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1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朝对周边民族的统治,设置与内地不同的边郡,以当地民族习惯分界,因俗而治;有的加封一些当地民族的首领为王、侯、郡长等。唐王朝明确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原則,对周边各少数民族的领袖“示之以礼”。加强了对四方民族的优待、册封、和亲及以夷治夷政策的实施,并使羁縻府州县制度化,在形式上保留原有当地统治机构或“华官参加”,或实行“监管制”,使民族事务管理走上制度化。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过程》
材料二国内各少数民族、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三区革命政府”参加了筹建新中国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共同表决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在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上,要“既利于国家统一,又利于因地制宜”;在民族关系问题上,各民族“一律平等”,“均有乎等的权利和义务”;在民族地方治理与施政问题上,“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特色与功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与汉代民族政策的差异。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新中国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族问题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材料一汉朝对周边民族的统治,设置与内地不同的边郡,以当地民族习惯分界,因俗而治;有的加封一些当地民族的首领为王、侯、郡长等。唐王朝明确提出“华夷无别”“华夷同重”原則,对周边各少数民族的领袖“示之以礼”。加强了对四方民族的优待、册封、和亲及以夷治夷政策的实施,并使羁縻府州县制度化,在形式上保留原有当地统治机构或“华官参加”,或实行“监管制”,使民族事务管理走上制度化。
——《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历史过程》
材料二国内各少数民族、内蒙古自治区和新疆“三区革命政府”参加了筹建新中国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共同表决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在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上,要“既利于国家统一,又利于因地制宜”;在民族关系问题上,各民族“一律平等”,“均有乎等的权利和义务”;在民族地方治理与施政问题上,“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应实行民族区域自治,按照民族聚居的人口多少和区域大小,分别建立各种民族自治机关”。
——《我国民族区域自治的特色与功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与汉代民族政策的差异。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新中国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背景。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民族问题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2.单选题- (共26题)
2.
《共产觉宣言》强调无产阶级革命的目标就是实现全人类的彻底解放,让人民群众真正成为社会的主人,使每一个人都能得到自由全面的发展,这是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民主理论的终极价值。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就是这种更高类型的民主。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建立这种类型的民主,主要是因为
A.《共产党宣言》是纲领性文件 |
B.中国共产党借鉴十月革命的经验 |
C.资本主义民主在中国行不通 |
D.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 |
4.
***在1954年说:“人民代表大会是权力机关,有了人大,并不妨碍我们成立政协进行政治协商。各党派、各民族、各团体的领导人物一起来协商新中国的大事非常重要。宪法草案就是经过协商讨论使得它更为完备的。”以下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中国共产党将继续坚持与各民主党派的政治合作 |
B.政治协商制度仍将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 |
C.政治协商制度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 |
D.政治协商制度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具有同等地位 |
5.
(题文)有学者认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全球化进程中的“个性特征”日趋显现和成熟,而“成长的烦恼”也相伴而生,唯有继续推进发展,增进沟通,丰富话语,实现超越,才能规避各种风险。下列有关“个性特征”和“成长的烦恼”表述正确的是
A.直接选举的范围扩大到县一级南北差距的扩大 |
B.政府作为独立法人履行经营管理职能自然环境的恶化 |
C.公民社会对政治生活产生决定性影响经济风险的增加 |
D.依法治国上升为国家的宪法原则全球联系的加强 |
6.
1953年3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第一条规定:“根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由各民族人民用普选方法产生之。”下列对此规定的解读,准确的是
A.此时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已经不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权 |
B.5个民族自治区的各族人民开始选举人大代表 |
C.共同纲领为此时中央人民政府的执政方针 |
D.它说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在我国重新确立 |
7.
