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6题)
1.
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惟妙惟肖 不容质疑 巧妙绝伦 诚惶诚恐 |
B.正襟危坐 自出心裁 重峦叠嶂 因地制宜 |
C.众目睽睽 粗治滥造 春寒料峭 摩肩接踵 |
D.暗然失色 翻来覆去 颔首低眉 抑扬顿挫 |
2.
下列加点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据调查,在各种不文明行为中,市民对不遵守交通法规乱闯红灯的行为深恶痛疾。 |
B.每遇烦恼,我就会情不自禁地躺在草地上,任清风拂面,希望自己也能化作一阵风,在天空中自由地俯仰生姿。 |
C.平凡生活中,常有一些情感不能自已,令我们微笑着俯下身去,细细清点飞珠溅玉般的回忆,诉说对生命的感激。 |
D.如果我们失去了至尊至贵的诚信,人与人之间就会保持距离,保持谨慎的交往,小心翼翼地躲避伤害。 |
3.
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绯红(fēi) 教诲(huì) 解剖(pāo) 深恶痛绝(wù) |
B.鲜腴(yú) 窒息(shì) 匿名(nì) 恹恹欲睡(yān) |
C.丘壑(hè) 濒临(pín) 纤维(xiān) 惟妙惟肖(xiāo) |
D.喧嚣(xiāo) 遒劲(jìng) 畸形(jī) 无动于衷(zhōng) |
4.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今年,我校的“书香校园”活动取得了丰硕成果,被评为全市“书香校园”示范学校。 |
B.学习制作凤冠,不仅要有一种持之以恒的钻研精神,更要看对这种传统技艺有没有兴趣。 |
C.除了《金华味道》销量不错外,新华书店其他类似书籍的销售情况并不乐观。 |
D.沙金兰水源涵养生态功能区负责市区约70多万人饮水安全的重要任务。 |
6.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藤野先生》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五猖会》等均出自这本散文集。 |
B.朱自清是现代散文作家、诗人、民主战士,《春》《背影》《欧游杂记》都是他的作品。 |
C.《昆虫记》是英国昆虫学家法布尔写的科普巨著,行文活泼,语言诙谐,情趣盎然。 |
D.《水经注》是一部地理著作,也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作者郦道元是北魏地理学家,《三峡》即选自《水经注》。 |
2.文言文阅读- (共2题)
7.
阅读《三峡》,完成下列小题。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小题1】对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2】对画横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3】文章第四段给读者的感受是( )
【小题4】对文章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小题1】对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 B.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
C.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 D.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
A.虽然像风那样飞奔,也没有那么快。 |
B.虽然骑着如飞的快马,也没有那么快。 |
C.即使骑着飞奔的马,驾着风,也没有那么快。 |
D.即使骑着风奔跑,也没有那么快。 |
A.莫名的惊恐与无尽的哀愁,具有凄婉美。 |
B.淡淡的烦恼与朦胧的伤感,具有幽怨美。 |
C.豪放而又洒脱,具有粗犷美。 |
D.细腻而又柔软,具有平和美。 |
A.文章第一段写山势,先写其连绵不断,再写其高耸。 |
B.文章第二段写水势,先写水之速,再写水之盛。 |
C.“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让人自然想到李白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
D.作者抓住三峡不同季节的景物特点,写出了三峡的美,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 |
8.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陶侃留客
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①,与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kuí)②素知名,举孝廉③,投侃宿。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qìng)④,而逵马仆甚多。侃母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bì)⑤,卖得数斛(hú)米,斫(zhuó)⑥诸屋柱,悉割半为薪,剉(cuò)⑦诸茬⑧以为马草。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逵既叹其⑨才辩,又深愧其厚意。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逵曰:“路已远,君宜还。”侃犹不返。逵曰:“卿可去矣。至洛阳,当相为美谈。”侃乃返。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zhuó)、顾荣诸人,大获美誉。
(注释)①酷贫:非常贫困。②范逵:人名。③举孝廉:被举荐为孝廉。④室如悬磬:屋里就像挂着石磬一样。形容穷得什么也没有。悬:挂;磬:乐器,中空。⑤下为二髲:剪下来做成两条假发。髲:假发。⑥斫:用刀斧砍。⑦剉:同“挫”,割。⑧茬:草垫。⑨其:指代陶侃。
