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仙游县枫亭郊尾片区2018-2019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406814

试卷类型:期中
试卷考试时间:2019/6/2

1.综合题(共3题)

1.

   材料  20世纪70年代邓小平频紫出访,通过对发达国家日新月异的科学技术的切身感受,策划我国的对外开放政策。1979年4月,邓小平在听取广东省委汇报时,认为给广东某些特殊政策是个好主意,对外开放要找一个突破口,办好试验场,并将其命名为特区。不久,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四个经济特区相继建立起来。1984年1月邓小平视察深圳时,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回京以后,邓小平同志更是以超凡的胆识和勇气作出了进一步开放14个沿海城市的决定。

——摘编自黄修荣、黄黎《中国共产党简史

(1)根据材料,指出设置在福建省的是哪个经济特区?
(2)阅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
阅读材料,辨析作答
材料 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开幕式上,***说:“占人类总数四分之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们已经站起来了。”
(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哪一部纲领文件?
(2)小历认为,“这部纲领文件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小历的看法是否正确?请简要说明理由。
3.
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重温不同时期党和政府在农业建设方面的重大举措。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面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表”
种类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粮食/万吨
13213
14369
16392
棉花/万吨
50.2
103.1
130.4
 
(1)根据上表从1950年至1952年我国主要农产品产量增加,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材料二 《建国以来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改革》一书中指出:“从1953—1956年底,我国广大农村基本完成了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农业社会主义改造运动,在这期间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具有历史的客观性和必然性。”
(2)材料二中对“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主要形式是什么?
材料三 这一时期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生产队及社员家庭的一些财产被无偿地收归公社所有,由公社统一调配。这导致了“共产风”盛行,劳动纪律废弛,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破坏。

——岳麓版八年级下册

(3)材料三反映了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出现的哪一失误?
材料四  1978年冬天的一个夜晚,淮河中游平原上的小岗生产大队18位农民,在一间农家小屋里,秘密商讨分田“包干”,签下了包产到户的“生死状”。…
18位农民没有想到,他们被饥饿逼迫而成的这份“生死契约”,无意间成了中国农村改革的一份宣言,中国农村改革的一声春雷,从这里响彻神州大地。

——文献纪录片《筑梦路上》解说词

(4)材料四中“中国农村改革的一声春雷”是指什么?简述它对我国农业发展的意义。
(5)结合以上材料,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的土地政策经历了四次重大的变化,既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败的教训,你从中得到怎样的认识?

2.选择题(共27题)

4.
有人说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史是从“天安门”到“天安门”。这里第二个“天安门”所代指的历史事件是
A.遵义会议
B.五四运动
C.抗日战争胜利
D.开国大典
5.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取得的哪一成就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
A.原子弹爆炸成功
B.培育成功籼型杂交水稻
C.发射人造地球卫星
D.人工合成结晶牛胰岛素
6.
以下有关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反冤假错案工作的表述不准确的是
A.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的工作到1982年初基本结束
B.1981年,中国共产党在指导思想上的拨乱反正胜利完成
C.平反后的广大干部和知识分子重新走上工作岗位
D.刘少奇的名誉得到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冤案得到平反
7.
中共八大和中共十届三中全会的最主要共同点是
A.从中国国情出发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B.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
C.全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的伟大转折
8.
下列我国的重大措施中,体现了中国人民与世界各国携手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诸世界的美好愿景的是
①实施“一带一路”建设
②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③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④加快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9.
台湾舞剧《薪传》曾在大陆演出,引起轰动,它反映了祖国大陆和台湾同胞一脉相承的亲情关系。下列关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重大事件,按其发生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汪辜会谈”举行
②"和平统一、国两制”对台基本方针的形成
③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④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
A.①②③④
B.②④①③
C.②①③④
D.④②①③
10.
下列歌词产生于抗美援朝时期的是
A.“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B.“解放区的天,是晴朗的天”
C.“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
D.“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11.
小史同学在笔记在写道:“粉碎了帝国主义分裂中国的阴谋,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实现了各民族的大团结。”据此判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A.西藏和平解放
B.抗美援朝战争
C.香港回归
D.澳门回归
12.
下列关于土地改革意义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C.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D.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
13.
党中央错误地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你认为有以下哪些原因导致的
①党和人民对我国社会主义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不足
②缺少经验
③又急于求成
④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4.
大庆油田的建成结束了中国靠“洋油”的时代,这是中共八大后的十年,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显著成就之一,为此做出贡献的模范人物是( )
A.邓稼先B.雷锋C.焦裕禄D.王进喜
15.
下列模范人物中,曾担任河南兰考县委书记,为治理灾害,改变贫穷面貌,与当地干部群众同廿共苦,带病工作直至生命最后一息,被人民称颂为“党的好干部”的是
A.焦裕禄
B.王进喜
C.邓稼先
D.雷锋
16.
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的主要方式是(  )
A.没收资本家的财产B.实行公私合营
C.组织生产合作社D.开展合作化运动
17.
为了便于记忆历史知识,我们常用简洁的词语来总结某一时期的主要建设成就。“一桥”“二铁”“三藏”“四厂”总结的是我国哪一时期的建设成就
A.1949—1952年
B.1953—1957年
C.1957—1965年
D.1966—1976年
18.
(题文)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诞生于(  )
A.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C.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
D.全国人大五届五次会议
19.
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的标志是
A. 新中国的成立
B. 土地改革的完成
C. 三大改造的完成
D.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
20.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一五计划”期间,我国将阻隔长江南北交通的“天堑”变为“通途”的第一座桥梁建立在(   )
A.武汉B.南京C.上海D.重庆
21.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首先是在( )
A.城市B.农村C.沿海地区D.国有企业
2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某同学绘制了“对外开放进程”年代尺,在图中空白处应填写的正确内容是
A.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B.成立环渤海经济区
C.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D.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
23.
“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这首歌谣称赞的是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C.“一五”计划
D.《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24.
改革开放后,我国逐渐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B. 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三角洲--内地
C. 沿海经济开放城市--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D. 经济三角洲--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25.
在哪一次会议上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A. 中共十二大   B. 中共十三大
C. 中共十四大   D. 中共十五大
26.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流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歌词中盛赞的这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指的是
A.提出“一国两制”构想B.建立经济特区
C.南方讲话使改革开放向纵深发展D.实施改革开放
27.如图是小阳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其中密闭容器的容积相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28.如图是小阳探究电流产生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装置,其中密闭容器的容积相等,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29.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原则之一。下列做法有利于民族团结的是
①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
②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
③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④在国家机关统一使用汉字与普通话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30.
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中国离不开世界,世界也离不开中国。下列事件表明中国在21世纪主动顺应世界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是
A.中国重返联合国
B.中日邦交正常化
C.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
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2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18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