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林州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末期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二
试卷号:407195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2/12

1.论述题(共1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文化的传播是双向的,指的是两种文化之间的沟通、交流、交往,但是在一定时期内,总是表现为比较高级的文化处于传播的主导地位,而比较低级的文化则主要处于吸收的他位。总的来说,文化的传播呈现出多方向、多层次的特点,在方向上同时并行,在层次上相互交错。由于吸收文化的区域基于一定时期内的经济、政治、思想条件,不同的阶级、集团和派别对于外来文化不同要素的需求有着轻重缓急的不同,这就使得文化传播的方向和层次不可能绝然齐头并进,任何一个地区,任何一个阶级或阶层,对于外来文化的吸收总是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选择,吸收的文化元素,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更新、演变、递嬗,于是构成了文化传播与吸收中的时间与层次序列。在一般情况下,对外来文化的选择与吸收,遵循着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轨迹,近代中国对西方文化的吸收,正经历了从技术层次到思想层次,进而又推进到政治层次的发展过程。

——王翔《论中国近代化的三个层次》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简要评析材料中关于中国近代化的观点。(要求:对该观点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材料分析题(共3题)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任何人想要从几乎已经成为天性的那种不成熟状态中自己走出来,就很困难了。他不仅已经喜欢这种不成熟,而且暂时真的不能运用他自己的理想。规则和公式,这些对其天赋进行合理的机械工具,就是一种持久不变的不成熟的脚镣。无论是谁抛开这些脚镣。他也不过就是在最狭小的沟渠上做了一次不确定的跳跃,因为他不习惯于这种自由的运动。
——康德《什么是启蒙运动》
材料二启蒙使人认识到:没有公民法律,人就没办法保障其生活,也没有办法享受其生活。如果还没有引入社会契约以及随着而引入的君臣关系,那么人就不会拥有这一切。如果对自由的限制必需来自每一个理性的规则,因此也来自国家的法律,那么那些限制必然也为公共福利和个人福利所求,这样,每一个理性的人必须愿意忍受那些限制。
——卢梭《社会契约论》
材料三只要人们认为他们的政府的安排是不公正的或不适当的,他们就不得安宁,直到他们给予一个新的形态。有人责备作家们引起革命,不过,这个责备是可敬的。当然,我们不希望他们在行动的时候没有责任感或没有良知,不希望他们歪曲真理,胆怯的和卑贱的为真理服务。每个这样的抵御都是对理性的凌辱,都是对人类的蔑视。
——伏尔泰《哲学通信》
(1)材料一说明启蒙运动面临着什么样的社会背景?
(2)材料二体现了启蒙运动哪些主张?
(3)材料三反映了启蒙运动中的作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布衣改制,事大骇人,故不如与之先王,既不惊人,自可避祸。
——康有为《孔子改制考》
材料二 二千年来君臣一伦,尤为黑暗否塞,无复人理,沿及令兹,方愈剧矣!
——谭嗣同《仁学》
材料三 天演者,西国格物家言也……以为天不可独任,要贵人以持天……使人治日即乎新,而后其国永存,而种族赖以不坠,是之谓与天争胜。而人之争天而胜天者,又皆天事之所苞,是故天行人治,同归天演。
——吴汝纶《天演论·序》
(1)依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的变法思想有何特点? 
(2)依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谭嗣同、严复的维新变法主张有何异同? 
(3)结合所学知识,归纳维新变法活动有何影响?
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进步的共和主义者赖德洛指出:“国家本来可能在一个短时期达到人类所向往的幸福境界的,然而却由于他一个人的野心而使所有善良的人的希望破灭了。”
材料二  在我们的时代,有许多人怀着巨大的敬意回忆起克伦威尔,它是一个虔诚的为了国家的自由而奋斗的战士。
——纳萨尔尼·克鲁奇《克伦威尔的历史》(1962年)
材料三  如果说在危急的关头,克伦威尔的宝剑曾拯救了议会事业的话,那么毕竟他在历史面前是一个以独裁和军事统治者的面貌而出现的,他作为士兵和政治活动家的全部品质,却是和英国人民的天性永不协调的。
——丘吉尔《英国民族的历史》
(1)材料一、二、三分别是怎样评价克伦威尔的?
(2)三则材料在对克伦威尔的评价问题上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评价出现分歧反映了什么问题?
(3)你认为应当怎样评价克伦威尔?

