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期末检测试卷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407077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6/29

1.综合题(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人民英雄纪念碑碑文:

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1)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是在哪次会议上作出的决定?为什么要建立这座纪念碑?
(2)材料二中的“三年”起止何时?“三十年”又起止何时?这一时期革命的性质是什么?1840年发生了什么大事,这件大事对中国有什么影响?
(3)作为青年学生我们应怎样继承革命事业?
2.

   综合探究:好的歌曲往往记载了时代气息,是历史发展的见证,是催人奋进的长诗。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

——《走进新时代》

(1)材料一中让中国人民“站起来”的领袖是谁? “站起来”的中国人民社会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巨大变化?

材料二 20世纪50年代中国大地上流行的歌曲《社会主义好》,歌词为:“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反动派被打倒,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全国人民大团结,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建设高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歌曲《社会主义好》流行的历史背景。后来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遇到怎样的“严重失误”?

材料三 我出生在那一九七八,老爸说那一年变化真大,报纸上天天讨论真理的标准,安徽的农民偷着把土地包干,北京城开了一周的大会……早春的雷声震撼了华夏……

——电视剧《鸽子哨》的主题歌《我的一九七八》

(3)材料三中的“北京城开了一周的大会”指的是哪次会议?该会议作出了怎样的重要决策?“安徽的农民偷着把土地包干”开启了我国农村哪项改革?

材料四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

——《春天的故事》

(4)材料四中的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指的是什么?1992年“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指的是什么事件?

材料五 山绿起来人富起来,面朝大海中国春暖花开。一个梦用五千年文明的承载,美丽中国世世代代……

——《美丽中国》

(5)建设“美丽中国”从我做起,请谈谈你的想法。

3.
时间擦亮了历史的眼睛,历史擦亮了我们的眼睛。边读边想,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印、美人均钢和电的产量对照表

国家

 

 

 

项目

中国(1952年)

印度(1950年)

美国(1950年)

钢产量(千克)

2.37

4

538.3

发电量(千瓦时)

2.76

10.9

2949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至20世纪末,我国粮食人均产量变化图

 
(1)依据材料一说说,为改变落后状况,1953年党和政府采取了什么措施?有何作用?
(2)1949年到1957年粮食的增产与哪些因素有关?
(3)依据材料二,导致我国1957—1962年粮食人均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依据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认识。

2.选择题(共29题)

4.
对下面新民主主义革命大事简图理解最准确的是()
A.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过程
B.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的过程
C.中华民族抗日战争的过程
D.人民解放战争的过程
5.
食品支出在消费支出中的比重下降,我国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显著变化表明
A.人们健康水平在下降B.肉鱼禽蛋得到充分保证
C.牛奶面包代替稀饭馒头D.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6.
党的十九大继续关注农村,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回顾历史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经历了两次分地,即“土地改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列关于二者的评述不正确的
A.都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B.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C.普遍得到当时农民的好评D.农民都获得了土地所有权
7.
2019年是抗美援朝战争爆发69周年,是值得我们纪念的重要历史事件。回顾过去的血与火的激烈战斗,我们发自内心地对英勇的志愿军将士表示崇高的敬意!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的原因是(    )
①抗美援朝是一场反侵略的正义战争 
②党的英明决策和正确指挥 
③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 
④志愿军和朝鲜军民的英勇战斗 
⑤中国军事、经济实力强大
A.①②③④⑤B.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D.①②④⑤
8.
下列对我国1950—1952年土地改革运动有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其主要目的是将土地收归国有
B.土地改革的完成,废除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土地制度
C.土地改革使3亿多农民分到了土地
D.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促进了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9.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新中国的成立
A.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B.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C.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D.结束了被侵略被奴役的历史,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
10.

灯泡L1、L2串联, 用电流表测得灯L1的电流是0.3 安, 则 通过灯L2的电流为:()
  

11.

