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6题)
A.诗赋(fù) 拥毳(cuì) 浩浩汤汤(dàng) 觥筹交错(gong) |
B.对弈(yì) 潺潺(chán) 雾松沆砀(dàng) 薄暮冥冥(báo) |
C.垂钓(diào) 嗟夫(jiē) 岸芷汀兰(zhǐ) 长堤一痕(dī) |
D.清洌(liè) 投箸(zhù) 宠辱偕忘(ji) 山肴野蔌(sù) |
A.王老师为人诚实,待人接物斩钉截铁,深得同事们的好评。 |
B.有专家对目前手机用户批量转发问候短信的行为提出中肯建议:问候不一定郑重其事,但一定真诚感人。 |
C.随着新一轮“归国潮”的到来,我国的海归数量与日俱增,但海归人才群体层次不均衡,高层次海归人才比例低是主要原因。 |
D.刘芳站在栈桥上,脸色煞白,神情绝望。她本以为十拿九稳的事居然出了岔子,怎能不令她绝望? |
A.营造健康文明的网络文化环境,清除不健康信息已成为新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迫切需要。 |
B.在阅读文学名著的过程中,常常能够使我们明白许多做人的道理,悟出人生的真谛。 |
C.2017年春晚天后级歌手毛阿敏搭配新生代男歌手张杰演唱的歌曲《满城烟花》,温暖动人的旋律,唤起人们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期盼和向往,节目一经播出,观众反响激烈。 |
D.他上课认真听讲,下课一有工夫不是看语文、数学等书,就是看报纸,全班同学没有一个不说他学习不积极。 |
A.《水浒传》中杨志因杀死泼皮牛二,被打入死囚牢,后刺配充军到北京大名府留守司,因押送生辰纲被吴用等人设计智取,走投无路,之后到二龙山落草。 |
B.《水浒传》最伟大的贡献是塑造了大批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如足智多谋的武松、谦逊深沉的宋江、粗鲁豪放的李逵、粗中有细的鲁达。 |
C.“洒家今日不曾多带得些出来;你有银子,借些与俺,洒家明日便送还你。”“直甚么,要哥哥还!”遂去包裹里取出一锭十两银子放在桌上。文中的“洒家”指的是鲁智深(鲁达、鲁提辖、花和尚),“你”指的是史进(九纹龙) |
D.鲁智深道:“‘杀人须见血,救人须救彻。’洒家放你不下,直送兄弟到沧州。”两个公人听了,暗暗地道:“苦也!却是坏了我们的勾当,转去时怎回话!且只得随顺他一处行路。”文中“兄弟”到了沧州,未能立足,最终上了梁山,其原因是因为高太尉要两个差人在途中杀死鲁提辖。 |
A.《醉翁亭记》的作者是欧阳修,文章描写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自然风光,勾勒出一幅太守与民同乐的图画,抒发了作者的政治思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遭受打击的复杂感情。 |
B.《岳阳楼记》的作者是范仲淹,文章融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为一体,其中写景是全文的中心。 |
C.《湖心亭看雪》的作者张岱在沉沉夜色中乘舟独往西湖,看到雪中的西湖风光不凡。 |
D.唐敬宗宝历二年,刘禹锡在扬州遇到白居易。在酒宴上白居易写了《醉赠刘二十八使君》,刘禹锡便作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这首诗答谢。 |
2.诗歌鉴赏- (共1题)
小雨
杨万里
雨来细细复疏疏,纵不能多不肯无。
似妒诗人山入眼,千峰故隔一帘珠。
【小题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绝句写小雨。雨本是没有情的东西,杨万里偏要赋予它与人相同的感情,于是使诗充满了新鲜感。 |
B.首句以两组叠字状出小雨的情况,非常传神,这里写的是小雨,不是毛毛雨,所以不如尘似烟,而是“细细”与“疏疏”。 |
C.“珠帘”二字很确切,因为雨不大,尚是一点点下滴,如成串的珍珠。 |
D.这首《小雨》诗,用夸张手法,说自己生平喜欢看山,这雨似乎对自己妒忌,有意从屋檐上滴下,组成一张珍珠般的帘子,把那千峰给遮挡。 |
3.文言文阅读- (共1题)
唐太宗论弓矢
上谓太子少师萧瑀曰:“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动而发矢不直。’朕始悟向者辨之未精也。朕以弓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注释):近以示弓工:近来把它给造弓的工匠看。脉理皆邪:木头的纹理都不正。脉理,指木纹。
【小题1】请用“/”给下面的文字断句。(限断两处)
朕少好弓矢得良弓十数自谓无以加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近以示弓工/问以民间疾苦 |
B.弓虽动而发矢不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
C.数延见/扶苏以数谏故 |
D.朕问其故/其真知马矣 |
(1)乃令京官五品以上更宿中书内省,
(2)数延见,问以民间疾苦,政事得失.
