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改革与创新是人类得以进步、飞跃的主要动力之一,是历史发展的永恒主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70年,在德国的街头,这位铁血宰相(注:俾斯麦)偶然遇到了两群东方人:一群是日本人,一群是中国人。前者来自一个小小的岛国,后者来自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大国。那个小国的人来到德国以后,翻译典籍和制度。那个天朝大国的人来到德国以后,大部分在学做生意、挣钱。铁血宰相说,30年内那个东方的岛国必将成为强国,而那个东方的天朝大国必将成为弱国,后者必将受前者的欺凌。
(2)材料二认为1861年改革是俄罗斯现代化的“第二个高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3)“新政”的核心和基础是什么?“新政”有何突出特点?
(4)上述改革对我们有何启示?
材料一 1870年,在德国的街头,这位铁血宰相(注:俾斯麦)偶然遇到了两群东方人:一群是日本人,一群是中国人。前者来自一个小小的岛国,后者来自一个具有悠久历史传统的大国。那个小国的人来到德国以后,翻译典籍和制度。那个天朝大国的人来到德国以后,大部分在学做生意、挣钱。铁血宰相说,30年内那个东方的岛国必将成为强国,而那个东方的天朝大国必将成为弱国,后者必将受前者的欺凌。
——周熙明《丘吉尔的名言与俾斯麦的一个预言》
材料二 俄罗斯现代化的第一个高峰发生在十八世纪初以后的彼得大帝至叶卡捷琳娜时期,……第二个高峰发生在亚历山大二世统治时期,l861年改革是当下受到高度关注的一次自由主义导向的改革,……第三个高峰也就是前苏联时期,以反西方的中央集权方式推动现代化,又一次打败列强,取得二战胜利,然后又和美国平起平坐。——张明扬、丁雄飞《冯绍雷谈普京和俄国政治》
材料三 罗斯福应对危机的一系列政策后来被称作“新政”(NewDeal),其核心是三个R:改革(Reform)、复兴(Recovery)和救济(Relief)。罗斯福的“新政”并非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一场为保证资本主义制度的稳定发展,在资本主义经济肌体内部进行的“伤筋动骨”的大手术。——摘编自蔡跃蕾、张伟《史海回眸:罗斯福“新政”复兴美国》
(1)根据材料一判断,当时中日两国正在进行什么改革?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30年内……后者必将受前者的欺凌”指的是哪一历史事件,以及造成这一结局的主要原因。(2)材料二认为1861年改革是俄罗斯现代化的“第二个高峰”,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理由。
(3)“新政”的核心和基础是什么?“新政”有何突出特点?
(4)上述改革对我们有何启示?
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1年3月,布尔什维克第四次代表大会通过一个决议。该决议主要提到七点:国有工业仍为国民经济之基础;小工业及手工业应得到充分发展;可以自由出卖其制品及承受定购;苏维埃全力支持人民之日常需要品的生产;自由贸易;废除粮食法定价格,实行市场价格;企业可以出租给私人或外资。
材料二 苏联工业总产值由1927年的世界第5位上升到1937年的世界第2位,欧洲第1位;在全球工业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从大约2%上升到大约10%。
材料三 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经常需要凭票供应,暗藏了通货膨胀的危险,人民生活水平从革命前的居欧洲第5位下降到20世纪80年代的居世界第88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俄(联)实行的政策是什么?该政策的实施有什么重大意义?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出现这一结果的重要举措有哪些?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出现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
材料一 1921年3月,布尔什维克第四次代表大会通过一个决议。该决议主要提到七点:国有工业仍为国民经济之基础;小工业及手工业应得到充分发展;可以自由出卖其制品及承受定购;苏维埃全力支持人民之日常需要品的生产;自由贸易;废除粮食法定价格,实行市场价格;企业可以出租给私人或外资。
材料二 苏联工业总产值由1927年的世界第5位上升到1937年的世界第2位,欧洲第1位;在全球工业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从大约2%上升到大约10%。
材料三 苏联虽然号称“最发达的社会主义国家”,但主要消费品长期供应不足,……经常需要凭票供应,暗藏了通货膨胀的危险,人民生活水平从革命前的居欧洲第5位下降到20世纪80年代的居世界第88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苏俄(联)实行的政策是什么?该政策的实施有什么重大意义?
(2)材料二说明了什么?出现这一结果的重要举措有哪些?
(3)材料三说明了什么?出现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4)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何启示?
3.
