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河北省石家庄市长安区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带解析)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407882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7/5/19

1.综合题(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我作为和平谈判代表已经不是第一次了。1946年那一次,陈嘉庚先生对我说,与蒋介石谈判无异于与虎谋皮。但是我们还是满怀诚意地和他谈了,因为人民需要和平,广大人民还不了解蒋介石的假和平骗局。现在我们又和他谈了,但今天的情况与往昔大不相同,今天可以说,无论打也好,和也好,我们有信心有力量使它一定能实现……
材料二 这次和平协定八条二十四款,中心问题是接受改编和渡江,这是不能妥协的,必须坚持。今天的革命绝不能再如辛亥革命和北伐战争那样,由于中途妥协而由反动派最后胜利。历史经验证明,革命不能进行到底,则一定失败。
——以上材料均引自北平和谈期间周恩来的演讲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陈嘉庚说“与蒋介石谈判无异于与虎谋皮”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周恩来说“今天的情况与往昔大不相同”的背景。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简述和平协定的中心问题是“接受改编和渡江”的原因。
(4)根据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北平和谈失败后,中国共产党是怎样将革命进行到底的。
2.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在以***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社会主义革命取得了伟大胜利,建立了新中国并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这是中国社会第二次历史性的剧变。
——《中国共产党简史》
(1)依据材料一,请分别写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和社会主义制度确立的时间和标志性的历史事件。
材料二 西方有报道称,目前中国正在进行当代最伟大的社会实践,……中国定将实现一种特殊的民主,这种民主将考虑到这个大国的社会、文化和经济特点。这种亚洲“社会主义民主”所涉及的是史无前例地继续思考“孔子的公共伦理”,而不是抽象地复制西方资产阶级民主。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二中所说的“特殊的民主”在建国初期的体现。
材料三 我获得了一个不值得羡慕的名声: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上签字的司令官。   
——“联合国军”总司令克拉克的回忆录《从多瑙河到鸭绿江》
(3)据材料三,克拉克说的 “美国历史上第一个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定”指的是哪一年什么协定?这一协定的签订,有赖于中国援朝军队的哪一位司令官的正确指挥?中国援朝军队的名称是什么?
(4)上述材料与问题探究的主题是什么?
3.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副农家对联写道:“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作主人;今岁又分田勤劳致富奔小康”
材料二:教育和促进农民群众逐步联合……使农民能够由落后的、小规模的个体经济变为先进的大规模生产的合作经济。
——中共中央《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
材料三:头遍哨子不买账,二遍哨子伸头望,三遍哨子慢慢晃。
——20世纪50年代末流行于农村的顺口溜
请回答:
(1)材料一中指出的“当年”分田与什么运动直接相关?它的推行促使我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材料二反映国家进行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形式是什么?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性质发生怎样的改变?
(3)材料三反映了当时农业生产怎样的问题?造成该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建国后党和国家不断调整农村政策,你从中得到怎样的认识?
4.
【史料探究】史料是指可以据以为研究或讨论历史时根据的素材,信函、日记、回忆录、照片、文物古迹都是重要的史料素材。我国人民币的发展经历了几次调整,其票面图案随着时代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第二套人民币1953年开始印制,1955年3月发行。下图是第二套人民币的部分票券和相关内容介绍。
 
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请从政治制度、民主建设、经济建设、民族政策等方面概括出人民币中蕴含哪些历史信息,并结合时代背景加以阐释说明。

2.选择题(共21题)

