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2题)
1.
图片见证历史,图片诉说历史。新中国成立至今,虽然压经风雨六十余载,却走过了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复兴之路。回答问题。

(1)图l:说一说新中国的成立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图2:反映了三大改造中的哪一项内容?还进行哪些方面的改造?
(3)图3: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在哪一年?
(4)图4:改革开放中“第二个春天”是指什么?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指哪位?

(1)图l:说一说新中国的成立在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2)图2:反映了三大改造中的哪一项内容?还进行哪些方面的改造?
(3)图3: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 中美两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是在哪一年?
(4)图4:改革开放中“第二个春天”是指什么?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是指哪位?
2.
《人民日报》的每一篇社论都是流淌着的历史,足以勾勒出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轨迹。
材料一:“国家建设包括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文化建设,而以经济建设为基础。”
“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的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1953年1月1日社论
材料二:“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地的产是由人的胆决定的。”
——1958年8月3日社论
材料三:“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
“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
“世界上没有一个现代化国家是闭关自守搞起来的。美国经济技术的强大,日本
能够后来居上,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广泛采用世界各国的技术专长,把世界上主要的先进技术集中起来。”
—— 1979年1月1日社论
材料四:小平同志听说广东要“先走一步”,划了那么块地方老定不下个名来,就说:就叫特区嘛!陕甘宁就是特区。这句话很重要!有了这么个名就好办了。
——《中国经济周刊》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指实现是什么?党和政府为实现“最高利益”所编制的建设规划叫什么?
(2)依据材料二指出: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979年,“我们十分兴奋的心情”因何产生的?指出“战略转变”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什么道路?
(4)依据材料四,“广东‘先走一步’”是什么含义?列举出一处“划了那么块地方”的城市名称。(5)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国家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
材料一:“国家建设包括经济建设、国防建设和文化建设,而以经济建设为基础。”
“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的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1953年1月1日社论
材料二:“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地的产是由人的胆决定的。”
——1958年8月3日社论
材料三:“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
“把全党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是一个伟大的战略转变。”
“世界上没有一个现代化国家是闭关自守搞起来的。美国经济技术的强大,日本
能够后来居上,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广泛采用世界各国的技术专长,把世界上主要的先进技术集中起来。”
—— 1979年1月1日社论
材料四:小平同志听说广东要“先走一步”,划了那么块地方老定不下个名来,就说:就叫特区嘛!陕甘宁就是特区。这句话很重要!有了这么个名就好办了。
——《中国经济周刊》
(1)依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指实现是什么?党和政府为实现“最高利益”所编制的建设规划叫什么?
(2)依据材料二指出: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979年,“我们十分兴奋的心情”因何产生的?指出“战略转变”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什么道路?
(4)依据材料四,“广东‘先走一步’”是什么含义?列举出一处“划了那么块地方”的城市名称。(5)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国家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
2.选择题- (共30题)
3.
原苏联总理雷日科夫在评价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时说:“中国的经济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国正在沿着一条正确的道路稳步前进。”这条正确的道路是
A.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道路 |
C.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
D.照搬斯大林模式的道路 |
5.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下列事件中,既巩固了政权,又促进了经济发展,为国家工业化创造了条件的是
A. 和平解放西藏 B. 土地改革 C. 抗美援朝 D. 制定宪法
A. 和平解放西藏 B. 土地改革 C. 抗美援朝 D. 制定宪法
6.
在开国大典上,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54门礼炮齐鸣28响。请你判断“54”“28”的深刻含义源于下列哪两个历史事件( )
A.鸦片战争 五四运动 | B.鸦片战争 辛亥革命 |
C.五四运动 中国共产党成立 | D.辛亥革命 中国共产党成立 |
7.
美军高级将领在分析一场战争失败的原因时说:“我们是在一个错误的时间,一个错误的地点,和一个错误的对手,打了一场错误的战争!”这场发生在20世纪50年代的战争被称为
A. 抗日战争
B. 解放战争
C. 抗美援朝
D. 镇压反革命
A. 抗日战争
B. 解放战争
C. 抗美援朝
D. 镇压反革命
10.
“每个生产队办一个食堂,社员家里不开伙,铁锅铜勺都献出去大炼钢铁,只管到时候到食堂打饭打菜.”这种现象发生在
A. 抗日战争时期
B.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C.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D. “文化大革命”时期
A. 抗日战争时期
B. 人民解放战争时期
C.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时期
D. “文化大革命”时期
11.
下列不属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为加强民主和法制建设而颁布的法律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 B.《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
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 D.《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
1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框架,这一框架框的核心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B.《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
C.《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
D.《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 |
13.
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性质的宪法规定: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初步建立的标志是( )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
B.“一五计划”的完 |
C.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
15.读拼音,写词语。
①当shì jiè{#blank#}1{#/blank#}年纪还小的时候,每样东西都必须学习怎么生活。
②它一直无法决定,只好 fǎn fǎn fù fù{#blank#}2{#/blank#},一阵子这样,一阵子那样,所以看起来有时圆有时缺
③那时候,生活就是这么 jiǎn dān{#blank#}3{#/blank#}。
17.
温家宝总理在今年春节团拜会上首次提出“要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下列史实中不能让人民生活得“幸福、有尊严”的是
A.新中国的成立使人民成为国家主人 |
B.发动文化大革命 |
C.颁布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D.改革开放后,我国综合国力增强,人民生活富裕 |
18.
“如果我们追溯新中国融入世界的历史,那1980年打开的第一扇‘窗’则需我们永远铭记。”1980年我国首先设立的四个经济特区是
①深圳
②珠海
③上海
④汕头
⑤厦门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③④⑤
D. ①②④⑤
①深圳
②珠海
③上海
④汕头
⑤厦门
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⑤
C. ①③④⑤
D. ①②④⑤
21.
为了搞好期中复习某同学自制了一把历史年代尺,它展示了中国共产党92年的奋斗历程。其中③处填写正确的是()

A. 开天辟地 B. 遵义会议
C. 十一届三中全会 D. 中共“八大”召开

A. 开天辟地 B. 遵义会议
C. 十一届三中全会 D. 中共“八大”召开
22.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我们党和国家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标志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 B.中共十五大的召开 |
C.邓小平南方谈话 |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
26.
小超同学进行研究性学习,他搜集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圳、珠海特区的发展”、“邓小平画像”的相关资料,由此推断他研究的课题是
A.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 B.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
C.现代中国农村巨变 | D.社会主义探索中的失误与成功 |
27.
20世纪七十年代,有位美国驻联合国代表曾就一件大事发表感慨:“这是联合国历史上 的转折点”。“五星红旗在联合国大厦前飘扬”判断,这个“转折点”是( )
A.1955年万隆会议召开 | B.1971年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
C.1972年中日建立外交关系 | D.1979年中美建立外交关系 |
28.
关于科技成就说法错误的是( )
A.1964年10月,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
B.1966年10月,我国成功进行了导弹核武器试验 |
C.1967年6月,成功进行了第一颗氢弹爆炸试验 |
D.1970年4月,“长征一号”运载火箭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神州5号”送入太空 |
29.
第58届联合国大会主席亨特说:“人们都知道邓小平是一位有远见的中国领导人,他对如何带领中国人民前进有看具体和准确的思路。”以下属于邓小平在祖国统一方面的思路是( )
A.和平共处五项原刚 |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
C.初级阶段理论 | D.“一国两制”构想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30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14
9星难题: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