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一年下学期检测历史人民版必修II专题二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展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07330

试卷类型:单元测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8/3/3

1.材料分析题(共6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白银经历了从官方非法货币到官方认可的合法货币过渡的时期。
隆庆元年(1567年)颁令:凡买卖货物,值银一钱以上者,银钱兼使。这条法令是明朝在白银货币化客观现实下,首次以法权形式肯定了白银的合法货币地位。1581年,明朝正式推广“一条鞭法”,鼓励民众用白银支付税款,不仅直接导致白银成了当时经济社会的主导货币。也影响了之后200年全世界白银的走向。中国自身的白银产量和存量与当时经济发展和人口增加导致的货币需求量相差很大,从1592年到l7世纪初,在中国用黄金兑换白银的比价是1:5.5到1:7,而西班牙的兑换比价是l:l2.5到1:14,外国白银向中国流入就成为当时贸易和走私的重要目的。l493——1800年,全世界85%的白银和70%的黄金都出自美洲,从16世纪中期到17世纪中期,美洲生产了30,000吨,日本大约生产了8,000吨,总计38,000吨,最终流入中国的7,000吨到l0,000吨。l7世纪30年代,西属美洲和日本的白银生产和出口的衰减则使银和铜、银和粮食之间的比价上升,沉重打击了中国货币流通与政府支付体系,明朝政府在征集租税以及供养军队方面遇到严重的困难,导致了崇祯政权的倒台。
——摘编自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重视经济全球化中的东方》等
材料二在20世纪30年代全球经济大萧条的影响下,l934年5月美国实行购买白银法案,实施禁止白银出口和白银收归国有等措施,又使国际银价大涨。l935年,中国发生了“白银风潮”,白银外流,国内通货紧缩,严重缺乏支付工具,银行倒闭,企业破产,大规模失业爆发。时任财政部长的孔祥熙,曾在美国留学,对西方金融制度相对了解,强力主导推进币制改革。l935年11月3日,国民政府顶住日本强大压力,实行法币改革。将白银立即国有化,停止出口,切断白银与国际汇率关系;同时立即由中央、中国和交通三大银行发行法币,禁止白银流通;放弃银本位制,法币先后与英镑和美元确立固定汇率。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中后期白银成为官方合法货币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国民政府法币改革的认识。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下列是中国近代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三幅图片。

材料二1936年前,在西南现代工矿企业几乎是空白。……1938年上半年,国民政府确立了“以西南诸省为主要地区,开发各种矿产,建立国营重工业,而于民营工业及乡村手工业为普遍之调整与提倡”的经济建设方针,并在这年6月的经济部工作报告中明确指出:“今后工矿事业之发展,注重西南各省为已定之方针。”于此,西南很快变身为新兴工矿企业最集中的区域。……在迁入地的分布上,仅四川、重庆等地的内迁工厂就有430多家,60%以上的内迁厂矿都聚集到了川渝地区。因此,有评论称:“川渝工业区是后方主要的工业区”,……这些新建和内迁的企业在当时就获得了迅速的发展,成为西南地区现代企业的骨干力量之一。
——节选自张守广的《抗战时期西南工业全息图》
材料三中国现代化道路的选择与民族主义息息相关。近代中国的现代化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民族主义激发而成为国家的变革目标,***时代的现代化也是民族主义促迫下的产物。
——冯静《民族主义、现代化与国家——中国现代化道路的诠释与反思》
(1)材料反映出了什么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分布的特点及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国民政府决定在西南建立工矿企业及大量工厂内迁的原因,并分析在西南建厂及大量工厂迁居川渝等地的影响。
(3)结合建国初的史实,评述作者的观点。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据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
解读上述材料,围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归纳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证。
(要求:论题围绕材料信息并符合题目要求,史实引用合理,论证充分,逻辑严密。表述清楚。)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表是1890-1933年中国部分经济部门占GDP百分比(按照1933年价格计算)