3.单选题(共35题)

5.
1930年***说:“共产党的正确而不动摇的斗争策略,决不是少数人坐在房子里能够产生的,它是要在群众的斗争过程中才能产生的,这就是说要在实际经验中才能产生。”他这么说的目的是
A.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B.坚决执行共产国际决议
C.学习苏联十月革命成功经验D.论述“工农武装制据”的正确性
6.
20世纪90年代,公众的文化消费特征越来越朝着娱乐型、多样化、可参与性方向发展,电视剧走向通俗化,影视明星开始意识到自己的价值,纷纷提出高片酬的要求或下海经商。这些现象反映了文艺事业
A.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B.适应了人们生活节奏的变化
C.呈现出通俗化的趋势D.体现了市场经济发展的特征
7.
如何对待物质需求,东西方思想家中有的认为“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有的甚至提出“去人欲”;也有的针锋相对:“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下列人物中,明确表达上述主张的有
①苏格拉底 ②亚里士多德
③朱熹   ④李贽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8.
中国一位历史学家曾说:“我们不妨把文艺复兴运动看做是中世纪晚期悲观、死亡、灾变、迷信和冷漠心情的结束。”因为这场运动
A.教会权威遭到理性否定
B.构建符合人民利益的契约
C.促进民主、自由思想的发展
D.把人性从宗教的束缚中解放出来
9.
德国歌德指出:“伏尔泰结束了一个旧时代,而卢梭开创了一个新时代。”而使国赫尔岑则坦率地指出:“当伏尔泰还为了文明与愚味无知战斗时,卢梭却已经痛斥这种人的文明了。”他们的评价主要针对
A.伏尔泰提倡社会契约,卢梭提倡科学民主净西业
B.伏尔泰提倡开明专制,卢梭提倡人民主权
C.伏尔泰提侣三权分立,卢梭提倡平等自由
D.伏尔泰提出“公权”设想,卢梭提倡开明专制
10.
有人认为,如同牛顿发现了自然界的“三大定律”一样,西方先哲们也在人类社会同样发现了“三大定律”:第一,人是社会的中心;第二,个人利益是治理社会的基础,建立了承认和尊重个人利益的哲学观念;第三,任何政府唯一的宗旨就是保护人民创造财富和享受幸福的自由。其中,第三大定律是指
A.天赋人权B.三权分立C.人民主权D.社会契约论
11.
赫乔威尔斯认为:“他们反对教皇不是因为他是世界的宗教领袖,而是因为他不是这样的领袖;因为他本应该是他们的精神领袖,而他却是一个富有的世俗君主。”由此可见,宗教改革从本质上说是
A.反教皇的宗教斗争
B.反君主的民主革命
C.反宗教的民族革命
D.反封建的政治斗争
12.
17-18世纪发生在欧洲的启蒙运动和19世纪发生在中国的维新运动都是宣杨民权民主的思想解放运动,但两者的社会影响差别很大,其主要原因是
A.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不同
B.宣扬民权民主思想的方式和途径不同
C.倡导者思想的丰富程度和成熟程度不同
D.运动领导者的学识水平和宣传力度不同
13.
孟德斯鸠说:“自由是做法律所许可的一切事情的权利:如果一个公民能够做法律所禁止的事情,他就不再有自由了。因为其他的人也同样会有这个权利。”材料所体现的主要思想主张是
A.三权分立思想B.社会契约思想
C.天赋人权思想D.法律应当是理性的体现
14.
智者学派指出:法律、正义只是人所约定的习俗。为了避免互相伤害,人们相互约定不伤害别人,这是政府创立的基础。正义的本质和起源在于人们实践了先前的约定。该观点被称之为“人类最早的社会契约论”。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社会契约论起源于智者学派
B.遵循人性是法律制定的依据
C.人们的约定是制定法律的基础
D.智者学派重视法律和正义的作用
15.
明朝宋应星《天工开物》记载:“其废纸洗去朱墨、污秽,浸烂入槽再造,全省从前煮浸之力,依然成纸,耗亦不多。江南竹贱之国,不以为然,北方即寸条片角在地,随手拾起再造,名曰还魂纸。”由此可知,还魂纸
①生产遍布全国各地  ②降低了生产成本 
③制造工艺更加复杂  ④扩大了原料来源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16.
英国李约瑟博士指出:“如果没有火药、纸,印刷术和磁针,欧洲封建主义的消失就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对此,以下理解正确的是
A.四大发明传到欧洲,加速了欧洲封建主义的衰落
B.欧洲封建主义解体的根源在于四大发明的传入
C.如果没有四大发明就不会有欧洲封建主义的解体
D.四大发明对欧洲的社会变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17.
中国传统文艺如绘画、雕塑、诗词,书法等都讲求“意境”,意境既是艺术家个人情感的流露,也是外在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的反映和再现。以下对“意境”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白居易的诗针砭时弊,韵味绵长
B.中国书法注重表现精神面貌,力求传统,以形写神
C.明朝的五彩瓷,图案内容丰富,“画必有意,意必吉祥”
D.宋代风俗画强调表现个性,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
18.
唐代有人“自颈下遍刺白舍人(白居易)诗”,名之“白舍人行诗图”;有歌伎“诵得白学士长恨歌”,“由是增价”。这反映了白居易的文学作品
A.具有向世俗化发展的倾向B.为一些文人士大夫所不屑
C.体现了唐代诗歌为高雅艺术D.媚俗低下,难登大雅之堂
19.
