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3题)
1.
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在一届政协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材料三:

请回答:
(1)“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的含义是什么?
(2)请你给材料二中的图片确定一个恰当的主题。
(3)材料三中的两幅图片分别表现了什么历史事件?
(4)简单分析一下材料一与材料二、材料二与材料三所反映的事件之间的关系。
材料一: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在一届政协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

材料三:

请回答:
(1)“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的含义是什么?
(2)请你给材料二中的图片确定一个恰当的主题。
(3)材料三中的两幅图片分别表现了什么历史事件?
(4)简单分析一下材料一与材料二、材料二与材料三所反映的事件之间的关系。
2.
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土地改革后,农村经济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劳动生产率低下,假如任其自由发展,可能会导致农村贫富两极分化。如果不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不仅不能改善农民的生活,而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等条件。
——《历史纵横》
材料二:***早在1958年11月的第一次郑州会议上指出:“在没有实现农村的全民所有制以前,农民总还是农民,他们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总还有一定的两面性(即革命和保守)。”在1959年2~3月的第二次郑州会议上,他几次重申了这一论断,并认为,在现阶段,在工农关系中仍然扮演着“老大哥”角色的是工人,而不是农民。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三:我刚到安徽那一年(1977年),全省28万多个生产队,只有10%的生产队能维持温饱;67%的队人均年收入低于60元,40元以下的约占25%。我这个第一书记心里怎么能不犯愁啊?
——万里《农村改革是怎么搞起来的》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回答,材料中“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这条“路”是指什么?
(2)据材料二,1958年,***为提高公有化程度,改变农民的地位,采取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对我国农业发展造成了什么危害?
(3)据材料三,概括说明1977年安徽农村存在什么严重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安徽省率先在农村采取了什么措施?
(4)从上述土地政策的变化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材料一:土地改革后,农村经济基本上还是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劳动生产率低下,假如任其自由发展,可能会导致农村贫富两极分化。如果不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不仅不能改善农民的生活,而且农村也不可能为工业的发展提供必要的商品、粮食、轻工业原料等条件。
——《历史纵横》
材料二:***早在1958年11月的第一次郑州会议上指出:“在没有实现农村的全民所有制以前,农民总还是农民,他们在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总还有一定的两面性(即革命和保守)。”在1959年2~3月的第二次郑州会议上,他几次重申了这一论断,并认为,在现阶段,在工农关系中仍然扮演着“老大哥”角色的是工人,而不是农民。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
材料三:我刚到安徽那一年(1977年),全省28万多个生产队,只有10%的生产队能维持温饱;67%的队人均年收入低于60元,40元以下的约占25%。我这个第一书记心里怎么能不犯愁啊?
——万里《农村改革是怎么搞起来的》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回答,材料中“引导农民走组织起来的路”,这条“路”是指什么?
(2)据材料二,1958年,***为提高公有化程度,改变农民的地位,采取了什么政策?这一政策的实施对我国农业发展造成了什么危害?
(3)据材料三,概括说明1977年安徽农村存在什么严重问题?为解决这一问题,安徽省率先在农村采取了什么措施?
(4)从上述土地政策的变化中,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78~1992年广东与全国经济增长对比示意图

材料二:在推进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设立经济特区是一个重大的突破。1980年,国家首先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这四个经济特区毗邻香港、澳门,与台湾隔海相望,历史上有出海谋生的传统,在海外拥有众多的华侨、华裔,便于发展外向型经济。
材料三: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途中,多次发表谈话,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特区姓“社”不姓“资”。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发展才是硬道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78-1992年广东经济发展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是什么政策带来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将四个经济特区设立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有何影响?
材料一:1978~1992年广东与全国经济增长对比示意图

材料二:在推进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设立经济特区是一个重大的突破。1980年,国家首先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这四个经济特区毗邻香港、澳门,与台湾隔海相望,历史上有出海谋生的传统,在海外拥有众多的华侨、华裔,便于发展外向型经济。
材料三:1992年,邓小平在视察途中,多次发表谈话,强调党的基本路线要管一百年,动摇不得,特区姓“社”不姓“资”。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发展才是硬道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78-1992年广东经济发展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是什么政策带来的?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将四个经济特区设立在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的主要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哪一历史事件?该事件有何影响?
2.选择题- (共18题)
4.
邓小平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与***开创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两者最重要的相同点是( )
A. 坚持走群众路线 B. 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C. 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D. 借鉴苏联的成功经验
A. 坚持走群众路线 B. 坚定不移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C. 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D. 借鉴苏联的成功经验
5.
关于土地改革的完成,农民有深切体会,其中符合当时情景的是( )
A.农民甲说:“我们总算翻了身,成为土地的主人” |
B.农民乙说:“今年多收三五斗,还要向地主交租!” |
C.农民丙说:“加入农业合作社就是好,集体力量办大事.” |
D.农民丁说:“实行土地承包,收成比往年高很多!” |
7.
春联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学形式,具有很强的时代性.以下春联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①抗美援朝万民一心,保家卫国众志成城
②大跃进一日千里,总路线光芒万丈
③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宏图
④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①抗美援朝万民一心,保家卫国众志成城
②大跃进一日千里,总路线光芒万丈
③改革开放同添异彩,经济建设共展宏图
④万里河山归人民,五亿群众庆新生
A.④①②③ |
B.③④①② |
C.②①④③ |
D.①④③② |
9.
下列关于1950年土地改革的表述错误的是( )
A.土地改革的法令是《中国土地法大纲》 |
B.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废除了我国的封建土地剥削制度 |
C.到1952年底,我国的土地改革基本完成 |
D.土地改革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10.
“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好!社会主义国家人民地位高……全国人民大团结,掀起了社会主义建设高潮。”社会主义制度建立的标志是( )
A.三大改造的完成 |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
C.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 D.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
15.在某一容积为5 L的密闭容器内,加入0.2 mol的CO和0.2 mol的H2O,在催化剂存在的条件下高温加热,发生如下反应:CO(g)+H2O(g) {#mathml#}{#/mathml#} CO2(g)+H2(g)(正反应为吸热反应),反应中CO2的浓度随时间变化情况如图所示。
16.
邓小平评价某次会议:“虽然过去我们已经进行了多年的社会主义建设,但是我们仍然有足够的理由说,这是一个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的开端。”这次会议是( )
A.中共七大 | 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C.中共十五大 |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
17.
“凤阳地多不打粮,磙子一住就逃荒”.“自从分地包产后,家家生活大变样”.这两段《凤阳花鼓》词中安徽凤阳农民生活的变化与下列哪一政策息息相关?
A.“大跃进” |
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C.人民公社化运动 |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19.
“文革”结束后,我们先后冲破了“个人崇拜”、“计划经济崇拜”、“所有制崇拜”的樊篱。使中国人民冲破“个人崇拜”樊篱的历史事件是( )
A.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
B.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
C.粉碎“四人帮”反革命集团 |
D.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
20.
在1979年4月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广东省委第一书记习仲勋说:“广东省委提出了一个设想,利用自身优势,先走一步,在沿海划出一些地方单独管理,设置类似海外的出口加工区和贸易合作区,以吸引外商前来投资办企业。”这一“设想”后来成为现实,所“划出的一些地方”就是后来的()
A.经济特区 | B.特别行政区 |
C.民族自治区 | D.沿海经济开放区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9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