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6题)
材料一:……法规定,废除……;将没收的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公平合理的分配给无地少地的贫苦农民。
(1)建国初,党和政府在全国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其法律依据是什么?(2)土地改革完成后,农民的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材料二:到1956年底,全国87.8%的个体农户参加了高级农业合作社。
——八年级下册教材
(3)1953到1956年,党和国家为发展农村经济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材料三:1958年8月,报纸上提出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口号,出现了“早稻亩产三万六千多斤”“花生亩产一万零五百多斤”1958年夏秋之际,各地成立人民公社,公社的一切财产统一核算,统一分配,公社还大办公共食堂,实行吃饭不要钱。“鼓足干劲生产,放开肚皮吃饭”是当时流行的口号。
(4)1958年我国农村建设出现了怎样的失误?它带来怎样的危害?材料四“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转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大包干,就是好,干部群众都想搞,只要搞上三五年,吃陈粮,烧陈草,个人富,集体富。国家还要盖仓库。
(5)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对农村问题做的最大调整是什么?它对我国农业的发展起到了什么作用?(感悟历史)
(6)党和政府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断调整农村政策,我们从中可以得到哪些启示?
材料一:“中国代表团是求团结而不是来吵架的,……全世界愿意和平的***为“求团结”提出的方针是什么?这一方针在当时起到了怎样的作用?
(2)从材料二中找出美国考虑改善与中国关系的两点原因。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3)材料三中关于“设立特别行政区”的规定体现了哪一伟大构想?这一构想在哪两个地区得以成功实践?
(4)材料四中的“它”指哪一国际组织?2001年,中国哪座城市承办过该组织的会议?探亲访友........。
材料一:
我们都是中国人。三十六计,和为上计。金门战斗,属于惩罚性质。你们过去太猖狂了,飞机向大陆乱钻,发传单,丢特务。是可忍,我不可忍?因此打一些炮,引起你们注意。
材料二:
由于长期隔绝,大陆和台湾的同胞互不了解,造成各种不便。我们希望双方尽快实现通航通邮,以利双方同胞直接接触,互通讯息,探亲访友..。
材料三: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本此精神,对两岸公证书使用(或其他商谈事务)加以妥善解决。
请阅读材料回答如下问题:(1)材料一中的“我们都是中国人。三十六计,和为上计”是哪位伟人在何时说的?这个时期大陆确立的解决 台湾问题的方针政策是什么?
(2)改革开放以后党和政府的确立的对台基本方针是什么?
(3)材料二中大陆与台湾的“长期隔绝”是何时开始的?长期隔绝被打破在何时?标志性事件是什么?
(4)材料三中“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哪两个民间团体在何时达成的共识?
(5)“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一页”的事件是什么?
(6)目前海峡两岸尚未统一,你认为阻碍祖国统一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7)作为祖国未来事业的接班人,你认为实现祖国统一的最佳方式是什么?
2016年1月社论《阔步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上》,再次引起各方关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这既是中国人民的理想,也深深反映了中国人不懈奋斗,追求进步的光荣传统。
(显民族独立)
材料一:他用浓重的湘音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他亲自按动电钮,升起了第一面五星红旗。乐队奏起《义勇军进行曲》,54门礼炮齐鸣28响,将那伟大、庄严、团结的气氛推向高潮。
(固国家政权)
材料二:解放前占农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百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他们凭借占有的土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这种制度严重阻碍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
(寻探索之路)
材料三: 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扬改革之帆)
材料四:农村改革有两个省带头,一个是四川省,那是我的家乡;一个是安徽省……我们根据这两个省积累的经验,制定了关于改革的政策。
——邓小平
(1)材料一描述的是中国历史上哪一重大事件?有何历史意义?
(2)材料二中的“这种制度”指什么?为了废除“这种制度”巩固国家政权,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哪一法律文件作为改革的法律保障?
(3)材料三中总路线开始实施后,党中央为了加快建设速度从而忽视客观的经济规律出现了哪两次严重失误?
(4)材料四中邓小平提到的在安徽农村“改革的政策”指什么?
(5)综合上述四则材料,谈谈对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认识。
材料一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国家工业化开辟道路。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人民行使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材料三 “民法是国家的基本法律,民法规范平等主体之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它将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准则。”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出我国在建国初期为保障农民翻身成为土地主人的法律文件是什么?
(2)材料二出自1954年颁布的哪部文件?在此法颁布之前,行使临时宪法作用的法律文件是什么?
(3)材料三所说的是1986年颁布的《民法通则》,哪个时期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成果突出,逐步走上了依法治国的道路?
(4)保障少数民族真正实现当家作主的基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1986年以来,保障我们中小学生享受免费受教育机会的法律依据又是什么?