从材料中提取两项有关这一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特点的重要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5.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现代化作为一个全球性大转变的过程,……主要有两种途径:一种是原发型,指的是西欧和北美,主要是内部因素,积累,自发转变;一种是传导型,大多数国家都是,主要不是内部因素,是外部刺激,是回应和学习。
——杨宁一《现代化理论》
材料二估量整个民族工业,则其先决问题又当别论。于此吾人应特加注意者,工业上局部或个别之兴隆,在整个民族工业或大规模基本工业未能建立以前,均将如昙花一现,不久即销声匿迹。例如上海之我国纺织业与螺丝业,虽曾盛极一时,而其前途仍至渺茫。故提倡国货最根本之办法,在乎奠定民族工业之基础。而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程,厥惟三端(条件):曰民族独立,曰政治清明,曰农村繁荣。
——陈翰笙《建立中国民族工业之前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现代化”的类型及理由。
(2)结合史实分析‘现代化”过程中,中国近代经济结构有哪些“转变”?这种“转变”产生了哪些深远影响?
(3)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昙花一现”的原因?结合具体史实,说明后来这些“条件”又是如何实现的?
6.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京国民政府的农业政策,主要表现于1933年提出的“四年实业计划”和1935年推行的“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在振兴农业方面是:“增加农业生产,凡制肥、选种、改良农作方法、活泼农业金融、流畅农产运销,悉以合作社为指导并改进之,以达到粮食自给自足的初步目标。一方面增加农业原料之生产量,同时提倡农业之就地加工制造”。其“四年计划”采取之主要方式是“统制经济政策,先以保险业、粮食、棉花、煤炭等重要产业,用政府力量通盘筹划,使其统制起来”。

——陆仰渊、方庆秋《民国社会经济史》

材料二 根据1933年5月《农业调整法》,罗斯福政府对价格下跌最严重的七种基本产品(小麦、玉米、烟草、棉花、牛奶及猪肉等)的生产加以控制。具体办法是:政府与有关农场签订自愿缩减耕地面积的合同,停耕的土地作为国家的租地,付给农场租金;同时,对于由于土地停耕造成的产量降低,由政府付给农场货币奖金作为补偿。1934年,罗斯福把《农业调整法》扩大到农业生产的一切主要产品。同时,进一步给各州、各区以及个别农场规定农产品的生产额,对超过定额的产量课以重税,对违反合同的农场主施以罚款及徒刑的制裁。为了消灭现有的过剩产品,罗斯福政府拨出大量的资金进行收购。

——摘编自高德步、王珏《增长与变革——二十世纪的国际经济》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和罗斯福政府调整农业政策的目的与措施。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种农业政策的共同特点,并加以简要评价。

2.简答题(共1题)

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随着工厂的广泛建立,妇女和儿童像男工一样长时间工作,同样在闷热、潮湿和毫无安全设施的车间工作。为了改善工人工作状况,社会改革家罗伯特·欧文亲自创办新纳拉克工厂进行实验,并于1815年提出改善童工和成年工人工作状况的立法草案。
为解决严重的社会问题,英国政府在整个18世纪一直不断颁布、修正工厂法案。工厂立法经历了l802——1831年的探索时期、1833——1867年的确立完善时期、1871——1901年的成熟强化时期三个阶段。实际上,英国政府对于工厂立法的态度与自身管理方式的改变是同步的。有学者将英国中央政府的管理以1870年为界划分为两个阶段,1835——1870年的分散式的管理阶段,这一阶段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强,全国管理较为混乱,地方政府腐败和低效问题严重。19世纪70年代以后为权力日益集中阶段,开始了中央政府部门对地方政府的统一协调过程。
——《19世纪英国工厂立法初探》
材料二清末经济立法是清政府为摆脱困境、挽救日益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而进行的一场法制变革运动。1902年清政府在修律上谕中提出“务期中外通行”的修律方针,指示修律大臣“按着交涉情形,参酌各国法律,悉心考订”。(1903年的)《公司律》基本上是参考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企业法。《公司律》明确挽定以确定商人权力为中心,给予商办奋司与官办、官商合办公司同等的法律地位,同享“一体保护之利益”,这就使民族工商业的权利得到法律的维护。(1903年的)《简明商会章程》规定了商会具有的社团“法人”地位,商会成为资产阶级政治、经济活动的主要阵地。
——《清末民初经济立法述论》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促使19世纪英国政府建立健全工厂立法的因素与作用。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括清末经济立法的特点与影响。