【小题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同郡范逵素知名 素:______
(2)悉割半为薪 薪:______
(3)明旦去 旦:______
(4)侃犹不返 返:______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1)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
(2)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
(3)路已远,君宜还。
【小题3】陶母是一个怎样的人?试阐述理由。
陶侃留客
陶公少有大志,家酷贫①,与母湛氏同居。同郡范逵(kuí)②素知名,举孝廉③,投侃宿。于时冰雪积日,侃室如悬磬(qìng)④,而逵马仆甚多。侃母语侃曰:“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湛头发委地,下为二髲(bì)⑤,卖得数斛(hú)米,斫(zhuó)⑥诸屋柱,悉割半为薪,剉(cuò)⑦诸茬⑧以为马草。日夕,遂设精食,从者皆无所乏。逵既叹其⑨才辩,又深愧其厚意。明旦去,侃追送不已,且百里许。逵曰:“路已远,君宜还。”侃犹不返。逵曰:“卿可去矣。至洛阳,当相为美谈。”侃乃返。逵及洛,遂称之于羊晫(zhuó)、顾荣诸人,大获美誉。
(注释)①酷贫:非常贫困。②范逵:人名。③举孝廉:被举荐为孝廉。④室如悬磬:屋里就像挂着石磬一样。形容穷得什么也没有。悬:挂;磬:乐器,中空。⑤下为二髲:剪下来做成两条假发。髲:假发。⑥斫:用刀斧砍。⑦剉:同“挫”,割。⑧茬:草垫。⑨其:指代陶侃。
【小题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同郡范逵素知名 素:______
(2)悉割半为薪 薪:______
(3)明旦去 旦:______
(4)侃犹不返 返:______
【小题2】翻译下列句子。
(1)汝但出外留客,吾自为计。
(2)逵既叹其才辩,又深愧其厚意。
(3)路已远,君宜还。
【小题3】陶母是一个怎样的人?试阐述理由。
3.现代文阅读- (共4题)
9.
阅读《背影》中的节选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小题1】下面包含所有体现父爱的语句的一项是( )
①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
②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
③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④我望着他走出去。
⑤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⑥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小题2】对“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的理解正确的是( )
【小题3】下列对父亲的形象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4】“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从哪两方面描绘父亲的形象,正确的一项是( )
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只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儿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小题1】下面包含所有体现父爱的语句的一项是( )
①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
②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
③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
④我望着他走出去。
⑤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
⑥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
A.①④⑤⑥ | B.③④⑤⑥ | C.①②③④ | D.②③⑤⑥ |
A.“扑扑衣上的泥土”是因为刚才爬月台时蹭了一身土,父亲喜欢洁净,所以扑扑土以后心里就轻松了, |
B.泥土照应了父亲爬月台的情节,“轻松”是因为买的橘子并不太重,父亲在暗示儿子自己并不累,是父亲一片爱子之心的自然流露。 |
C.泥土表明当时车站的环境很脏,“轻松”是说父亲能为儿子买橘子而感到内满足,同时在暗示儿子,说自己并不累。 |
D.泥土照应了父亲爬月台的情节,“轻松”说明不是真轻松,只是说父亲为能给儿子买来橘子而感到内心满足,是父亲一片爱子之心的自然流露。 |
A.父亲是一个慈父,浦口送行很好地表现了他慈爱的一面。 |
B.父亲性格中也有刚强的一面,当他面对生活的双重灾难时,说出“事已至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的话语。 |
C.父亲是一个小气的人,怕儿子行李丢失,临走还告诉儿子:“进去吧,里边没人。” |
D.父亲是一个一心为儿子着想的人,自己能省则省,最好的东西让儿子享受。 |
A.外貌描写 心理描写 | B.动作描写 语言描写 |
C.外貌描写 动作描写 | D.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 |
10.
阅读文章,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民工父亲的幸福
李良旭
①刚搬入新居的一天,外面响起一阵敲门声。从猫眼里往外看:一个陌生人。他的头发蓬乱,脸上的灰尘和着汗水,眼里露出一种焦灼和茫然。我警惕地将门打开一条缝,问道:“你找谁?”只见那人的脸一下子涨得通红。他从口袋里哆哆嗦嗦地摸出一包皱巴巴的香烟递过来,用一种近似乞求的语气说:“同志,我是在您住的这片小区干活的民工,我想请您帮个忙,不知您能不能同意?”