一战后资本主义世界进入暂时的稳定期,但这稳定背后却内含“危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电影《我的1919》中有这样一幕情景:在一次国际会议上,中国政府代表顾维钧愤怒地说:“A国在全世界面前偷了整个山东省,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样。”
材料二 华盛顿会议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材料四 1929—1933年美、英、德、法、日等国的工业生产表
材料五 作为一个民主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2)材料二中的“局面”是在哪个文件签订后形成的?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分析,通过这两次会议,最终形成了什么样的世界体系?
(3)根据材料三指出,福煦认为条约能带来和平吗?请说明理由。
(4)根据材料四指出,在这场危机中遭受打击最严重的是哪两个国家?为了挽救危机,这两个国家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5)材料五中罗斯福所说的“革命计划”的含义是什么?罗斯福新政是如何依靠“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来纠正“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的?
材料一 电影《我的1919》中有这样一幕情景:在一次国际会议上,中国政府代表顾维钧愤怒地说:“A国在全世界面前偷了整个山东省,中国不能失去山东,就像西方不能失去耶路撒冷一样。”
材料二 华盛顿会议使中国回复到几个帝国主义国家共同支配的局面。
——***
材料三 法国元帅福煦在听到《凡尔赛条约》签字的消息后说:“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材料四 1929—1933年美、英、德、法、日等国的工业生产表
国家 | 美国 | 英国 | 德国 | 法国 | 日本 |
下降率/% | 45.2 | 28.4 | 40.6 | 16.5 | 8.4 |
材料五 作为一个民主国家,我们拒绝了任何彻底的革命计划。为了永远地纠正我们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我们依靠的是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
——(美)罗斯福
(1)材料一的情景展示的是哪次国际会议?其中的A国是指哪个国家?这次会议对中国山东问题的解决方案最终在中国国内引发了什么重大事件?(2)材料二中的“局面”是在哪个文件签订后形成的?结合材料一、材料二分析,通过这两次会议,最终形成了什么样的世界体系?
(3)根据材料三指出,福煦认为条约能带来和平吗?请说明理由。
(4)根据材料四指出,在这场危机中遭受打击最严重的是哪两个国家?为了挽救危机,这两个国家分别采取了什么措施?
(5)材料五中罗斯福所说的“革命计划”的含义是什么?罗斯福新政是如何依靠“旧民主秩序的新应用”来纠正“经济制度中的严重缺点”的?
2.选择题- (共24题)
4.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时间,史学界有三种说法:1931年说、1937年说、1939年。提出“1931年说”的主要依据是( )
A.1931年九一八事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
B.1931年七七事变后中华民族开始全民族抗战 |
C.1931年国共两党开始第二次合作 |
D.1931年日军占领南京 |
6.
1914年秋,正当一个又一个欧洲国家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屠杀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伯评论道:“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材料反映一战的主要性质是
A.民族解放战争 |
B.争夺美洲霸权的侵略战争 |
C.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
D.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
7.
“一个极端残暴腐败透顶的帝国(奥匈帝国)为了在欧洲争夺霸权,就凭借武力奴役另一个弱小但倔强的民族,并驱使其成员参加一场由于分赃不均而引起的大屠杀。”这表明了这场“大屠杀”是
A.帝国主义的掠夺战争 |
B.地区性经济利益冲突 |
C.资产阶级性质的革命 |
D.种族间矛盾激化的结果 |
8.
捷克斯洛伐克作家哈谢克在小说《好兵帅克》中,描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两大军事集团疯狂厮杀的场面。下列战役,为该小说描述“疯狂厮杀的场面”提供了素材的是
A.凡尔登战役 | B.莫斯科保卫战 |
C.诺曼底战役 | D.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
9.
20世纪上半期发生的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文明带来了空前的浩劫,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以下关于两次世界大战共同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都在客观上促进了科技的发展 | B.都是帝国主义性质的战争 |
C.都在战后形成了新的世界格局 | D.都给世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 |
10.
“集体化和导致农村衰败的过度粮食征购,引起了1932—1933年的饥荒和疾病蔓延。”材料评述的是
A.十月革命的国内意义 |
B.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 |
C.苏联模式的形成过程 |
D.赫鲁晓夫改革的实际效果 |
11.
“1917年11月7日晚,‘阿芙乐尔号’巡洋舰突然发出了几声炮响,工人、士兵向冬宫发起了猛烈进攻。……一场伟大的革命取得了胜利。”下列有关这场“伟大的革命”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人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②革命胜利后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③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④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①人类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②革命胜利后建立了苏维埃政权
③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④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12.
1943年2月,罗斯福在致斯大林的一封信中写道:“(苏联人民取得这一战役的胜利)制止了侵略的浪潮,成了盟军反侵略的转折点。”从上述可以获得的主要历史信息有
①苏军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
②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已经形成
③德意日军事集团瓦解
④苏军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①苏军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战役的胜利
②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已经形成
③德意日军事集团瓦解
④苏军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13.
