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5题)
1.
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粗糙(zào) 诘责(jí) 锃亮(zèng) 承载(zài) |
B.绯红(fēi) 要塞(sài) 氛围(fēn) 哀转(zhuǎn) |
C.教诲(huì) 猝然(cù) 屏息(píng) 歼灭(qiān) |
D.畸形(jī) 炽热(zhì) 翘首(qiáo) 瞥见(pēi) |
2.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当壮族姑娘唱起热情的山歌,远道而来的客人也因地制宜,用欢快的歌声来应和。 |
B.第54届世乒赛男子团体决赛中,半决赛淘汰了瑞典队的中国队卷土重来,成功卫冕。 |
C.初二学生答诗歌鉴赏题时,由于表达能力不强,经常出现言不由衷的情况。 |
D.《经典咏流传》以崭新的形式推介古典诗词,对弘扬传统文化具有不容置疑的作用。 |
3.
下列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宝贵 光荣 提高 战友 解说: 这四个词的词性各不相同。 |
B.诗中描绘的景色是真实存在的?还是诗人虚构的? 解说:这句话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 |
C.千锤百炼 月考来临 大千世界 不速之客 解说: 四个短语的结构类型各不相同。 |
D.临水开轩,四面云山一幅画;凭栏远眺,万家灯火总关情。解说: 这句话运用了对偶的修辞,符合对联的格式要求。 |
4.
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旅游业频频出现的价格欺诈事件令人深思,其根本原因还是职能部门监管不力造成的。 |
B.“中国汉字听写大会”的举办,不仅可以让汉字文化得以传承,而且可以检验我国民众整体的汉字书写水准。 |
C.按照田园城市的建设标准,规划者首先考虑的是,让市民“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 |
D.随着一款有趣的象形文字月饼亮相扬州市场,为中秋佳节再添一抹浓厚的中国味道。 |
5.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
A.罗曼·罗兰的《列夫·托尔斯泰》不仅展现了托尔斯泰独特的外貌特征,而且揭示了他深邃的精神世界。 |
B.《三峡》选自《水经注》,作者郦道元。文章按照春夏秋冬的顺序描写三峡四季山水,表现了三峡的壮丽风光。描写动静结合,有张有弛;语言简练、生动。 |
C.新闻报道要求迅速及时,内容真实,言简意赅,以事实说话。因此,新闻报道具有时效性、真实性和简明性的特点。通常标题、导语、主体是一篇新闻不可少的三部分,如***的《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就是新闻中的典范作品。 |
D.《藤野先生》选自鲁迅的小说集《朝花夕拾》。本文以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即相识、相处、离别、怀念)为叙事的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组织材料。 |
2.字词书写- (共1题)
6.
根据拼音填写汉字。(用正楷依次写在田字格内)
书是一池清水,一本本书就是一泓泓清澈的泉水,我们怡然地将自己浸泡其中。书里qián坤,纸上心迹,让书的清泉荡dí着浑身的污垢,就会让我们远避世俗的qīn蚀,我们就会少一点浮躁,多一点rú雅。
书是一池清水,一本本书就是一泓泓清澈的泉水,我们怡然地将自己浸泡其中。书里qián坤,纸上心迹,让书的清泉荡dí着浑身的污垢,就会让我们远避世俗的qīn蚀,我们就会少一点浮躁,多一点rú雅。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3.诗歌鉴赏- (共1题)
7.
阅读诗歌,完成小题。
芙蓉楼送辛渐①
唐 王昌龄②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①辛渐:王昌龄的朋友。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②王昌龄: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远谪岭南,次年(写作本诗时)北归任江宁丞,仍属谪官。
【小题1】首句中的“连”字展现出一幅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
【小题2】结合本诗最后一句,说一说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芙蓉楼送辛渐①
唐 王昌龄②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①辛渐:王昌龄的朋友。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②王昌龄:开元二十七年(739年)远谪岭南,次年(写作本诗时)北归任江宁丞,仍属谪官。
【小题1】首句中的“连”字展现出一幅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
【小题2】结合本诗最后一句,说一说诗人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4.文言文阅读- (共1题)
8.