(5)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的认识。
材料一: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指引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迈着坚实的步伐凯歌行进,对生产资料的私有制进行了三大改造,中国社会发生了20世纪以来继伟大的辛亥革命后的又一次历史性巨变。
材料二: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基础;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材料三: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材料四:这一时期,浮夸风相当严重,1958年,丰都县全县粮食总产量21万多吨,竟报成42万多吨;1958年要求全县户户有存款,数量多多益善。三建公社11个信用社五天实现储蓄万元化,三元营业所一个晚上储蓄余额达8万元等等。
材料五:“大战钢铁”是“大跃进”的产物。丰都树人区在1958年10月份,一呼百应,两天之内就集合上山的炼钢“部队”7000多人,干部、师生、居民大献柴火,提供废铁。大量砍伐森林资源,1956年我县森林面积为99万亩,森林覆盖率为近23%,1959年森林面积锐减为31万亩,森林覆盖率降到7%左右。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三大改造的完成,中国社会发生历史性巨变是指什么含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一五计划期间重点发展的领域。
(3)根据材料三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中共中央在实践中发动了哪两大运动?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这场运动的失误原因是什么?
(5)根据材料五,全国大战钢铁,给我们的环境造成怎样的危害?
(6)为了克服严重的经济困难,中共在1961年实行了什么方针,推动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
材料一:说凤阳,道凤阳,改革鼓点先敲响,三年跨了三大步,如今飞出金凤凰。
——20世纪80年代流传于民间的凤阳花鼓词
材料二:在推进对外开放的过程中,设立经济特区是一个重大的突破。1980年,国家首先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经济特区。这四个经济特区毗邻香港、澳门,与台湾隔海相望,历史上有出海谋生的传统,在海外拥有众多的华侨、华裔,便于发展外向型经济。
——摘编自中学历史教材
材料三:(经济)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
——邓小平
(1)材料一中的“改革”指的是哪一重大历史事件?农民获得的“红利”是什么?(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将四个经济特区设立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的主要原因。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设立经济特区的原因。并指出“经济特区”的特殊之处。
(4)我国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中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2.选择题- (共26题)
A.端午节、中秋节 |
B.青年节、建军节 |
C.建党节、国庆节 |
D.青年节、国庆节 |
①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统治;
②国民大革命;
③抗日战争的胜利;
④新中国的成立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⑤改革开放,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A.135 | B.145 | C.134 | D.235 |
A.这种口号违背了客观规律 | B.只有大胆才能改变中国的落后状态 |
C.只有胆大才能敢作敢为 | D.符合当时中国的国情 |
A.求同存异、四项基本原则 | B.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一国两制 |
C.求同存异、一国两制 |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
①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
②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过程中的赎买政策
③“一国两制”构想
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①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②中苏两国关系的破裂
③中美两国共同的需求
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①我们终于实现了国防现代化
②科技力量大大促进了我国国防事业的发展
③20世纪60年代我国确立的科技强军战略初见成效
④我们能够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中发挥更大作用
A.①②④ | B.②④ | C.②③ | D.②③④ |
①采取了渐进、和平的方式实现了社会主义
②实现了祖国大陆的统一,成为各民族团结友爱合作的大家庭
③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④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恢复自由市场秩序
A.①③ | B.①②④ | C.③④ | D.②④ |
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③签署《中美建交公报》
④在上海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 |
D.①②④ |
A.提出了“两个凡是”的方针 |
B.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
C.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D.开展了真理标准的讨论 |
A.改革开放前我国粮食供应紧张 |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大大缓解了粮食紧张状况 |
C.表明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 |
D.广东省率先进行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①通过了《共同纲领》
②选举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③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④决定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A.1951年秋,人民解放军根据协议进驻拉萨,实现了西藏的和平解放 |
B.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 |
C.1953—1956年,我国相继完成了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D.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是我国独立自主外交政策的完整体现,标志着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
A. 它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订的
B. 它体现了人民的意志
C. 它是新中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
D. 它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保证
A.建立人民公社 | B.实行赎买政策 | C.建立合作社 | D.实施公私合营 |

A.经济建设没有计划性 B. 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B.“左”倾错误严重泛滥 D. “文革”扩展到经济领域
A.开放港口城市 |
B.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
C.浦东的开发开放 |
D.深圳等经济特区的建立 |
A.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 |
B.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
C.国有企业改革 |
D.对外开放 |
①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②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③参加重庆谈判;
④签署并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 |
D.①②④ |
A.日本割占台湾岛 | B.荷兰殖民者抢占台湾 |
C.国民党政府败退台湾 | D.“台独”分子分裂台湾 |
①中葡两国举行澳门交接仪式
②战略导弹部队的组建
③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④成功发射东方红一号
A.③②④① |
B.②③④① |
C.②④③① |
D.③④①② |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6道)
选择题:(2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19
7星难题:0
8星难题:8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