【小题4】从这个语段中,你可以看出唐太宗是一位怎样的君主?
4.现代文阅读- (共2题)
母语是教育的起点
尼采曾经指出:母语是“真正的教育由之开始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对象”,良好的训练是“一切后续教育工作”的“自然的、丰产的土壤”;教师应当使学生从少年代时代起就严肃地对待母语,“对语言感到敬畏”,最好还“对语言产生高贵的热情”。我完全赞同他的见解。
教育是心智成长的过程,而母语环境是心智成长重要的环境之一。母语就好比文化母乳,在我们母语的滋养下学会了思考、表达和交流。虽然后续教育有不同领域和学科之分,但一切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地读、想和写,而这种正确性正是通过良好的母语训练打下基础的。认真对待语言,力求准确地使用每一个词,这不仅是为了避免他人的误解,更是对待心智生活的严肃态度。不能想象,一个对写给别人看的文字极其马虎的人,自己思考时会非常认真。相反,凡是呕心沥血于精神劳动的人,因为珍惜劳动成果,在传达时对文字往往都近乎怀有一种洁癖。
如果说文化是一种教养,那么,母语就是教养的基本功,教养上的缺陷必定会在语言上体现出来。一个语言粗鄙的人,我们会立刻断定他没文化。一个语言华而不实的人,我们也可以立刻断定他伪文化。举止上的高贵风度来自平时一丝不苟的训练和自我训练,语言上的良好作风也是如此。不用说写公开发表的文章,哪怕是只写给某一个人看的信,只给自己看的日记,都讲究用词和语法的正确,文风的端正,不肯留下一个不修边幅的句子,如此持之以恒,良好的文字习惯就化作本能了,而这便是文字上的教养,因为教养无非是化作本能的良好习惯罢了。
一百多年前,尼采埋怨德国青少年不是从德语经典作家而是从媒体那里学习母语,使得他们“尚未成型的心灵被印上了新闻审美趣味的野蛮标记”。如果尼采生活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真不知他会做何感想。我本人认为,网络语文的繁荣极大地拓宽了写作普及的范围和发表自由的空间,诚然是好事,但也因此更应该警惕尼采所说的“新闻审美趣味”的蔓延。网络语文往往是急就章,因此可能导致两个后果,一是内容上的浅薄,缺乏酝酿和积累,成为即兴发泄和时尚狂欢的娱乐场;二是语言上的粗率,容易滋生马虎对待母语的习气,成为错别字和语病的重灾区。
所以,我提倡,各民族都拥有优秀母语写作的传统,这个传统存在于本民族的经典作品之中,它们理应成为母语学习的范本,而不该是网络语文。
【小题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小题2】第②段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小题3】书写是母语教育的基础,键盘打字是时代进步的必然。结合文本,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你对汉字书写及键盘打字的看法。
【小题4】下列对文本信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②③段从母语环境的重要性及母语是教养的基本功两个方面,正面论述了中心论点。 |
B.作者坚决否定了网络语文学习母语的做法,并指出了网络语文的缺点及危害。 |
C.作者善于引用,巧妙分析,使文章富有文化底蕴。 |
D.作者号召我们要拥有优秀母语写作的传统,母语学习的范本应该是民族的经典作品。 |
父亲是一盏灯
崔 立
儿子与父亲在漫无边际的森林中行走。
原本,他们不该迷路。
看时间差不多了,父亲说:“儿子,咱们回吧。”儿子玩得兴起,说:“爸,我想再玩一会儿。”儿子14岁,正是贪玩的年纪。
直到天微微黑了,他们还是找不到来时的路。
微弱的月光下,只能隐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脚底下一片漆黑,远方也看不见一星半点的灯光。儿子害怕了。往日在电视里看到的一幕幕骇人的场景,都在眼前跳了出来。
儿子想哭,说:“爸,我害怕。
父亲拍了拍儿子的肩说:“别怕,我们一会儿就走出去了。”
父亲说着话,抬起头,激动地说:“快看,前面有灯光——”
儿子顺着父亲说的方向看去,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到。
父亲说:“你个子矮,当然看不真切了。”
儿子其实也就比父亲差半个头的高度。
但既然父亲说看见了灯光,儿子心头的恐惧瞬时就淡化了。
父亲在前面走、儿子在后面跟,黑乎乎的森林里,只听见两个人走路的脚步声。
走了好一会儿,儿子有点累了,说:“爸,怎么还没到啊?”