阅读文言文,完成小题。
《水经》云:“彭蠡①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②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③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④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闻大声发于水上,噌吰⑤如钟鼓不绝。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⑥,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⑦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注释)①彭蠡:鄱阳湖的别称。②郦元:即郦道元,《水经注》的作者。③李渤:唐朝洛阳人,写过一篇《辨石钟山记》。④桴(fú):鼓槌。⑤噌(chēng)吰(hóng):这里形容钟声洪亮。⑥罅(xià):裂缝。⑦窾(kuǎn)坎镗(táng)鞳(tà):窾坎,击物声。镗鞳,钟鼓声。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⑴余韵徐歇
⑵舟行适临汝
⑶隐天蔽日
⑷林寒涧肃
【小题2】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和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小题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⑵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⑶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小题4】本文与郦道元的《三峡》都属山水散文,但侧重点各有不同。《三峡》突出景物的什么特点?本文中苏轼则是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水经》云:“彭蠡①之口有石钟山焉。”郦元②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水石相搏,声如洪钟。是说也,人常疑之。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至唐李渤③始访其遗踪,得双石于潭上,扣而聆之,南声函胡,北音清越,桴④止响腾,余韵徐歇。自以为得之矣。然是说也,余尤疑之。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
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而长子迈将赴饶之德兴尉,送之至湖口,因得观所谓石钟者。闻大声发于水上,噌吰⑤如钟鼓不绝。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⑥,不知其浅深,微波入焉,涵澹澎湃而为此也。舟回至两山间,将入港口,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有窾坎镗鞳⑦之声,与向之噌吰者相应,如乐作焉。
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自以为得其实。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
(注释)①彭蠡:鄱阳湖的别称。②郦元:即郦道元,《水经注》的作者。③李渤:唐朝洛阳人,写过一篇《辨石钟山记》。④桴(fú):鼓槌。⑤噌(chēng)吰(hóng):这里形容钟声洪亮。⑥罅(xià):裂缝。⑦窾(kuǎn)坎镗(táng)鞳(tà):窾坎,击物声。镗鞳,钟鼓声。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⑴余韵徐歇
⑵舟行适临汝
⑶隐天蔽日
⑷林寒涧肃
【小题2】下列加点字的用法和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不以疾也(《三峡》) |
B.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虽乘奔御风(《三峡》) |
C.石之铿然有声者 然是说也(《石钟山记》) |
D.而臆断其有无 飞漱其间(《三峡》) |
⑴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
⑵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⑶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
【小题4】本文与郦道元的《三峡》都属山水散文,但侧重点各有不同。《三峡》突出景物的什么特点?本文中苏轼则是提出了一个什么观点?(用自己的语言表述)
5.现代文阅读- (共1题)
9.
阅读冯辉丽的《挂在冬雾下的春天》,完成小题。
①一滴水,携着剔透的梦,穿过暗蓝的夜。
②万籁俱寂中,远山睡熟了,河流睡熟了,屋檐也睡熟了。树,到底是不肯安分寒冬的单调,深夜里,犹然还做着春天的计划,此一处纯白,彼一处嫣红,把一场花事安排得熙熙攘攘。一梦花香里,树终于忍不住,“扑哧”笑出了声,清凌凌的笑声,飞出树梢,与恰巧路过的水相撞。树的笑,水的梦,齐齐破碎,弥散成一场雾的缥缈,在夜的空旷中,细细密密铺陈开来。
③这样的铺陈,真让人错愕。满目之间,是接天连壤的白,白得纯净,白得蒙眬,于熹微的晨光中,栖息在每一寸能到达的空间,或浓或淡。浓的,恣意张扬,无拘无束,从天际横亘到枯草匍匐的地面,浩浩荡荡,编缀成一种极致的醇厚,任你如何察看如何分辨,也探究不到它的深处;那淡,似乎也早已领悟了某种天意的暗示,只省略掉浓厚的边缘,仿若是给谁的纤指修剪了的雪花飞絮,稀薄得让你看得见,摸不着,却又分明感到它的清凉和湿润。
④城市,树木,行人,这些司空见惯已不能称为风景的风景,无不因这一场浓淡的铺陈而妩媚和神秘起来。鳞次栉比的大楼,只留下尖尖的顶,浮沉在这一片白色的海洋里。路上的行人,影影绰绰,身前身后,亦是白茫茫的一片。那树,一夜未睡,满身都是水遗落下来的梦的碎片,冷凝成雾凇,开成冬天里的千花万蕊,晶莹剔透。
⑤我找出久违的画笔,试图把这一份缥缈的美丽描摹下来,挂在我的墙上。而当我落笔时,才发现,雾,其实是最难描摹的一幅画。深浅参差,浓皴①轻染,很难把握。着色太多,会失了雾的灵性和蒙眬,而只用一笔淡墨来勾勒的话,又觉得不甘心,因为它原来的饱满与圆润,实在是不能只用一些疏密、虚实的穿插就能表现出来的。
⑥我只好丢了笔,走进雾中。我前进一步,雾,便退后一步,能辨别的,不过是眼前一米左右的事物。
⑦清晨的街道是安静的。几只麻雀飞来跳去,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从一株草茎跳到另一株草茎,啄食着草地上的草籽,或用尖尖的嘴梳理一下蓬乱的羽毛。有风吹过,雾,便轻轻柔柔地落了下来,落在我的头发上,落在我的肩膀上,落在我的睫毛上,像风雪夜归人,眨眼之间,是微微的清凉。
⑧雾气凝成的水滴,掉落在草地上,发出“哒”“哒”的声音。草地,渐渐地湿润和柔软起来;草们,饱吸着露珠,舒展着枯黄的身体,交头接耳,似乎能听见它们欢快的笑声。而从这些枯黄中穿过的时候,我无意中竟发现一丝嫩绿!
