新中国而言却是一举两得。你认为这里的“两得”主要是指( )
①支援了朝鲜反侵略斗争 ②保卫和巩固了新生政权
③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 ④保障了“一五”计划顺利实施
①支援了朝鲜反侵略斗争 ②保卫和巩固了新生政权
③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 ④保障了“一五”计划顺利实施
A.①② | B.①④ |
C.②③ | D.③④ |
7.
图表法是梳理历史知识的有效方法。下列表格内容反映的是
时间 | 开展地区 | 涉及人口 | 主要意义 |
1950~1952年冬 | 新解放区 | 3亿多 | 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 |
A.抗美援朝 | B.土地改革运动 |
C.西藏和平解放 |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8.
《人民日报》的“元旦社论”打上了鲜明的时代印记,成为民众了解党和国家政策的风向标.下列社论发表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是( )
A.在伟大爱国主义旗帜下巩固我们的伟大祖国 |
B.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 |
C.在十五精神指引下胜利前进 |
D.迎接新世纪的曙光 |
9.
“文化大革命”期间,许多领导干部、专家学者和民主人士被诬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反动学术权威”等,遭到批斗、迫害。这些现象充分反映了“文化大革命”期间( )
A.民主与法制遭到严重的践踏 | B.没有制定法律 |
C.“走资派”企图夺取政权 | D.党中央出现了修正主义 |
10.
某文献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这一“文献规定”最早出现应该在( )
A.1949年的《共同纲领》中 | B.1954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C.1921年中国共产党纲领中 | D.1945年***的《论联合政府》 |
13.
纪录片《旗帜》从“开天辟地”、“浴血奋斗”、“建国创业”、“艰辛探索”、“历史转折”、“滚滚春潮”、“扬帆沧海”、“世纪跨越”、“发展新篇”和“阔步前行”10个方面,展示了九十多年来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不懈奋斗的光辉历程。请你判断,“艰辛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是
A.中共七大 | B.中共八大 | C.中共十二大 | D.中共十三大 |
17.
下列图片可以反映新中国成立后土地制度的变迁,以下关于新中国成立后土地制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促进农村经济发展的有图一、图二、图三 |
B.农民拥有土地所有权的是图一和图四 |
C.图四反映农村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D.图三开始出现是在1956年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