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408448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8/5/21

1.综合题(共4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长鞭呀,那个一呀摔,啪啪地响哎……沿着社会主义大道奔前方……”这是一首老歌的歌词,它反映人民满怀豪情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喜悦心情。 阅读材料探究我国是如何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
步骤一:史实探究(图1)

(喜看稻麦千重浪)
王国范,河北遵化市西留村乡农民,雇农出身,家境贫寒,靠给地主家做长工维持生计,新中国的诞生使他翻身解放。
(1)上图让你想到了什么运动?它为何使王国范笑逐颜开?
(2)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第二年当地遭遇了百年不遇的旱灾,几乎滴水未降。眼看着 已经种下去的庄稼全都没有水灌溉,就要枯死,王国范心如刀绞却又无能为力,附近的 河流都已经干涸见底,周围十几个乡的庄稼全都没有水浇……自己身单力薄,根本没办 法抗旱救灾,可怎么办好?请你帮他出个主意。
(笑迎携手日月新)
(图2)清康熙二年(公元  1663 年),张小泉剪刀始创于杭州,传统民用剪刀是张小泉的起家产品。它靠磨工精细、刃口锋利等十大特点称雄制剪业。当历史的时针指在 1953 年时,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了,原先的小作坊全部统一在一起,成立了一个制剪生产合作 社,1956 年张小泉剪刀厂诞生了。
(3)你知道我们是如何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吗?手工业改造实质是什么?
(顺应趋势谱新篇)
图3是唐山启新水泥厂工人庆祝公私合营的场景
(4)它是当时我国哪一历史事件的反映?这一事件过程中采取了哪一创举?
步骤二:激烈讨论
有关如何看待三大改造,张明和王刚展开了争论。 张明:真是了不起!在短短的三年多的时间里,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真是了不起!王刚:三大改造中存在很多缺点和偏差,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
(5)你觉得他们说的有道理吗?请你说说对三大改造的看法。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既不能制造汽车、飞机,也没有冶金设备、矿山设备和大型发电设备等制造业。
(1)材料一反映了我国怎样的经济状况?
材料二:这个计划规定……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有步骤地促进农业、手工业的合作化;继续进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保证国民经济中社会主义成分的比重稳步增长。
(2)材料二中的“计划”指什么?该“计划”哪一项任务源于材料一的经济状况?
材料三:下面是1952年和1957年我国工业主要产品产量示意图。

(3)材料三中我国工业产品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请你写出这期间我国在汽车工业和飞机制造工业方面的成就。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6年中共八大指出,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出当时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应该是什么?确定这个任务的主要依据是对什么问题的正确认识?
材料二:

(2)材料二反映的分别是20世纪50年代我国曾出现过的哪两次急躁冒进的严重失误?你认为应该从中吸取哪些教训?
材料三:“文化大革命”是我们党和国家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大曲折。应该如何认识“文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一系列重大历史问题作出正确结论,彻底否定了“文革”……“文革”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历史已充分证明,“文革”在理论和实战上是完全错误的,它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
——摘自2016年5月17日《人民日报》任平撰文《以史为鉴是为了更好前进》
(3)材料三对“文革”持怎样的基本态度和评价?
材料四:在文革期间,我国国民经济虽然遭到巨大损失,但在干部群众的艰辛努力下,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方面仍然取得了若干重要成就。南京长江大桥建成通车,核技术、人造地球卫星、运载火箭等尖端科学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4)请大家说一说,文革期间,我国经济建设和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若干重要成就是不是文化大革命的成果?请简要说明理由。
4.
中美关系是最重要的国际关系之一。40多年前,中美关系的改善与建交,得益于东方古老的智慧与技巧。
材料一1970年10月,美国总统尼克松在会见美国《时代》周刊记者时表示:“如果说我在死之前有什么事情想做的话,那就是到中国去。如果我不了,我要我的孩子们去。”
1970年12月,***在会见美国作家埃德加·斯诺时表示: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行;吵架也行,不吵架也行;当旅行者立也行,当作总统来谈也行。
(1)从材料一中中美两国领导人的谈话中,可以看出两国有什么共同的要求(愿望)
材料二在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比赛期间,中美两国运动员有一次偶发性的友好接触,赛事结束后,***几经考虑决定,要求美国乒乓球队访问中国。这样,中美两国之间官方关系就以两国之间的民间交往拉开了序幕。这就是当时被誉为“小球转动大球”的“乒乓外交”。

(2)请用材料二中的一句话来概括中美两国之间初次交往的特点。
材料三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经过会谈,双方在上海发表了《联合公报》。在公报中,美方表示:它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上海《联合公报》发表的意义。
材料四1978年12月,中美两国签署《建交公报》。公报声明: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4)请你仔细对比材料三和材料四,两个公报中美国的表态有何相同点和不同点

2.选择题(共23题)