《互联网进化论》中指出“工业革命把人变成机器,信息革命把机器变成人。”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A.机器与人的斗争始于工业革命止于信息革命
B.信息革命后机器完全取代了“人脑”的作用
C.工厂诞生于工业革命后,消失于信息革命中
D.科学技术进步改变人的思想观念与生活方式
20.
恩格斯说:“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下列各项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蒸汽机广泛应用
②化工业兴起和发展
③太阳能开发利用
④电子产品普遍使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21.
“这是人类思想史上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爱因斯坦发现的不是一个小岛,而是整整一个科学思想的新大陆。”下列对材料的分析正确的是爱因斯坦
A.推翻了牛顿的理论牌
B.创立相对论具有划时代意义
C.在电磁学方面取得重大成就
D.是人类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
22.
斯塔夫里阿诺斯说:“尽管达尔文主义受到宗教界和其他集团的敌视,它还是对西方社会有着深远的影响。它对最适者生存和生存斗争的强调极妙地与时代倾向相吻合!"对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A.成为马克思提出暴力革命主张的思想渊源
B.为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和帝国主义提供了理由
C.达尔文认为教会应该从属于国家遭到教会敌视
D.进化论为17、18世纪的启蒙思想提供了科学依据
23.
有学者在评价《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时说:“而今人们却……证明天体也按照伽利略和牛顿根据地面上的实验和归纳所得到的力学原理,处在这个巨大的数学和谐之内。”这揭示了牛顿时代的“科学革命”
A.为启蒙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
B.催生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
C.引领人们对自然进行理性的认识
D.构筑了现代物理学基本理论框架
24.
陈先初先生在《五四时期民主观念的演变路径》中提到“在新文化运动向前推进的同时,国内外发生了一系列影响深远的重大事件,它们改变了中国近代历史的走势……民主观念又开始了新的转变”。这里“新的转变”是指
A.实践英国自由主义民主
B.效仿法国激进主义民主
C.实行德国保守主义民主
D.追求俄国苏维埃式民主
25.
与西方思想启蒙明显不同,从文字阐述到政治实践,西方的思想启蒙一直把人的价值(文艺复兴)人的自由权力(启蒙运动)作为基本起始点,而且人的价值、人的自由权力也是西方思想启蒙的一般归宿。而中国的思想启蒙长期以来偏离了这个方向,人的价值、人的权力始终没有成为思想启蒙的起点和归途。近代中国思想启蒙“偏离了”“方向”的主要原因在于
A.民族危机的深重使救亡图存压倒了人权启蒙
B.西方启蒙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格格不入
C.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尚不足以为思想启蒙提供土壤
D.人民的排外情绪影响了启蒙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26.
甲午战争之后,“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成为流行用语,在新式学堂及学会均以其作为办学及创会的口号,然而新式学堂及学会的教学内容与发展目标,却偏重于西学或新学。形成此一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因为新式学堂及学会的创办人:
A.多半是接受西方新式教育的留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较为陌生
B.多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持否定的态度,认为它会阻碍西学的发展
C.多为外国人士或在华传教士,自然会偏重于西学或新学的引介
D.多以“中学为体”作为对付保守势力攻击学堂及学会的挡箭牌
27.
严复在译完《天演论》后指出:“此书之旨,本以救斯宾塞任天为治之末流。其中所论……于自强保种之事反复三致意焉。”这表明严复译书的政治目的是
A.唤醒国民通过改革而奋发图强
B.弥补斯宾塞社会进化论的缺陷
C.号召人们顺应优胜劣汰无所作为
D.从纯学术的角度介绍生物进化论
28.
“中国人中的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并不是人权自由的启蒙意识,而是这种为民族生存而激发的以务实地摆脱危机为目标的避害趋利的意识。”近代中国世俗理性的最初觉醒指的是
A.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思想
B.洋务运动的“中体西用”主张
C.明末清初的“工商皆本”意识
D.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29.
美籍华裔学者林毓生认为,“20世纪中国思想史的显著特征之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遗产坚决地全盘否定的态度的出现与持续”,它的“直接历史根源,……尤其可以追溯到1915~1927年‘五四运动’时代所具有的特殊知识倾向”。在“五四运动”时代,推动中国思想界“坚决地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因素包括。