⑨我一直沉闷的心,忽然有了莫名的惊喜。我知道,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春,最早都是从草尖上赶来的。尽管还是草色遥看近却无,但叶尖上的那一丝绿,已然透露出春的信息。我屏息静气,看着那株泛起生命律动的草,顶珠挂露,汪出一个鲜活的春天。才知道,那一滴水携带的梦里,原本都藏着春的信息,一经散开,便落入了人间。它从草尖上开始,一株一株蔓延,一树一树抽芽,一朵一朵开放。
⑩站在这白茫茫的尽头,忽然觉得,自己原本就是一株小草,经历过漫长寒冬里的蛰伏,被雾的浩荡滋润过,便也开始了新一轮的生长,与那一树树的新芽,一朵朵的鲜花,一起把整个春天演绎得五彩斑斓,花香满途。
⑾离开的时候,我把那一丝嫩绿铭记在了心里。相信,在我再次遭遇寒冬的时候,无论风有多凛冽,冰有多锋利,我依然能在草尖上找寻到那挂在冬雾下的春天。
[注释]①皴(cūn):中国画技法之一,涂出物体纹理或阴阳向背。
【小题1】第③节中,作者描写了浓雾和淡雾,请分别概括它们的特点。
【小题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那树,一夜未睡,满身都是水遗落下来的梦的碎片,冷凝成雾凇,开成冬天里的千花万蕊,晶莹剔透。
【小题3】第⑧节中作者对冬雾下小草的描写有什么用意?
【小题4】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相信,在我再次遭遇寒冬的时候,无论风有多凛冽,冰有多锋利,我依然能在草尖上找寻到那挂在冬雾下的春天。
【小题5】结合全文,联系你在生活中遇到的同样的经历,谈谈你对“我依然能在草尖上找寻到那挂在冬雾下的春天”的深刻理解。(80—100字)
①一滴水,携着剔透的梦,穿过暗蓝的夜。
②万籁俱寂中,远山睡熟了,河流睡熟了,屋檐也睡熟了。树,到底是不肯安分寒冬的单调,深夜里,犹然还做着春天的计划,此一处纯白,彼一处嫣红,把一场花事安排得熙熙攘攘。一梦花香里,树终于忍不住,“扑哧”笑出了声,清凌凌的笑声,飞出树梢,与恰巧路过的水相撞。树的笑,水的梦,齐齐破碎,弥散成一场雾的缥缈,在夜的空旷中,细细密密铺陈开来。
③这样的铺陈,真让人错愕。满目之间,是接天连壤的白,白得纯净,白得蒙眬,于熹微的晨光中,栖息在每一寸能到达的空间,或浓或淡。浓的,恣意张扬,无拘无束,从天际横亘到枯草匍匐的地面,浩浩荡荡,编缀成一种极致的醇厚,任你如何察看如何分辨,也探究不到它的深处;那淡,似乎也早已领悟了某种天意的暗示,只省略掉浓厚的边缘,仿若是给谁的纤指修剪了的雪花飞絮,稀薄得让你看得见,摸不着,却又分明感到它的清凉和湿润。
④城市,树木,行人,这些司空见惯已不能称为风景的风景,无不因这一场浓淡的铺陈而妩媚和神秘起来。鳞次栉比的大楼,只留下尖尖的顶,浮沉在这一片白色的海洋里。路上的行人,影影绰绰,身前身后,亦是白茫茫的一片。那树,一夜未睡,满身都是水遗落下来的梦的碎片,冷凝成雾凇,开成冬天里的千花万蕊,晶莹剔透。
⑤我找出久违的画笔,试图把这一份缥缈的美丽描摹下来,挂在我的墙上。而当我落笔时,才发现,雾,其实是最难描摹的一幅画。深浅参差,浓皴①轻染,很难把握。着色太多,会失了雾的灵性和蒙眬,而只用一笔淡墨来勾勒的话,又觉得不甘心,因为它原来的饱满与圆润,实在是不能只用一些疏密、虚实的穿插就能表现出来的。
⑥我只好丢了笔,走进雾中。我前进一步,雾,便退后一步,能辨别的,不过是眼前一米左右的事物。
⑦清晨的街道是安静的。几只麻雀飞来跳去,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从一株草茎跳到另一株草茎,啄食着草地上的草籽,或用尖尖的嘴梳理一下蓬乱的羽毛。有风吹过,雾,便轻轻柔柔地落了下来,落在我的头发上,落在我的肩膀上,落在我的睫毛上,像风雪夜归人,眨眼之间,是微微的清凉。
⑧雾气凝成的水滴,掉落在草地上,发出“哒”“哒”的声音。草地,渐渐地湿润和柔软起来;草们,饱吸着露珠,舒展着枯黄的身体,交头接耳,似乎能听见它们欢快的笑声。而从这些枯黄中穿过的时候,我无意中竟发现一丝嫩绿!