1949年9月7日,周恩来在向政协代表作《关于人民政协的几个问题》的报告时提出:“今天帝国主义者又想分裂我们的西藏、台湾甚至新疆,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希望各民族不要听帝国主义者的挑拨。为了这一点,我们国家的名称,叫中华人民共和国,而不叫联邦……我们虽然不是联邦,但却主张民族区域自治,行使民族自治的权利。”这主要说明了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A.是反对分裂维护统一的需要 |
B.是国情和政权的性质决定的 |
C.是中国革命长期实践的产物 |
D.是实现民族平等团结的需要 |
9.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平召开,大会通过了《共同纲领》,选举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10月1日1下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第一次全体会议。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有
①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②《共同纲领》是当时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纲领
③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由中共党员组成,民主党派通过政协会议参政议政
④《共同纲领》中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①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共同筹建新中国
②《共同纲领》是当时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纲领
③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由中共党员组成,民主党派通过政协会议参政议政
④《共同纲领》中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A.①③④ |
B.②④ |
C.①②③ |
D.①②④ |
10.
“文革”给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造成重大破坏,主要表现在
①人民代表大会多年没有召开;
②各级领导机关无法正常工作;
③各种违宪违法行为不断;
④社会极度混乱
①人民代表大会多年没有召开;
②各级领导机关无法正常工作;
③各种违宪违法行为不断;
④社会极度混乱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11.
1986年4月,电影《血战台儿庄》在香港举行首映式。万民争看,轰动香港。蒋经国说:“从这个影片看来,大陆已经承认我们抗战了。这个影片没有往我父亲脸上抹黑。看来,大陆(对台湾)的政策有所调整,我们相应也要作些调整。”上文中大陆对台政策调整体现在
A.确立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 |
B.两岸已经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
C.大陆放弃武力统一 |
D.大陆成立了“海协会” |
12.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结束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在中国的统治 |
B.保障了在政治上从新民主主义社会向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 |
C.进入了有法可依、依法治国、建设法制化社会的新时期 |
D.确立了民主选举、决策、管理及监督的基层民主制度 |
13.
1953年l月l日,《人民日报》在《迎接一九五三年的伟大任务》的元旦社论里,把“召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宪法,通过国家建设计划”作为三项伟大任务,向全国公布。材料表明新中国在政治上的时代主题是
A.发展多党协商政治制度 | B.巩固人民民主统一战线 |
C.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 D.完成民主革命遗留任务 |
14.
美国在建国理政过程中,先由13个州的代表共同协商制定了一部宪法,后建立了联邦制民族国家,进而形成各种利益集团和两大政党,遵循的是“宪法--国家--政党”的道路。中国特色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则走的是
A. “国家--宪法--政党”的道路
B. “政党--宪法--国家”的道路
C. “国家--政党--宪法”的道路
D. “政党--国家--宪法”的道路
A. “国家--宪法--政党”的道路
B. “政党--宪法--国家”的道路
C. “国家--政党--宪法”的道路
D. “政党--国家--宪法”的道路
15.
1959年3月,台湾当局“外交部”规定,今后凡对外提及大陆时,改称“红色中国”或“共产党中国”为“中共政权”;提到自己时,将“自由中国”改称“中华民国”。这些提法的改变反映出其
A.放弃了敌视大陆的原则立场 |
B.坚持了“一个中国”的理念 |
C.发出了谋求两岸和解的信号 |
D.响应了“一国两制”的方针 |
16.
“自由选举产生的领导人对村民更负责任,他们对土地进行管理的决策反映了对公平的再分配的大众偏好。……选举往往导致村民委员会主任把投票人的利益放在乡镇机关和党支部之上。”材料反映了农村基层民主选举制度
A.有利于农村重新公正分配土地所有权 |
B.有利于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
C.不利于对农村的基层管理 |
D.得到进一步普及 |
17.
四川民主人士张澜说:“这是新中国的一个人民大宪章。它确定了新中国的政治理论和政治制度,它有了‘革命到底’的大方针,它有了稳步建设的大原则。”张澜所说的“人民大宪章”是
A.《论人民民主专政》 |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D.《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 |
18.