“1921年8月11日,美国向英、法、意、日、中五国发出正式邀请。……邀请书的第二部分指出,须有要求和平的意愿并消除国家间误会,裁减军备才有成功的可能。因而在对太平洋及远东有关问题的讨论中应该遵循尊重友谊、去除争端的原则。”材料中受邀国参加的会议是
A.慕尼黑会议 |
B.巴黎和会 |
C.华盛顿会议 |
D.雅尔塔会议 |
14.
1921年苏俄依据国家经济形势,大胆地实施了“退一步进两步”的新经济政策。其中“退一步”主要是指
A.全面取消自由贸易 |
B.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 |
C.改变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D.实行社会主义集体农庄 |
15.
列宁曾将十月革命的主观动机设定为“引爆”西方世界的无产阶级革命。晚年,他又重新诠释其实际功能,其中包括面向东方落后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列宁眼中的十月革命
A.推翻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
B.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政权 |
C.造成了广泛的世界影响 |
D.改变了俄国的工作重心 |
16.
《新华日报》社论《民主巨星的陨落:悼罗斯福总统之丧》中评价说,罗斯福“用大无畏的精神推行新政……渡过了危机,安定了国民生活”。材料中社论把罗斯福誉为“民主巨星”的依据是( )
A.罗斯福进行了民主改革,使得美国的民主制度更加健全 |
B.罗斯福新政使美国避免了走上法西斯专政道路的危险 |
C.罗斯福采取干预经济的政策,向社会主义靠拢 |
D.罗斯福开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新模式 |
19.
1941年罗斯福宣布“美国决心在可能的范围之内,全力援助苏联”。同年9月29日至10月1日,苏美英三国代表团在莫斯科签订了在短期内向苏联提供援助的议定书。上述情况出现的背景是
A.苏德战争爆发 |
B.太平洋战争爆发 |
C.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形成 |
D.雅尔塔会议召开 |
20.
1933年美国政府以蓝鹰为标志(如下图),发动了“蓝鹰运动”,蓝鹰一只脚踩的是齿轮,一只脚踩的是闪电,“NRA”即“全国复兴管理局”每件商品生产出来之后只有被政府贴上蓝鹰标志的才可以进入市场。当时这一做法是为了


A.增强国有企业中政府的影响力 |
B.鼓励企业以闪电速度加速生产 |
C.消除了企业间的盲目竞争 |
D.改变企业生产管理的无序状态 |
21.
20世纪90年代,时任美国总统克林顿大力推行新经济改革,他引用当年罗斯福总统的话来阐述自己改革的用意:“从来在美国没有另外一个人,比我对资本主义制度的私人企业、私有财产和私人利润有着更坚强的信仰。”这表明了他们两位都( )
A.没有对资本主义做任何调整 | B.只维护资产阶级私人利益 |
C.根本目的是维护资本主义制度 | D.与法西斯专制实质相同 |
22.
据统计,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资本主义工业生产下降37.2%,工业产量倒退至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水平。这组数字反映出危机( )
A.持续时间长 | B.波及范围广 |
C.破坏性大 | D.来势猛烈 |
24.
读表,表格中二战的进程表明
时间 | 概况 |
1937年7月 | 卢沟桥事变爆发,中国全民族抗战开始。 |
1941年6月 | 苏德战争爆发,欧洲战争规模进一步扩大。 |
1941年12月 | 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卷入战争。 |
1942年1月 | 《联合国家宣言》发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正式形成。 |
A.各国开展局部反法西斯斗争 |
B.法西斯扩张给世界人民带来灾难 |
C.二战达到了真正的世界规模 |
D.二战真正成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 |
25.
罗斯福在一次演讲中说道:“昨天对夏威夷岛的进攻给美国海陆军部队造成了严重的损害。我遗憾地告诉各位,很多美国人丧失了生命。此外,据报,美国船只在旧金山和火奴鲁鲁之间的公海上也遭到了鱼雷袭击。”“给美国海陆军部队造成了严重的损害”的国家还于()
A.1935年入侵埃塞俄比亚 |
B.1937年全面侵华 |
C.1939年闪击波兰 |
D.1941年突袭苏联 |
26.
1945年8月,苏军在远东集结了150多万人、2.6万门火炮、5500辆坦克和自行火炮,外加3800多架战机,7月30日,苏联最高统帅部决定成立远东苏军司令部,华西列夫斯基元帅被任命为总司令,所有战争准备都已完成。苏军决定对日作战,这是( )会议的决定。(原创)
A.开罗会议 | B.华盛顿会议 | C.雅尔塔会议 | D.慕尼黑会议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2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