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7年11月11日,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前身)人主办的《民国日报》报道说:“俄京激烈分子突起骚扰推倒克伦斯基政府之报告所怀意见皆谓不过激烈派暂时掌握政权,然俄国之中等社会及哥萨克团必将互相联合而与之反抗,故激烈派之天下仅为一时之现象。由此以观俄国大局,断不致因此次之改变而根本上之动摇也”。11月14日,《大公报》报道:“克伦斯基总理率军讨逆……俄国叛党之势力如临风之烛,持久有限,俄国人民无不钦仰克伦斯基总理。”
材料二 1918年6月17日,《民国日报》社论称俄国为“民主友邦”,称布尔什维克为”新派”。同年夏,孙中山致电列宁和苏维埃政府:“中国革命党对贵国革命党所进行的艰苦斗争表示十分钦佩,并愿中俄两党团结共同斗争。”
材料三 1921年中共“一大”的《中国共产党纲领》规定:“党采取苏维埃(译为:代表大会)的形式,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宣传共产主义,承认社会革命为我党的首要政策。”
(1)《民国日报》、《大公报》对俄国彼得格勒起义的报道何相似之处?对于俄国十月革命,材料一、二中《民国日报》的评论有何不同?分析原因。
(2)中共在“一大”上提出学习十月革命的哪些成功经验?综合以上材料,国共两党都肯定十月革命,其动机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材料一 1917年11月11日,中华革命党(中国国民党前身)人主办的《民国日报》报道说:“俄京激烈分子突起骚扰推倒克伦斯基政府之报告所怀意见皆谓不过激烈派暂时掌握政权,然俄国之中等社会及哥萨克团必将互相联合而与之反抗,故激烈派之天下仅为一时之现象。由此以观俄国大局,断不致因此次之改变而根本上之动摇也”。11月14日,《大公报》报道:“克伦斯基总理率军讨逆……俄国叛党之势力如临风之烛,持久有限,俄国人民无不钦仰克伦斯基总理。”
材料二 1918年6月17日,《民国日报》社论称俄国为“民主友邦”,称布尔什维克为”新派”。同年夏,孙中山致电列宁和苏维埃政府:“中国革命党对贵国革命党所进行的艰苦斗争表示十分钦佩,并愿中俄两党团结共同斗争。”
材料三 1921年中共“一大”的《中国共产党纲领》规定:“党采取苏维埃(译为:代表大会)的形式,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宣传共产主义,承认社会革命为我党的首要政策。”
(1)《民国日报》、《大公报》对俄国彼得格勒起义的报道何相似之处?对于俄国十月革命,材料一、二中《民国日报》的评论有何不同?分析原因。
(2)中共在“一大”上提出学习十月革命的哪些成功经验?综合以上材料,国共两党都肯定十月革命,其动机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2.单选题- (共4题)
2.
列宁说:“革命之所以如此容易发生,只是因为……受到沙皇政府极其野蛮的压榨,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俄国那样严重地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列宁谈及的“革命”是指( )
A.十月革命 | B.七月事件 | C.五月流血周 | D.二月革命 |
3.
(题文)俄国二月革命后,列宁在《远方来信》中写道:无产阶级“利用目前过渡时期的特点,就能够而且一定能够争得民主共和国,争得农民对地主的彻底胜利,以取代古契柯夫一米留可夫的半君主制,然后再争取唯一能够给备受战争折磨的各族人民以和平、面包和自由的社会主义。该材料反映的主旨是
A.社会主义革命将满足俄国人民意愿 |
B.俄国的二月革命基本实现了民主政治 |
C.十月革命是俄国历史发展必然产物 |
D.列宁放弃对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幻想 |
4.
1917年11月5日,俄国临时政府宣布戒严,对此资产阶级的《新时代报》写道:“为什么要宣布戒严?临时政府已经不再是一个权力机关了,它既没有道义上的权威,也不具备必要的机构来使用武力。”由此可见此时的俄国
A.无产阶级革命条件基本成熟 |
B.阶级斗争形势处于僵持的局面 |
C.出现了两个政权并存的局面 |
D.封建专制统治面临严重的危机 |
5.
在俄国历史上因一次革命造成政府同反对派的非对抗性模式,两个政权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俄罗斯帝国的传统观念:让人民讲话,让沙皇让权。下列有关这次革命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它属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
B.它成功完成了俄国社会的转型 |
C.此次革命类似于英国的光荣革命 |
D.体现了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这一历史潮流 |
3.填空题- (共1题)
6.
世界体系是世界整体性发展的基本结构。15——20世纪初是世界体系的形成阶段。20世纪世界体系又经历了裂变、解构和重构的过程。根据提示将以下表格补充完整。
15——20世纪初(形成) | 20世纪上半叶(裂变与解构) | 20世纪下半叶(重构) |
新航路开辟、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了世界体系的形成。 |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A等老牌殖民帝国力量衰落(仍维持世界体系主导权)。 美国跃居世界经济头号强国(尚未成为政治中心)。 俄国脱离资本主义体系 (标志性事件:B)。 | 二战后,F格局是世界体系重构进程中一个特殊过渡阶段,反映了人类社会在应对现代性矛盾和危机过程中两种现代化道路、两种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对抗。 |
| 1930年代经济危机与二次大战后: C通过侵略扩张军事崛起但随即战败。 英法在战争中丧失世界体系的中心和主导地位。 美国推行D摆脱困境并利用战争全面崛起。 E以“计划经济”体制实现赶超型工业化,并在战争中成为世界大国。 | 世界体系在经济结构上的整体性发展趋势使F格局的并存不可能长期持续。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国际政治随之向多极化演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为标志结束了F。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4道)
填空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