我国现行宪法历经多次修订。1988年宪法修正案增加了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的条款。1993年宪法修正案肯定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法律地位。1999年宪法修正案规定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这反映出我国( )
①思想解放不断深入②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
③从严治党不断加强④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完善
①思想解放不断深入②经济体制改革逐步深化
③从严治党不断加强④民主法制建设不断完善
A.①②③ | B.①③④ | C.①②③④ | D.①②④ |
19.
2016年1月18日,蔡英文获得台湾地区领导人选举胜利。美国、德国等多国发表声明说,将维持着一贯的“一个中国”政策,与台湾保持合作关系。下列有关台湾的历史事实阐述正确的是()
A.邱逢甲是甲午战争后反割台斗争中著名的清军将领 |
B.开罗会议和德黑兰会议都明确陈述台湾是中国领土 |
C.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出动第七舰队进驻台湾海峡,干涉中国内政 |
D.1979年元旦,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并宣布停止炮击大小金门 |
20.
2015 年11 月7 日,海峡两岸领导人在新加坡会面引起世界瞩目。下列选项中有利于两岸关系健康发展的是
①“一国两制”的制定 ②海峡两岸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③ 两岸“三通”的实现 ④主张用和平的方式实现国家的统一
①“一国两制”的制定 ②海峡两岸达成“一个中国”的共识
③ 两岸“三通”的实现 ④主张用和平的方式实现国家的统一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④ |
21.
据统计,从1992年到1997年,台商在祖国大陆的合计投资项目约20125个,投资额约110.34亿美元,年平均项目3354个,金额18.39亿美元。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两岸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停火 |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共识的达成 |
C.两岸长期隔绝状态开始被打破 |
D.两岸实现了直接通邮、通航、通商 |
22.
新中国成立后,各大学法律专业的课程对各国家的根本大法大多以“国家法”作为教学的名称,而1954年后则都一律改为“宪法”。导致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苏联法律教育模式的影响 | B.中国法律教育理念的成熟 |
C.新中国法制建设进展的影响 | D.社会主义教育体制的确立 |
23.
“……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材料是哪一政治文献对中国国家性质的表述?
A.《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C.1954年《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 |
D.1982年《中国人民共和国宪法》 |
24.
有学者评价:“它凝结了***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的心血,又经过反复讨论、修改,所以得到了全国各方面人士的一致拥护。”据此判断,“它”是指()
A.《双十协定》 | B.《论联合政府》 |
C.《共同纲领》 | D.《论十大关系》 |
25.
在1958年之后的全国人大会议上,鼓掌逐渐成为一种表决方式,后来甚至出现用热烈的鼓掌代替举手和无记名投票的现象。直到1979年,相关法律才再次对票决进行明确规定。这表明改革开放后我国
A.逐步完善民主制度 |
B.人大制度得以恢复 |
C.健全各项法律制度 |
D.确立依法治国理念 |
26.
“整个讨论过程非常热烈,各位代表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各种各样的观点激烈碰撞,共同纲领草案反复修改,几易其稿,才凝结成7000字的最终版本。”忆起当时的情景,历史亲历者还有可能说
A.标志着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基本形成 | B.充分肯定了西藏自治区取得的成就 |
C.选举***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 D.人民当家作主第一次被写进建国大纲 |
27.
2005年12月24日汪道涵先生去世,中国国民党主席马英九认为:“‘汪辜会谈’签了四项协议,是两岸关系的最高峰。”新党主席郁慕明在哀悼电文中说:“九二会谈,虽成绝响,两岸新局,已然展开。先生之行,开两岸和平大门;先生之德,受全球华人景仰。”对上述材料的解读,正确的是
A.“九二会谈”促成了海峡两岸三通的实现 |
B.“九二会谈”达成了“一国两制”的共识 |
C.“汪辜会谈”受到海峡两岸的一致欢迎 |
D.“汪辜会谈”是两岸关系发展的一次历史性突破 |
3.选择题-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1道)
单选题:(26道)
选择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