父亲说:“快了,你再坚持坚持,你看,前面就有灯光了。”
儿子顺着父亲指的方向看,黑乎乎的,什么也看不见。
继续走,父亲在前面走着,儿子在后面跟着。
走在前面的父亲忽然踉跄了一下,差点儿摔倒。儿子说:“爸,你怎么了?”
父亲说:“没事,被绊了下,赶紧走吧。”
儿子点点头,两个人继续赶路。
儿子又累又饿,但走在前面的父亲像是有使不完的劲儿。儿子看着父亲的身影,咬咬牙,硬着头皮继续往前走。
终于,儿子也看到灯光了。
一片树林里,有一间小木屋,屋里亮着灯。
父亲拍打着门,门开了,暖暖的灯光亮亮的,原来是森林管理员,一个老人家。
“你们是不是迷路了?快进来吧。”
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汗珠。
儿子看到,父亲走路一瘸一拐的,应该是那次被什么东西绊倒了,扭伤了脚踝。
那是儿子14岁时发生的事了。眼下,又有一件天大的事。儿子轻信一个朋友的话,以自己的名义给他贷款好几十万元。朋友生意失败,整个人消失得无影无踪。
儿子还不起钱。追债的上诉到法院,结果只有两个:儿子要么还钱,要么被判刑。
儿子在家里,像热锅上的蚂蚁走来走去。儿子反复说着:“怎么办?怎么办?怎么办?”
父亲说:“儿子,别怕,总会有办法的。”
“有办法!有办法!能有什么办法!”儿子忽然歇斯底里地朝父亲吼起来。
儿子被传唤去了法院。开庭半个小时,原告方突然说欠款已付,提出撤诉。儿子愣了半天,想,是谁帮自己付的款呢?
直到走出法院,儿子看到了在门口等着的父亲,明白了。
儿子问:“爸,那么多钱你是如何筹集的?”
父亲说:“不管了,咱们回家。”
出租车将儿子带到了另一个地方,一个陌生而狭小的地方。儿子明白了,父亲把他的房子卖了。
儿子的声音哽咽,说:“爸,……”
父亲说:“别想了,一家人住这里也挺好的。”
儿子突然想起了什么,说:“爸,14岁那年,我们迷路那次,你真的看到灯光了吗?”
父亲没有说话,只拍了拍儿子的肩,像很多年前,在那片森林里一样。
(选自《2017中国年度小小说》,有删改)
【小题1】小说主要写了儿子的两件事,请简要概括。【小题2】请从描写的角度,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微弱的月光下,只能隐约看见自己的两只手,脚底下一片漆黑,远方也看不见一星半点的灯光。
(2)父亲进门时长舒了一口气,脸上满是汗珠。
【小题3】文章结尾儿子问父亲“14岁那年,我们迷路那次,你真的看到灯光了吗?”父亲没有回答。你认为父亲看到灯光了吗?请说明理由。
【小题4】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小题5】说说小说标题的含义。
5.语言表达- (共1题)
初中语文课本为你打开了一扇文学之门,里面有多姿多彩的形象。朔方的雪像雨的精魂,奏唱出热烈的赞歌;勇敢的海燕像预言家,昭示着光明的未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综合性学习- (共1题)

(1)下列对这幅书法作品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_____)
A.起笔、转折和收笔都有简化倾向,信笔而成,不作停顿和回锋,有力大气沉之势。 |
B.体式变化多端,章法上书写时顺势而下,没有刻意追求工巧,在率意中显出天然之美。 |
C.每一个字都亭亭玉立,如仙鹤独立,高傲洁净;布局严谨,工整,有韵味,有意境,有视觉冲击力,令人百看不厌,回味无穷! |
D.笔法多劲利而少柔媚,有力透纸背之感,即使细笔也是在飘逸中显出笔力的沉着,像“深嵌”纸中。 |
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




7.作文- (共1题)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6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语言表达:(1道)
综合性学习:(1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