⑨我一直沉闷的心,忽然有了莫名的惊喜。我知道,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春,最早都是从草尖上赶来的。尽管还是草色遥看近却无,但叶尖上的那一丝绿,已然透露出春的信息。我屏息静气,看着那株泛起生命律动的草,顶珠挂露,汪出一个鲜活的春天。才知道,那一滴水携带的梦里,原本都藏着春的信息,一经散开,便落入了人间。它从草尖上开始,一株一株蔓延,一树一树抽芽,一朵一朵开放。
⑩站在这白茫茫的尽头,忽然觉得,自己原本就是一株小草,经历过漫长寒冬里的蛰伏,被雾的浩荡滋润过,便也开始了新一轮的生长,与那一树树的新芽,一朵朵的鲜花,一起把整个春天演绎得五彩斑斓,花香满途。
⑾离开的时候,我把那一丝嫩绿铭记在了心里。相信,在我再次遭遇寒冬的时候,无论风有多凛冽,冰有多锋利,我依然能在草尖上找寻到那挂在冬雾下的春天。
[注释]①皴(cūn):中国画技法之一,涂出物体纹理或阴阳向背。
【小题1】第③节中,作者描写了浓雾和淡雾,请分别概括它们的特点。
【小题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那树,一夜未睡,满身都是水遗落下来的梦的碎片,冷凝成雾凇,开成冬天里的千花万蕊,晶莹剔透。
【小题3】第⑧节中作者对冬雾下小草的描写有什么用意?
【小题4】理解下面句子的含义和作用。
相信,在我再次遭遇寒冬的时候,无论风有多凛冽,冰有多锋利,我依然能在草尖上找寻到那挂在冬雾下的春天。
【小题5】结合全文,联系你在生活中遇到的同样的经历,谈谈你对“我依然能在草尖上找寻到那挂在冬雾下的春天”的深刻理解。(80—100字)
6.综合性学习- (共1题)
10.
语文实践活动。
(一)名著阅读
《红星照耀中国》又名《____》是___国(国籍)著名记者___(人名)的不朽名著,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题目中“红星”象征着______。《红星照耀中国》充满了国际主义精神,加拿大医生_____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支持中国的革命事业,不幸的是在一次战役中因细菌感染而献出了生命。
(二)给下列新闻拟标题
中新网9月17日电 据《澳门日报》报道,超强台风“山竹”肆虐澳门超24小时,澳门气象局16日上午11时发出10号风球。“山竹”风力强劲夹带暴雨,引发海水倒灌,最高级别黑色风暴潮警告同时生效。狂风暴雨,高层大厦摇晃,对外口岸及海陆空交通瘫痪,内港及低洼地区大面积严重水浸,较1年前的“天鸽”毫不逊色。10号风球悬挂9小时,是自1968年以来最长的一次。
(一)名著阅读
《红星照耀中国》又名《____》是___国(国籍)著名记者___(人名)的不朽名著,是一部文笔优美的纪实性很强的报道性作品,题目中“红星”象征着______。《红星照耀中国》充满了国际主义精神,加拿大医生_____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支持中国的革命事业,不幸的是在一次战役中因细菌感染而献出了生命。
(二)给下列新闻拟标题
中新网9月17日电 据《澳门日报》报道,超强台风“山竹”肆虐澳门超24小时,澳门气象局16日上午11时发出10号风球。“山竹”风力强劲夹带暴雨,引发海水倒灌,最高级别黑色风暴潮警告同时生效。狂风暴雨,高层大厦摇晃,对外口岸及海陆空交通瘫痪,内港及低洼地区大面积严重水浸,较1年前的“天鸽”毫不逊色。10号风球悬挂9小时,是自1968年以来最长的一次。
7.作文-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5道)
字词书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1道)
综合性学习:(1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