灯泡L1、L2串联, 用电流表测得灯L1的电流是0.3 安, 则 通过灯L2的电流为:()
  

12.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决议中提出:“中国要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由新民主主义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国家。”为此,新中国政府实行了(  )
①包干到户 
②三大改造 
③“一五”计划 
④国企改革
A. ①②③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④
13.
安徽省抚州市某地有一社区叫作“豆腐社”,当地老人说这是当年按国家政策,将从事豆腐制作加工的手工业者组织在一起,建立了“豆腐生产合作社”而得名。这一名称最早可能出现在
A.土地改革时期
B.三大改造时期
C.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D.改革开放时期
14.
抓关键词是历史学习的方法之一。与“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主政治建设”等关键词相吻合的历史事件是()
A.颁布《中华民国约法》
B.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D.制定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5.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歌缘起,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再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革命情怀,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用这些最熟悉、最打动人心的诗词,激发观众的记忆与情怀,带领观众在“熟悉的陌生题”中领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精髓。中华好诗词(    )

①是中华民族可贵的精神财富    ②有着浸润心灵、启迪人心的力量

③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④体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16.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歌缘起,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再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革命情怀,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用这些最熟悉、最打动人心的诗词,激发观众的记忆与情怀,带领观众在“熟悉的陌生题”中领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精髓。中华好诗词(    )

①是中华民族可贵的精神财富    ②有着浸润心灵、启迪人心的力量

③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④体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17.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的诗歌缘起,到“黄河之水天上来”的盛唐气象,再到“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的革命情怀,央视《中国诗词大会》用这些最熟悉、最打动人心的诗词,激发观众的记忆与情怀,带领观众在“熟悉的陌生题”中领会中华诗词文化的精髓。中华好诗词(    )

①是中华民族可贵的精神财富    ②有着浸润心灵、启迪人心的力量

③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④体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18.
下列各项中,属于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特点的是(   )
①企业经营权集中在政府手中
②企业经营好职工收人就多
③经营承包责任制
④企业经济利益与经营成果联系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④
19.
1984年,有国际媒体评论:“中国政府开放整个海岸,意味着实际开放半个中国,它是三十五年来中国政府所采取的最大胆的行动。”这个“大胆行动”指的是(    )
A.设立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B.开放十四个沿海港口城市
C.设立长江三角洲开放区D.将海南岛建成经济特区
20.
1979年1月1日,美国《时代》周刊封面出现了一位中国老人的画像,其标题为“邓小平,中国新时代的形象”。邓小平入选《时代》周刊封面人物的理由是(  )
A.开始领导中国的改革开放B.解决了“文革”中的遗留问题
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提出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21.
下图所示报纸的内容包含(   )

①重新确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②彻底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
③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④实行改革开放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2.
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最为深远的意义是:
A.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B.形成了市场经济体制
C.提高了中国的威望
D.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23.
拥有临海的便利交通,靠近港澳的区位优势,依靠国家优惠的政策,引进先进的科技和管理经验,使深圳等地成为一个伟大的支点。铸造“伟大的支点”的是(   )
A.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 设立经济特区
C. 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D. 实施科教兴国
24.
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针是(  )
A.“一个中国,高度自治”B.“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
C.“和平统一,一国两制”D.“三民主义,国共合作”
25.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和海峡交流基金会于1992年达成的重要共识是(   )
A.台湾当局调整“三不”政策B.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进两会会谈协议D.两岸实现直接“三通”
26.
“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发展的一个阶段性界碑,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方针的最终形成。”这里的“它”是指
A.开国大典
B.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制定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D.万隆会议
27.
改革开放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下列属于这一时期的外交成就的是
A.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B.承办上海APEC会议
C.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D.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28.
历史上中美领导人曾有过多次握手,对下列这组“握手”照片解读正确的是(   )
A.美国最早与中国建交B.中美对国际问题看法完全一致
C.中美重视两国关系发展D.中美彻底消除了彼此之间的隔阂
29.影响生物生活的因素包括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判断对错)
30.
我国成功发射的第一艘载人飞船是(   )
A.神舟一号B.神舟五号C.神舟六号D.东方红一号
31.
“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为实现“毕生的梦想,让所有人远离饥饿”而培育出“东方魔稻”的科学家是(  )
A.杨利伟B.钱学森C.邓稼先D.袁隆平
32.
“我们都是搞革命的.搞革命的人最窖易犯急性病。我们的用心是好的,想早一点进入共产主义。这往往使我们不能冷静地分析主客观方面的情况,从而违反客观世界发展的规律。”邓小平的这一席话总结的是
A.第五次反“围剿”的教训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教训
C.“文化大革命”的教训
D.三大改造的教训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2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1

    7星难题:0

    8星难题:10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