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龙海市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407673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4/10

1.综合题(共3题)

1.

   开展社会调研,可以增强对历史的感悟。为此,某校八年级(1)班历史兴趣小组的同学决定利用国庆节长假期间,走访调查“土地改革”的历史情况。请你为他们参谋,就下列问题提出你的意见。

(1)走访的对象应该在城市还是农村?为什么?

(2)采取调查形式有“人物访谈”和“问卷调查”,哪一种形式更适合访谈对象?

(3)查阅历史资料时,一定要查看哪部历史文献?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公私合营,当时对于很多资本家来说,好比是一种撕心裂肺的痛。自己几辈人辛辛苦苦创办的家业就这样交出去,心里真是“十五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的”。

材料二 1956年荣毅仁代表上海工商界集体给***写信,表示要在6天内实现上海全行业公私合营。他说:“我已经在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会议上表示了决心:我一定把所得的利润以投资企业和购买公债的方式来支援国家的建设。我个人愿意在任何工作岗位上来尽我的责任,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主义有贡献的人。”

上述材料反映了20世纪50年代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情况,依据所学知识回答:

(1)这一时期社会主义改造的实质是什么?新中国政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怎样的改造方式?

(2)三大改造的完成有什么意义?

(3)从材料叙述的现象和荣毅仁等“红色资本家”的出现到社会主义改造的成功,说明了什么?对此你有什么感悟?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事业开始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高昂的热情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了大批英雄模范人物。大庆石油工人王进喜、县委书记焦裕禄、雷锋等就是其中的典型。虽然“文化大革命”使我国的国民经济遭到了巨大损失,但全国人民在英雄模范精神的鼓舞下,克服了重重困难,艰苦奋斗,仍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摘编自部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人们是怎样称颂材料中的王进喜、焦裕禄、雷锋的?(举一例即可)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选择题(共27题)

4.
想象土地改革后,你去农村采访,不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A.农民生产积极性很高
B.地主成为一无所有的阶级
C.原来一无所有的农民也住上了房屋
D.农民各有自己的私有土地
5.
彻底摧毁了中国存在2000多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的是
A.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B.土地改革的完成
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6.
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的含义是
A.土地归国家所有
B.土地归集体所有
C.土地归农民所有
D.土地归乡镇所有
7.
下列内容中属于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的有(  )
①通过了《共同纲领》
②选举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③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④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8.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B.1949年10月1日五星红旗伴随着《义勇军进行曲》升起
C.新中国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
D.新中国成立标志中国人民赢得了反侵略斗争的第一次伟大胜利
9.
如下图拍摄于1951年,结合图片内容给它起一个符合实际的名称( )
A.人民解放军攻占布达拉宫B.西藏和平解放办法签订仪式
C.人民解放军和平进驻拉萨D.西藏僧、民欢迎解放军进驻
10.
1950年,周恩来指出:“中国人民……决不能听任帝国主义者对自己的邻人肆行侵略而置之不理。”这里的“帝国主义者”是指(  )
A.日本B.越南C.韩国D.美国
11.
1949年春七届二中全会后,***对其他中共领导人说:“我们要去北平赶考了。”这指的是(  )
A.建立和巩固新政权B.与国民党反动势力进行决战
C.要和平解放西藏D.采取公务员考试办法,选拔优秀干部人才
12.
“在那千钧一发的时刻,/你的胸膛是一道胜利的高墙。/敌人的罪恶的枪口被堵住了,你生命的火花像长虹一样闪耀……”这首名为《永恒》的诗,是写给谁的? (  )
A. 邱少云 B. 黄继光 C. 董存瑞 D. 刘胡兰
13.
随着现代中国经济的发展,每年的十一长假成为广大人民进行爱国主义活动和旅游的好时期。“十一”作为一个节日是为了庆祝(  )
A.新中国的成立B.南京解放,国民政府统治结束
C.西藏和平解放D.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14.
语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你认为1953年,各种媒体中出现高频率的语汇会是下列哪项(  )
A.土地、农民、新解放区B.志愿军、最可爱的人、美帝国主义
C.政治协商会议、开国大典、国歌D.西藏、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
15.
美国上将克拉克在签字时哀叹,“我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个在没有取得胜利的停战协议上签字的将军。”下面哪幅历史图片真实地记录了这一刻(  )
A.
B.
C.
D.
16.
依据统计数字,1951年全国粮食产量比1949年增加了26.9%,1952年比1949年增加了40%,超过抗战前最高年产量的9%,据此得出的结论最合适的一项是(  )
A. 土地改革解放了生产力   B. 农业改造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 抗美援朝巩固了人民民主专政 D. 反腐败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17.
一首《英雄赞歌》“为什么战旗美如画?英雄的鲜血染红了她,为什么大地常春在?英雄的生命开鲜花!”还有迷人的《一条大河》“一条大河波浪宽,风吹稻花香两岸……”多少年来,当这熟悉的旋律响起时,多少人不免心潮澎湃,联想起
A.土地革命战争
B.解放战争
C.抗日战争
D.抗美援朝战争
18.
“车轮飞转东西南北追风去,钢水奔腾春夏秋冬入眼来。”这幅春联描述了我国“一五”计划期间的两项建设成就。这两项成就是( )
①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投产  
②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建成投产
③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
④大庆油田建成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19.
刘少奇同志在一次大会的报告中指出:“从1953年起,……我们有完全的必要在共同纲领基础上前进一步,制定一个像现在向各位代表提出的这样的宪法。”这里“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前进一步”指的是(  )
A.“双百”方针的提出和推行B.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宪法的制定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首次提出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20.
下列选项的表述,正确的是(  )
A.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标志着我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B.到1965年,我国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的全部自给
C.1973年7月13日,发生了九一三事件,林彪反革命集团随之被彻底粉碎
D.1976年9月,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标志着“文化大革命”的结束
21.
从1950年到1952年,我国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以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为主要内容的民主建政高潮。此“建政高潮”(  )
A.保证了第一届政协会议召开B.反映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立
C.旨在为全国人大普选做准备D.体现了民主协商的政治特色
22.
在我们共和国的建设史上同,以“宁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精神而成为石油工人艰苦创业的一面旗帜的是(   )
A.王进喜B.邓稼先C.焦裕禄D.袁隆平
23.
下表反映了我国在“一五”时期各部门的投资比例。由此可见当时我国(  )
部门
工业
交通运输
农林水利
文化教育
其他
投资比例
58.2%
19.2%
7.6%
7.2%
7.8%
 