5.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隆重举行,大会通过的《共同纲领》起着临时宪法的作用,大会圆满完成了创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光荣使命。以上表述有一处不是很恰当,不恰当的这一处是
A.大会召开的时间
B.大会召开的地点
C.大会通过的文件
D.大会完成的使命
6.
从下面这幅经典图片中,我们可以得出的最准确结论是
A.中华民族实现了民族独立
B.中国人民实现了国家富强
C.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D.中国完成了全部领土统一
7.
图中的父亲高兴地对妻子和孩子说:“快看,我们终于有自己的土地和房屋了。”(如图)父亲拿在手里让他们看的应该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第一个五年计划
C.《朝鲜停战协定》
D.土地房产所有证
8.
新中国成立之初,百废待兴,中国人民为什么要进行抗美援朝?
A.为了保家卫国
B.为了称霸世界
C.为了打击美国
D.为了和平共处
9.
图表归纳法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下表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上四个不同时期的时代特征,其中1949—1956年应该填
A.五四风雷,抗日烽火
B.星星之火,力挽狂澜
C.民族独立,获得新生
D.国共对峙,走向抗战
10.
下表是1950年志1952年我国主要产品产量变化表。这些变化说明( ) 
A.土地改革运动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B.社会主义改造顺应了广大农民的愿望。
C.集体经济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D.过渡时期总路线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11.
1951年,除台湾和少数几个沿海岛屿外,中国领土全部解放。下列事件,对祖国大陆统一极具重要作用和意义的是
A.西藏和平解放
B.土地改革运动的开展
C.抗美援朝取得胜利
D.国民经济的逐步恢复
12.
“从中国人在整个朝鲜战争期间所显示出来的强大攻势和防御能力中,美国及其盟国已经清楚地看出,共产主义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可怕的对手。它再也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战时的那个软弱无能的国家了。”该材料表明
A. 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可以与美国对抗的强大国家
B. 朝鲜战争的胜利大大提高了新中国的国际威望
C. 中国是个爱好和平的国家
D. 中国已经成为侵略性极强的国家
13.
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土地改革基本完成,3亿多无地少地的农民分到了大约7亿亩土地和一定的生产资料。这次土地改革的完成对经济的影响是
A.彻底废除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制度
B.建立了土地公有制
C.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在政治上翻了身
D.农业生产得到了迅速发展
14.
下表主要反映了新中国一五计划建设成就,从表中数据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一五计划的重点是发展重工业
B.一五计划的特点是农轻重均衡发展
C.一五计划的项目主要集中在东北
D.我国建立起了完整的工业体系
15.
2018年3月12日,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完成了对宪法的第八次修改,距离我国第一部宪法颁布已经过去了
A.54年
B.69年
C.64年
D.36年
16.
从1956年到1976年这20年间,我国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呈现出的突出特点是
A.一帆风顺
B.一无是处
C.机械模仿
D.曲折前进
17.
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工业以钢为纲”,号召一切部门都要为钢铁生产“停车让路”,支援大炼钢铁。为了炼钢,人们砸铁锅,收废铁,甚至拆下钢窗铁门作原料。这一现象反映的是
A.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C.“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进行
18.
目前,大庆油田牢固树立“科技人才强企”观念,提出“持续有效发展,创建百年油田”的战略。由此,我们能够联想到艰苦创业年代的“铁人”是
A.王进喜
B.邓稼先
C.雷锋
D.焦裕禄
19.
如果要拍摄一部以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主题的影片,最合适的素材是(  )
A.上甘岭战场,黄继光舍身堵枪眼B.兰考盐碱地,焦裕禄带病治风沙
C.紫竹林租界,义和团抗击侵略军D.北京菜市口,谭嗣同慷慨赴刑场
20.
著名油画《开国大典》曾有两次改动,其中一次改动是去掉刘少奇的画像(如下图)。这次改动可能发生在
A.“大跃进”期间
B.“一五”计划期间
C.“文化大革命”期间
D.社会主义建设期间
21.
197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联合国大厦前高高飘扬,这充分体现了新中国外交的胜利。这一胜利的重要表现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B.中美建交
C.中国首次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D.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2.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以压倒多数的票数,通过了阿尔巴尼亚等国提出的接纳中华人民共和国,并立即驱除台湾当局代表在联合国组织及其所属一切机构中所非法占据的席位的提案,由此
A.中国重返联合国
B.中国加入联合国
C.中美关系正常化
D.中国外交成熟了
23.
1955年的万隆会议刚开始就因各国相互间的分歧和争吵走向歧路,中国代表团长周恩来在关键时刻发言:“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我们的会议应该求同而存异。”周恩来的发言
A.确立了中国的领导地位
B.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揭露了西方国家破坏会议的阴谋
D.推动了会议取得了圆满成功
24.
收集和整理资料,制作知识卡片是学习历史的一种重要方法。请你在此卡片的横线处填写适当的内容,使其完整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求同存异”方针
C.四项基本原则D.一个中国原则
25.
下表反映了《人民日报》对美国的报道语态变化所占比例的对比统计,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①中国媒体对美国形象的塑造由片面逐渐走向客观
②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积极报道,源于1972年中美建交
③中美关系的状态直接影响着中国媒体对美国报道的语态变化
④中国媒体对美国报道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的变化
A.①③④
B.③④
C.①②④
D.①④
26.
下面这幅漫画的标题是“小球转动大球”,漫画意味着
A.中国重返联合国
B.中美关系开始解冻
C.中日关系正常化
D.中国推动成立“上合组织”
27.
某校八年级(3)班的同学们为了准备历史探究课搜集了下列素材:《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周恩来在万隆、周恩来先后访问印度和缅甸、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你认为这次探究课的主题是
A.改革与开放
B.内政与外交
C.战争与和平
D.侵略与反侵略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2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5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