3.单选题(共39题)

8.
1928年6月,南京国民政府公布《劳资争议处理法》,严禁罢工,禁止工人捣毁工厂、商店。1929年12月公布的《工厂法》对工人的劳动条件、时间、待遇作出了详细的规定,从法律上对工人的地位和待遇作出了改善。据此判断,这些政策
A.随国共两党斗争形势的变化而变化
B.使工人运动从高潮转入低潮
C.旨在稳定工业发展秩序
D.使中共工作的重心转到农村
9.
据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统计,中国国内市场四大类商品货值所占比重如下。
 
1920年(%)
1936年(%)
农业产品
42.3
43.0
手工制造业产品
32.2
25.5
近代工矿业产品
12.7
19.4
国内产商品合计
87.2
87.9
进口洋货
12.8
12.1
 
它反映出该时期中国
A.传统生产方式稳固
B.经济结构得到优化
C.列强在华势力减弱
D.官僚资本迅速扩张
10.
学者蒋立文指出,大量史实表明,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黄金时代”,早在1912年就已到来。该观点认为“黄金时代”到来的主要原因应是
A.清朝政府政策的推动
B.辛亥革命创造了有利条件
C.实业救国思潮的出现
D.列强放松侵略
11.
据《南方人物周刊》记载:1935年,国民政府对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强行增持官股至50%,把这两家金融机构收归“国营”。中国银行的前身为大清的户部银行,后来又是北洋政府的国家银行,自其创办之始,就写明“官商各占股份50%”,只是从清末到北洋政府统治时期,大部分股权落在了银行和商股手里。据此可知,1935年金融机构的调整
A. 反映了清末以来中央集权遭破坏的现实
B. 适应了时代发展的需要
C. 实属官僚资本大肆掠夺民间资本的范例
D. 配合了正面战场的抗战
12.
下图为1920年与1936年外国资本、官僚资本和民族资本在中国产业资本总额中所占的比例。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国民政府的官僚资本日益衰落
B.民族资本仍然受外国资本挤压
C.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促进
D.帝国主义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13.
下面是1881年到1911年中国新建铁路里程表。这反映了
 
清政府借款修建
外国资本直接投资
清政府独立筹资
官商合办
里程(千米)
4171.2
2746.1
1042.4
1042.4
占总里程的比重
46.3%
30.5%
11.5%
11.5%
 
A.洋务运动推动了铁路的修建
B.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无从发展
C.西方列强实际控制了中国铁路的修筑权和经营权
D.清政府通过独资、贷款、合办等方式控制路权
14.
清光绪末年至民国年间,宝山县境内工厂,邑人所创办者大多为棉织类,盖一因妇女素谙纺织,改习极易;一因土布价落,设厂雇工兼足维持地方生活也。淞口以南接近沪埠,水陆交通尤适宜于工厂,故十年之间,江湾南境客商投资建厂者,视为集中之地,而大势所趋,复日移而北,自棉织以外,凡金、木、玻璃、卷烟以及化学制造之属略备。材料反映
A.清政府放宽了民间办厂的限制
B.当地民族工业有较大发展
C.实业救国的思想广泛传播
D.民族工业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
15.
民国初年,北洋军阀政府颁布《商人通例》和《公司条例》系根据清末各商会所商讨拟订的《商律总则》和《公司律》草案,由农商总长张謇邀请原起草员来京,复加审视,修正十余条,再交付国会议决公布。这表明北洋军阀政府
A.重视经济立法程序的规范性
B.成为民族资产阶级利益代表
C.经济立法借鉴清政府的经验
D.鼓励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
16.
阅读下表,表格数据反映了中国下表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手工制品在出口商品中的比重(%)
 
