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届江苏省丹阳市十乡九年级下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卷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407223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5/4/29

1.综合题(共2题)

1.

   近代以来,俄、日、美等国都曾面临不同的社会问题。通过改革,这些国家的社会问题都不同程序上得到解决。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兹依照本法令……所指导的办法,将用以束缚定居在地主领地上的农民和家务农奴的农奴制度永远废除。

﹣﹣《废除农奴法令摘录》

材料二  1869年,(日本)第一次使用电报连通了横滨和东京。1872年,连接这两座城市的第一条铁路竣工。1870年,这个国家有了第一台纺纱机。

﹣﹣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

材料三 应当把商品交换提到首要地位,把它作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杠杆。……同时,实行商品交换可以刺激农民扩大播种面积和改进农业。

﹣﹣《关于新经济政策问题的决议草案》

材料四 我相信,当此危急存亡之秋,你们一定能够对领导再次给予那种支持。

﹣﹣《罗斯福就职演说(节录)》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法令”是由哪位沙皇颁布的?依据材料概括该法令的核心内容。

(2)材料二反映了日本哪一次改革的成果?这些成果与改革的哪一项内容有关?

(3)材料三中的“新经济政策”是由谁领导实施的?材料认为“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4)哪一历史事件引发了材料四中的“危急存亡”?为了挽救“危急”,罗斯福颁布了哪一法律加强对工业的调整?该法律体现了罗斯福新政怎样的特点?

(5)综上所述,这些改革有何共同的积极作用?

2.
思想解放是社会变革的先导,思想解放能促进社会的进步。在历史上,从中国到世界,从古代到近现代,一批又一批的思想家站在时代的前沿,提出了先进的思想理论,吹响了时代的号角。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垄断在贵族手中的文化教育逐步扩展。有些人创立学说,广招学生,大办私学,在思想、学术上形成了一个繁荣局面。
材料二 “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三 

材料四 史学家布克哈特在评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时说“由信仰、幻想和幼稚的偏见织成的神学纱幕最先在意大利烟消云散了。”
材料五 “让统治阶级在共产主义革命面前发抖吧。无产者在这次革命中失去的只有锁链,他们获得的将是整个世界。”
——《共产党宣言》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创立学说,广收学生,大办私学”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人物是谁?(1分)
(2)为实现大一统,汉武帝在思想上采纳了董仲舒的什么主张?(1分)
(3)图一中的两位人物领导了哪次运动?(1分)
(4)以图二杂志为宣传阵地的新文化运动的口号是什么?(2分)
(5)材料四中的“思想文化运动”是指14—16世纪欧洲的哪场运动?这场运动的核心思想是什么?(2分)
(6)该文件的发表标志着哪一思想的诞生?在这一思想的引领下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什么?哪一次革命运动第一次将此理想变成了现实?(3分)

2.选择题(共5题)

3.
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是一部争取民族解放的历史,也是一部进行不懈武装斗争并取得胜利的历史。请将下列四个事件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
A.③①②④B.①②③④C.②①③④D.④①③②
4.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5.
下列表格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时间
1948年9月
地点
锦州、沈阳
结果
歼灭国民党军47万多人
意义
解放了东北全境
 
A.辽沈战役B.平津战役C.淮海战役D.渡江战役
6.将20 mL 0.5 mol·L-1盐酸与一块状大理石反应,下列措施不能提高化学反应速率的是(  )
7.
“事件发生的第二天,奥匈帝国外长就叫嚣:‘到了该解决塞尔维亚问题的时候了’;德皇威廉二世也叫嚷‘这是千载难逢的机会……现在不发动(战争)就永远没有发动的机会了’。”材料中的“事件”是指
A.萨拉热窝事件B.凡尔登战役打响
C.列克星顿的枪声D.慕尼黑协定签订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