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②西方启蒙思想的传播
③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
④国民革命的发展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30.
林则徐在给朋友的一封信中写道,同英国军舰抗衡是不可能的,并断定:“船只、大炮和水军是绝对不可缺少的”,但林则徐决不愿意散布这些观点。这说明
A.中国军队士气低落
B.林则徐思想极保守
C.学习两方科技成为时代潮流
D.大多数士大大极其藐视西方
31.
阅读并分析下图漫面,对其解读正确的是
A.该漫画描绘的是清末“新政”
B.该漫画描绘的是洋务派的“中体西用”
C.该漫画描绘的是康有为维新思想的特点
D.该漫画描绘的是抵抗派的“师夷长技以制夷”
32.
“历史前进到一定阶段,解决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两大问题,就愈来愈成为打开中国近代化前进通道的首要的、第一位的问题。”下列史实最能证明这一观点的是
A.戊戌变法B.中华民国的建立
C.新文化运动的兴起D.新三民主义的提出
33.
1949年***充满激情地预言:“随着经济建设的高潮的到来,不可避免地将要出现一个文化建设的高潮。中国人被人认为不文明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们将以一个具有高度文化的民族出现于世界。”促进了五六十年代新中国“文化建设高湖”出现的是
A.“大跃进运动”的发展
B.“上山下乡”运动的开展
C.“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的贯彻
D.“文艺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提出
34.
“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以来,我国科技成就实飞猛进,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能证明此观点的史实是
A.“银河一号”研制成功、互联网的普遍应用
B.“两 弹 星”研制成功、 票证制度的普遍实施
C.“南优二号”选育成功、“革命样板戏”广泛流行
D.“神舟”飞船发射成功、教育战线的“停课闹革命”
35.
有资料介绍:天津市大封堆乡有综合养殖场、团泊水库等优势条件,但缺少人才和技术。被确定为全县首批实施“燎原计划”示范乡后,以乡职业学校为依托,开展人才培训,科学实验和技术推广工作,经济效益明显提高。他们以乡职业学校为依托是因为职业教育
A.师资充足教育水平高B.是国家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C.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D.以培养技术人才为主要方向
36.
某教师在分析一文学作品时说:“作者在环境、事件、情节的安排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夸张地突出某些特性,造成强烈的对照,使小说具有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能影响我们全部的思想情感。”与这一作品艺术风格一致的是
A.《西风颂》
B.《母亲》
C.《人间喜剧》
D.《等待戈多》
37.
2012年10月中国作家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理由是“莫言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和当代社会,”下列对莫言作品典型特征的描述,最贴切的是
A.借助“怪诞”手法深刻表现现实
B.以想象和夸张的手法塑造人物
C.重在对社会的写实和对生活的再现
D.以“魔幻”手法开辟小说创作蹊径
38.
米勒创作的作品以描绘农民的劳动和生活为主,具有浓郁的农村生活气息(如右图),他用新鲜的眼光去观察自然,反对当时学院派一些人认为高贵的绘画必须表现高贵人物的错误观念。这表明米勒作品的突出特点是
A.表现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
B.注重面面的严整与和谐
C.注重表现社会现实
D.运用鲜明色彩和奔放手法
39.
“猫王”普莱斯利最初是演唱乡村音乐的歌手。他的嗓音变化幅度较宽且略带沙声、可以柔吟低唱、轻诉曼语,也可以嘶声喊叫、狂热粗暴地“歌明”。“猫王”的音乐
A.迎合了青少年的反叛精神
B.具有鲜明的英国民族特色
C.反对针对黑人的种族歧视
D.表达了强烈的爱国主义

4.选择题(共2题)

40.袋子里有编号为2,3,4,5,6的五个球,某位教师从袋中任取两个不同的球.教师把所取两球编号的和只告诉甲,其乘积只告诉乙,再让甲、乙分别推断这两个球的编号.

甲说:“我无法确定.”

乙说:“我也无法确定.”

甲听完乙的回答以后,甲说:“我现在可以确定两个球的编号了.”

根据以上信息,你可以推断出抽取的两球中(   )

41.设a∈R,若函数y=x+alnx在区间 (1ee) 上有极值点,则a的取值范围为(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论述题:(1道)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35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5

    5星难题:0

    6星难题:22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