1893年
1910年
1920年
手工制品
81.8
41.4
39.4
 
A. 小农经济对西方经济侵略的顽强抵制
B. 完全沦为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原料产地
C. 手工业受外国资本主义经济冲击加剧
D. 手工制品在国际贸易中需求总量减少
17.
在民国时期的各地方志中,像“农务稼穑,男耕女织”和“所制衣料,多用土布”之类的字句不在少数。在一些山僻州县,人们仍用“粟”或“谷”等换取自家不能生产的日用品。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经济结构的变动不平衡
B.现代文明传播受人为限制
C.社会经济形态依旧稳定
D.受西方经济影响范围很小
18.
据统计,1920-1936年外国在华投资增加了95%,平均年增长率4.3%.是外国在华投资增加最多的时期,投资集中在金融、外贸、能源、钢铁和近代化运输等领域。这一现象导致
A.民众掀起收回利权运动
B.民族工业发展受到挤压
C.政府消极应对列强冲击
D.列强垄断国内主要行业
19.
国货运动发端于20世纪布抗议美国排华事件,20年代发展为具有相当规模的全国性运动,30年代达到顶峰,先后出现“国货年”(1932年)“妇女国货年”(1934年)、“学生国货年”(1935年)、“市民国货年”(1936年)。这一现象
A.是单一的爱国主义精神推动的结果
B.体现国人自觉排外的理性心理
C.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D.推动了政府对帝国主义态度根本转变
20.
抗日战争时期国民政府实行战时经济体制一一经济统制政策,主要内容有:垄断金融,扩增税收,实行专卖制度,实行统购统销,涨发纸币,田赋征实、征购、征借的“三征”政策。其带来的主要影响是
A.使官僚资本主义迅速膨胀
B.保证了战争的物资需求
C.大大加强了对人民的剥削
D.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21.
1902-1903年,英、美、日先后与中国签订《通商航行条约》,规定华商在各处设厂制造须与洋商在通商口岸设厂一样,由海关征收“出厂税”。这一条款的施行
A.加强了列强对中国海关控制
B.有利于中外企业间公平竞争
C.恶化了民族工业的发展环境
D.结束了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
22.
1878年开始筹备,后设厂于杨树浦的洋务企业上海机器织布局在1893年不慎发生火灾,租界内的外国消防队拒绝前往救火。这从根本上反映出
A.洋务运动“中体西用”思想有弊端
B.洋务派民用企业危及到列强利益
C.列强与清政府的矛盾进一步激化
D.外国消防队受制于租界章程规定
23.
1932年以前,在进口货物总值中,大米居于第四位,而1933、1935年,大米上升到第一位,棉花、小麦进口也有显著增加。这说明当时中国(  )
A.国共内战导致农业衰退
B.政府在关税主权的不作为
C.民族工业发展较为滞后
D.经济发展受世界市场影响
24.
1926年,针对日本“味之素”垄断中国的调味品行业,民族实业家吴蕴初宣布放弃自己成功研制的“国货味精”专利,国内由此出现了十几个味精品牌。吴蕴初此举
A.迫使日本调味产品退出中国市场
B.推动了国货运动并取得最后胜利
C.拓展了国内食品工业的国内市场
D.为民族工业发展争取了稳定环境
25.
有资料统计表明,上海江南制造总局“在前清光绪、宣统年间通常用五、六千人……这般工人的籍贯多半是广东、宁波、湖北、安徽、天津等处。”甲午战后的上海总局内,“劳工的出身地极不统一”,来自全国各地,致使“工人伙多,有用之不竭之势。”出现这—状况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B.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C.近代上海社会经济的发展
D.中国城乡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衡
26.
下图是1912年—1936年全国水田价格变动趋势图,据图可知
A.北洋军阀统治时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
B.农村资本流动受当时国际形势影响较大
C.南京国民政府统治前期时期经济衰退
D.当时农民对土地的依附关系进一步加强
27.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西方专利制度作为一剂救国“良药”被洋务派引入中国。但洋务运动以“官督商办企业专利权”把中国专利制度引上了畸形发展之路,直至清王朝覆灭,清政府始终没有正式的专利法规出台。其主要原因是
A.顽固势力破坏专利制度B.西方专利制度不适合中国
C.洋务企业实行垄断经营D.清政府法制建设比较落后
28.
下面是19世纪末中国对外贸易统计图(单位:万海关两)。下图信息用以反映出