5.
下图是一次战役的形势图。下列对其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描述正确的是( )
A.国民革命运动中北伐军的胜利进军B.人民解放军粉碎国民党重点进攻
C.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千里跃进大别山D.战略决战中的淮海战役全面展开
6.
某文献记载:1948年10月15日,人民解放军攻占锦州,俘获了国民党范汉杰兵团,封闭了其从陆上撤回关内的道路。与这一记载相关的战役是( )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7.
1948年底,著名的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先生曾写信给中共中央,提出要尽可能地保护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故宫、颐和园、雍和宫等。与此相关的战役中,为该地的和平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是( )
A.蒋介石B.王若飞C.张治中D.傅作义
8.
国民党《中央日报》就国共关系某一事件的影响评论道:“这一结果固然还有不能尽如人意的地方,但内战之不致发生,却已有确实的保障。”这指的是( )
A.国民党“一大”召开B.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双十协定》的签订D.达成《国内和平协定》
9.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进行了两种命运的决战。下列哪种排序正确反映了这一历史进程( )
A.①④③②B.①③④②C.①③②④D.③①②④
10.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远不忘。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在一次中外记者招待会上,当“诗人总理”温家宝深情地朗诵这首国民党元老于右任先生的诗作时,会场上想起了热烈的掌声。诗歌反映的历史事实是(    )
A.16世纪中叶澳门被葡萄牙占据B.鸦片战争后香港被英国占领
C.解放战争后台湾与大陆分离D.20世纪90年代香港、澳门回归祖国
11.
美国国务院的白皮书说:中华民国政府的失败,“不是因为援助不够,……中国人心掌握在共产党人手中。”下列说法与之意思最为相近的是()
A.李大钊“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B.***: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C.彭德怀:几百年来,西方国家只要在东方海岸上架几门大炮就可侵占一个国家的历史一去不复返了。
D.陈毅: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推车推出来的。
12.
上世纪50年代,我国发生的下列历史事件,未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是( )
A.农业合作化运动B.对手工业的改造
C.土地改革运动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
13.
“我们此次到北平刚好碰到这个划时代的会议召开……民族资产阶级这次不仅参加了人民政协,而且能够讲自己所要讲的话……我们今后应当在工人阶级领导下密切合作,努力恢复和发展新民主主义经济,并从而改造民族资产阶级本身。”材料中的这次“会议”( )
A.讨论确立了新型国家的架构B.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决定开展社会主义三大改造D.宣告人民政协不再代行全国人大的职权
14.
下列对抗美援朝意义表述不正确的是( )
A.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B.保卫了新中国的安全
C.极大地提高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地位
D.对美国来说,是在“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卷入与被错认的敌人的战争”
15.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伟大事件,从此中国(  )
A. 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 B. 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C. 完成了全国土地改革 D. 实现了祖国大陆的统一
16.
下图中的叙述是中国共产党在某次会议前后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进行的宝贵探索,它有利于( )
A.“三大改造”的启动B.社会主义建设的有序展开
C.“八字方针”的实施D.改革开放的纵深发展
17.
下面是“1957~1960年工业、农业总产值”示意图,对其解读最为全面的是( )
A.中共八大的正确决策调动了全国人民的积极性
B.人民公社化运动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
C.“大跃进”使全国工业总产值有了大幅度提高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18.
1962年《农村人民公社工作条例修正草案》规定:保证集体经济占绝对优势的条件下。人民公社应该允许和鼓励社员利用剩余时间和假日,发展家庭副业,增加社会产品,增加社员收入,活跃农村市场。这一规定体现了( )
A.加速“左”倾错误的继续泛滥B.违背农村经济的客观实际
C.有利于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D.开始了生产责任制的尝试
19.
观察下列图片,下面关于图片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表述正确的是( )

①三大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 ②用普选的方式产生人民代表 
③《共同纲领》是选举的法律依据 ④选举产生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20.
有位老人这样描述他们的结婚证,除了双方姓名、年龄外,正中央是毛主席像,下面写有“大海航行靠舵手”几个大字。内页印着“最高指示”:我们作计划、办事、想问题,都要从我国有六亿人口这一点出发,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该现象最可能出现在以下哪个历史时期( )
A.过渡时期B.全面建设时期C.文革时期D.改革开放后
21.
仔细观察下图我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出现图中B到C点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灾害迅速蔓延B.经济建设无计划性
C.“左”倾错误泛滥D.“文革”的破坏
22.
“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两弹元勋”邓稼先等先进人物,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全国人民的楷模。他们身上共同体现出的时代精神是(   )
①艰苦创业 
②国际主义、人道主义 
③同仇敌忾、抗击侵略 
④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A.①②B.①④C.③④D.②④
23.
史料研究是学习历史的重要能力之一,下面是1954年上海市第一届人大代表的构成情况表。这组数据( )

①可以用来研究人大代表的广泛性 ②反映出人大代表构成的地域性 
③是研究当时中国阶级状况的第一手资料 ④是研究当时民主政治特征的重要资料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②④
24.
费正清在《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评论某次国际会议时说:“周恩来利用他个人的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这次会议是(  )
A.1953年中印关于西藏问题的谈判会议B.1954年日内瓦会议
C.1955年万隆会议D.中苏建交
25.
国际社会曾高度评价中国倡导了“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差异的外交概念”,这应该是评价( )
A.和平共处原则B.参与亚太经合组织
C.改革开放政策D.贸易自由化

3.单选题(共2题)

26.
读下图,此图反映解放战争时期某一阶段的战争态势。这一阶段的特点是
A.国民党挑起全面内战
B.解放军粉碎国民党的重点进攻
C.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
D.国民党与共产党战略决战开始
27.
1954年9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以替代起临时宪法作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体现中共领导下多党合作的政权特色
B.建立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
C.保障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顺利过渡
D.把依法治国的方针写入宪法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21道)

    单选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8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