A.优先发展工业B.优先发展交通运输业
C.优先发展农业D.优先发展文化
24.
“脚踏黄河水倒流,搬来泰山做枕头;决心苦战十五年,(钢产量)赶上英国不发愁”。与这首民歌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三大改造B.人民公社化运动C.“大跃进”运动D.十年“文革”
25.
《人民日报》社论折射出时代的风貌,1958年《人民日报》社论中可能出现的主要词汇是
A.真理标准、拨乱反正、经济建设
B.一五计划、三大改造、公私合营
C.联产承包、深圳特区、和平统一
D.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
26.
1956年,一位中国诗人写道:“请看,中国张开了翅膀——银亮的翅膀!万里的远航在清朗的日子闪射着辉煌的阳光!”该诗句表达了
A. 建国后人民当家做主的喜悦
B. 三大改造胜利完成后的欣喜
C. “大跃进”运动开始初期的信心
D. “文化大革命”爆发以后的狂热
27.
1953年,《人民日报》发表元旦社论,写道:“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生活的基本保证,因此这是人民的最高利益。”与此材料相关的历史事件是(  )
A.土地改革B.人民公社化运动
C.第一个五年计划D.三大改造
28.
阅读下表,1955年、1956年我国粮食总产量逐年大幅度提高的主要原因最有可能是解放后( )
中国粮食总产量变化情况表(部分)
年份
1949
1953
1954
1955
1956
产量(亿吨)
1.13
1.66
1.69
1.83
1.92
 
A.掀起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B.建立了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C.掀起了公私合营的高潮
D.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9.
作家莫言获诺贝尔奖的小说《蛙》有以下描写:“1962年秋季,高密东北三万亩地瓜获得了空前的大丰收。跟我们闹了三年别扭、几乎是颗粒无收的土地,又恢复了它宽厚仁慈、慷慨奉献的本性。那年的地瓜,平均亩产超过了万斤。”出现此现象的原因是()
A. 土地改革使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
B. 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C. 大跃进运动使粮食产量极大提高
D. 党和政府全面调整国民经济,恢复发展生产
30.
有资料表明,十年“文革”时期国民收入损失了5000亿元,这超过了建国后30年全国固定资产的总和。这反映出文化大革命的一个严重后果是()
A. 民主与法制遭到践踏 B. 国民经济遭受巨大损失
C. 各级政府机构瘫痪 D. 科学文化教育事业遭到摧残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2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