A. 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增多
B. 中国进一步卷入世界市场
C. 中国原材料的价格低廉
D. 中国海关逐渐被列强控制
29.
1845年,英国“丽如银行”进入中国。利用银行和钱庄的信用关系,让中国旧式金融业为其服务,特别是利用钱庄为他们推销洋货,购买土特产。英国“丽如银行”等外国银行进驻清朝
A.以中西结合控制了中国经济命脉
B.客观上阻碍了新式经济因素产生
C.推动了清朝经济与世界市场联系
D.实现中国旧式金融业经营的转型
30.
下图为中国近代某一时期设立厂矿的趋势图。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A.商品经济基本取代了自然经济的主导地位
B.辛亥革命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一些障碍
C.外国对华的资本输出逐渐减弱
D.清末新政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
31.
据一位日本学者统计,从1912年到1936年,中国进口轻工业产品下降的幅度有3/4,从占进口总额的一半多,下降到只有14%。重工业产品主要是机器的进口,1912年占进口总额的7%,1936年则增至47%。这
A.标志着中国近代化的艰难起步
B.避免了“大危机”对中国的冲击
C.反映了中国工业化水平的提高
D.改变了中国近代的工业布局
32.
1936年3月,南京国民政府资源委员会拟发展汽油、钢铁、发电机、铝、电器等行业。之后按计划逐步在湖南、江西、四川、云南等地筹办相关企业。这一举措
A.构建了完整的国家工业体系
B.均衡了中西部工业发展水平
C.使官僚资本的规模急剧扩张
D.为持久抗战进行了战略布局
33.
重庆市土货出口总值从1885年1056790海关两上升到1916年17803414海关两。出口货物中的蚕丝、白蜡、猪鬃、牛羊皮、鸭毛、羊毛等全部或者部分销往国外。这一现象将会
A.加速农产品的商品化过程
B.导致传统手工业的彻底破产
C.促进民族工业的迅速发展
D.扭转中国对外贸易不利局面
34.
有资料表明:“英国输华货值,鸦片战争前为数十万英镑,战后增至二百多万英镑,但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以后开始下降,到咸丰四年(1854年)为一百万英镑多一点,仅略超过战前的水平。对此解读合理的是
A.鸦片战争极大地促进了中英贸易
B.咸丰比道光更加反对中英贸易
C.中国自然经济的抵抗力相当顽强
D.英国工业革命扩展到了大清国
35.
(题文)1844年,米切尔先生曾将各种质料的中国土布样品寄到英国去,并且注明其价格。有人告诉米切尔先生,按照他所列的价格,他们在曼彻斯特不能生产那种布匹,更不能把它运往中国。这说明
A.英国生产的布种类单一
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违背价值规律
C.中国的传统经济仍然具有生命力
D.中国闭关政策没有质变
36.
关于1945年国民政府接收日本的财产,荣德生在1945年的《乐农自订行年纪事》中写道:“没收的大批敌伪产业,原皆我国人民血汗,被敌攫取,……但日本纱厂接收后,全部改为国营。”对材料解读正确的是
A.国民政府乘机扩充资本
B.国民党应把接收的财产归还日本
C.官僚资本出现恶性膨胀
D.民族资本主义工矿企业陷入绝境
37.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分析图表能够说明中国近代
A.外贸出口总量逐年萎缩
B.出口产品结构渐趋合理
C.传统的手工业逐步解体
D.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艰难
38.
下表是1912年和1936年中国轻工业和重化工业产品进出口比例表,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项目
1912年
1936年
轻工业产品
进口比例
54.7%
14.3%
出口比例
10.9%
25.2%
重化工业产品
进口比例
13.7%
47%
出口比例
3.6%
6.9%
 
