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2题)
1.
党和政府不断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3~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
(1)从材料一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哪一行业发展最快?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党和政府实施了哪一发展规划?
材料二:八大二次会议(1958年)肯定了当时已经出现的“大跃进”形势,并且说,中国正在经历着“一天等于20年”的伟大时期。要求缩短超英美的时间,争取7年赶上英国,再加8年或者10年赶上美国……要掀起一个“以钢为纲”带动一切的“大跃进”。
﹣﹣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大跃进”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大跃进”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消极影响。
材料三:“文革”时期安徽凤阳一段花鼓词唱道:“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摘自岳麓版《中国历史》
(2)材料三中唱词反映了“文革”期间凤阳农村生活如何?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4)综合上述,你认为国家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材料一:1953~1957年,我国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产值增长速度和比重变化表
变化 行业 | 1953年农轻重比例(%) | 1957年农轻重比例(%) | 1953~1957年平均增长速度(%) |
农业 | 52.8 | 43.5 | 4.5 |
轻工业 | 29.6 | 29.2 | 12.8 |
重工业 | 17.6 | 27.3 | 25.4 |
(1)从材料一图表中,我们可以看出哪一行业发展最快?这种现象的出现是由于党和政府实施了哪一发展规划?
材料二:八大二次会议(1958年)肯定了当时已经出现的“大跃进”形势,并且说,中国正在经历着“一天等于20年”的伟大时期。要求缩短超英美的时间,争取7年赶上英国,再加8年或者10年赶上美国……要掀起一个“以钢为纲”带动一切的“大跃进”。
﹣﹣孙健《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2)根据材料二,概括“大跃进”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大跃进”给中国社会带来的消极影响。
材料三:“文革”时期安徽凤阳一段花鼓词唱道:“凤阳地多不打粮,碾子一住就逃荒。只见凤阳女出嫁,不见新娘进凤阳。”
——摘自岳麓版《中国历史》
(2)材料三中唱词反映了“文革”期间凤阳农村生活如何?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4)综合上述,你认为国家在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哪些原则?
2.
新中国的外交取得了一系列的辉煌成就,体现了我国的综合国力的提升和灵活的外交政策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图一:在1955年亚非国际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改变会议航向”的著名方针是什么?
(2)图二:“乔冠华开怀大笑”图片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3)图三:“习特会晤”反映了中美关系新时期的表现,你认为中美关系顺利发展的前提是什么?
材料:下表是中国的《人民日报》对美国的报道语态变化所占比例的图表。
(4)根据材料,请分析《人民日报》对美国的语态报道发生了什么变化?从50年代到70年代中美关系经历怎样的转变?是什么事件促成《人民日报》对美国报道的逆转?
(5)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如何在世界舞台上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1)图一:在1955年亚非国际会议上,周恩来提出的“改变会议航向”的著名方针是什么?
(2)图二:“乔冠华开怀大笑”图片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3)图三:“习特会晤”反映了中美关系新时期的表现,你认为中美关系顺利发展的前提是什么?
材料:下表是中国的《人民日报》对美国的报道语态变化所占比例的图表。
| 1960年1月至3月 | 1975年1月至3月 | 1985年1月至3月 |
积极报道 | 0(0%) | 2(2%) | 51(14%) |
中性报道 | 16(5%) | 10(11%) | 224(62%) |
消极报道 | 323(95%) | 81(87%) | 88(24%) |
(4)根据材料,请分析《人民日报》对美国的语态报道发生了什么变化?从50年代到70年代中美关系经历怎样的转变?是什么事件促成《人民日报》对美国报道的逆转?
(5)结合所学知识,请你谈谈如何在世界舞台上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
2.选择题- (共23题)
3.
“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不当的是
A.《双十协定》的签订,维护了国家的和平与稳定 |
B.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
C.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
D.“四人帮”被粉碎,标志“文化大革命”结束 |
5.
如下图是我国某地某种粮食作物产量数据柱状图,造成1958年粮食产量迅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


A.“大跃进”运动的兴起 |
B.土地改革的完成 |
C.中共八大的召开 |
D.对农业进行了社会主义改造 |
8.
1956-1976年,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也出现严重失误。出现失误的原因是( )
A.全党缺乏领导大规模经济建设的经验 |
B.人民群众缺乏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
C.各地频繁发生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 |
D.美国等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包围、封锁 |
9.
新中国成立以来,广大人民和干部中涌现出大批先进人物。下列人物与荣誉称号搭配不正确的是( )
A.“铁人”——雷锋 | B.“两弹元勋”——邓稼先 |
C.“党的好干部”——焦裕禄 | D.“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
10.
1958年,中共中央提出“工业以钢为纲”,号召一切部门都要为钢铁生产“停车让路”,支援大炼钢铁。为了炼钢,人们砸铁锅,收废铁,甚至拆下钢窗铁门作原料。这一现象反映的是
A.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
B.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
C.“大跃进”运动的开展 |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进行 |
11.
这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召开的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会议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成为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这次会议是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C.中共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
D.中共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
13.
如果要拍摄一部以共产党员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主题的影片,最合适的素材是( )
A.上甘岭战场,黄继光舍身堵枪眼 | B.兰考盐碱地,焦裕禄带病治风沙 |
C.紫竹林租界,义和团抗击侵略军 | D.北京菜市口,谭嗣同慷慨赴刑场 |
14.
下图是小明在复习时绘制的时间轴。其中,党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严重失误是( )

A. 三大改造后期要求过急 B.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 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 D. 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

A. 三大改造后期要求过急 B.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C. 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 D. 坚持“两个凡是”的方针
16.
“花生壳,圆又长,两头相隔十几丈,五百个人抬起来,我们坐上游东海。”这是20世纪50年代中国某一地区农民的劳动号子。如果将上述劳动号子作为史料,可以用来印证( )
A. “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B. “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
C. 人民公社欣欣向荣的气象 D. “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
A. “一五”计划的超额完成 B. “大跃进”运动中的浮夸风
C. 人民公社欣欣向荣的气象 D. “文化大革命”的严重错误
17.
有资料表明,十年“文革”时期国民收入损失了5000亿元,这超过了建国后30年全国固定资产的总和。这反映出文化大革命的一个严重后果是()
A. 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 B. 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
C. 各级政府机构瘫痪 D. 科学文化教育事业遭到摧残
A. 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 B. 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
C. 各级政府机构瘫痪 D. 科学文化教育事业遭到摧残
18.
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美国代表哀叹,中国代表们在大厅里跳起舞的。代表们“在联合国会议大厅里跳起舞”的原因是( )
A.中日关系正常化 |
B.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C.中美关系正常化 |
D.中苏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
21.
回顾外交历程,上世纪70年代我国外交成就按时间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①基辛格访华
②中美建交
③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
④中日建交
①基辛格访华
②中美建交
③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恢复
④中日建交
A.①②③④ | B.④①③② | C.③①④② | D.①③④② |
22.
史论结合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相符的是( )
A.抗美援朝战争﹣﹣揭开了中国人民反抗美帝国主义侵略的序幕 |
B.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
C.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中美之间冰释前嫌,不再有冲突 |
D.布什出席上海 APEC 会议﹣﹣表明在中美交往中中国占有主导地位 |
24.
1971年美国从中国进口490万美元,出口则是微乎其微;而1972年美国从中国进口额达3230万美元,对华出口为6020万美元。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中国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 B.中美两国关系开始得到了改善 |
C.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 D.中美两国顺利建立了外交关系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2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2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