A.中国经济结构发生根本变化
B.列强加强对中国的资本输出
C.中国的工业化水平有所提高
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不大
39.
1930年,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农会法》,提出重建农会组织, “一方面提高其社会道德,增进其智识技能,促进其生产与生产额,以达到改善生计之目的:一方面健全其组织,对内则使其协助政府,实行本党之土地政策……”。这说明()
A.国民党吸取大革命失败的教训B.国民政府重视解决民生问题
C.孙中山的民生主义得以实施D.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正在进行中
40.
北洋政府农商部于1914年4月11日颁布了《植棉制糖牧羊奖励条例》,11月3日又颁布了《森林法》,规划在黄河、长江、珠江上游地区营造保安林,以预防水患保养水源。1915年6月30日,颁布《造林奖励条例》:“凡经营特种林业于国际贸易有重大关系者,或胜造船筑路等各种大工程之用者,农商部认为有被助之必要时,得按其面积株数,核给奖金。”这些奖励政策
A.体现了北洋政府崇尚宪政,重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B.得益于新文化运动对政府执政理念的影响
C.推动了国际贸易的发展和工业布局的调整
D.促进了农业的多种经营和轻工业的发展,改善了生态环境
41.
下图是川、滇、黔、陕、甘、湘、桂等七省当年工厂数量统计示意图。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反映了“实业救国”思潮的影响
B.体现了政府对民族工业的大力支持
C.民族工业的分布在抗战后方趋于合理
D.数量变化比较直观地反映了抗日局势
42.
1914年,无锡商人荣宗敬兴奋地点燃了爆竹,庆祝自己在上海的第三家面粉厂成立。三年后,他已拥有10个工厂,一昼夜可出面粉4.2万袋,这位面粉大王还同时进军纺织业,在衣、食两大民生产业中攻城略地。对今天的企业来说,可从中得到的启示是( )
A.壮大企业规模,实行实业救国
B.优化投资环境,支持资本扩张
C.善于抓住机遇,提高企业效益
D.利用政府支持,生产民生产品
43.
洋务运动期间,李鸿章等人大量购买外国装备来搞中国国防。原因有二:一是采购大吃回扣……二是人力成本高……很多有关系的中国人想方设法挤进“有钱途”的洋务单位,吃拿卡要。由此可见
A.洋务运动实际上被外国控制
B.封建官僚管理体制弊端明显
C.洋务派借自强之名中饱私囊
D.当时中国没有建立军工企业
44.
张謇“状元下海”投身实业后。一些官员如上海的李平书、江苏的许鼎霖、浙江的沈云沛等也纷纷由官至商。此现象反映了
A.官员对清朝的腐败统治不满
B.官僚资本正在形成
C.政府放松了对工商业的限制
D.商人地位高过官员
45.
针对洋务运动,一位清朝官员写道:“窃谓中国欲借官厂制器,虽百年亦终无起色。……如国家欲购枪炮船械机器,均托民厂包办包用,其试不如式者,虽定造亦必剔退,则人人有争利之心,亏本之俱,自然专心致志……以期驾乎西制之上。”这位官员意在强调
A.放开民间设厂限制,容易导致人人争利
B.政府应“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
C.洋务运动的出路在于依托民办企业
D.洋务运动有望实现全面地超越西方
46.
20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开始推行苏式计划经济体制……这与苏俄以及斯大林时期的通行做法是一样的。这些合资公营企业多采用……雇佣制、按时计工制,现代企业制度性质比较明显。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国民政府采纳了共产党人的建议
B.说明中国开始引进现代企业制度
C.目的是为赢得抗战胜利积聚力量
D.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6道)

    简答题:(1道)

    单选题:(3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29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