②“什么事?你说吧。”我推开他递过来的香烟,一脸狐疑地看着他。
③见我态度和缓,他一激动脸涨得更红了,语速急促地说道:“是这样的,我的儿子马上就要放寒假了,他就要从老家到城里来看我了。孩子说,他想亲眼看看自己的父亲在城里盖的漂亮房子。我想,孩子来了后,我能带他到您家看看吗?房子盖了许多,可我从来不知城里人住在里面的情况,我很难对孩子说清楚。”这位民工一口气把话说完,然后,一脸企盼地望着我。
④我恍然大悟。原来,这位民工父亲是为了让乡下的孩子亲眼目睹自己在城里的“杰作”,真是一个心细的父亲!我点头答应了。
⑤他见我爽快地答应了,激动地说:“谢谢!谢谢!您可真是个大好人啊!我问了好几家,人家一听我要带孩子来看看他们家,有的一句话也不说就将门关上了,有的说我脑子有问题,还有的跟踪我,以为我是坏人,一直看着我走进民工棚……今天,我可遇到大好人了啊!”这位民工的脸上满是喜悦,眼神里也荡漾出一种快乐。
⑥几天后,他果然带着一个小男孩来到我家。那男孩十三四岁的样子,皮肤黝黑,身体结实,还有一双很亮的眼睛。见到我,小男孩有一种怯生生的神情。
⑦父子俩套上我递过来的鞋套,小心翼翼地迈着步子。也许是第一次踩木地板,他们的步子迈得格外的轻缓。我看到一只大手和一只小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两人的目光中有一种扭捏的拘谨。做父亲的好像在努力显示出一种老练和成熟,只见他边弯下腰,边对儿子讲道:“叔叔家住的这套房子就是爸爸所在的建筑公司盖的。当时盖这栋楼房时,我负责砌墙,你别小看了这砌墙的活,必须做到心细、手细、眼细,不能有丝毫的偏差。你看,这面墙上原来还留有一个洞口,为的就是运送砖块、水泥方便,待房屋建好后,再将这洞口堵上。哦,对了,我的中级技工考试也通过了,现在我也是有文凭的建筑工人了。”
⑧他竭力地想向孩子描绘出自己在城里打拼时的细节,让儿子感受到自己在城里工作的情景。儿子听了,不停地望着他的父亲,眼睛里流露出一种自豪和骄傲的神色,同时他又用另一只手握了握父亲的手,父亲的腰板瞬间直了许多。
⑨没想到,在我看来一件简单、普通的事,只不过让这对父子进了我的新房看了看,竟让这位民工父亲这么激动。就这一下子,我感到我和这位民工父亲心的距离拉近了许多。周遭氤氲着一种温暖。
⑩父子俩互相搀扶着下楼,只听到孩子对他父亲说:“爸爸,您真了不起,盖出这么好的房子,城里人住得真舒服,如果我们在城里也能住上您盖的这么好的房子就好了。”儿子的语气里有种羡慕和向往。父亲爱怜地摸了摸孩子的头,说道:“傻孩子,这怎么可能呢?不要乱想了。你只要在家里把书念好了,帮爷爷、奶奶多干点活就行了。”
⑪孩子仰起稚气的脸,掷地有声地说道:“ 。”
【小题1】通读全文,说说民工父亲的“幸福”指什么?
【小题2】文中的“我”对民工父亲的态度经历了哪三个阶段的变化?
【小题3】联系上下文,揣摩下面句子,探究括号中的问题。
我看到一只大手和一只小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同时他又用另一只手握了握父亲的手……(文中父子的两次握手,意味有什么不同?)
【小题4】民工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中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5】结合上文,展开合理的想象,将第⑪段孩子要说的话续写出来。(50字以内)
孩子仰起稚气的脸,掷地有声地说道:“ 。”
民工父亲的幸福
李良旭
①刚搬入新居的一天,外面响起一阵敲门声。从猫眼里往外看:一个陌生人。他的头发蓬乱,脸上的灰尘和着汗水,眼里露出一种焦灼和茫然。我警惕地将门打开一条缝,问道:“你找谁?”只见那人的脸一下子涨得通红。他从口袋里哆哆嗦嗦地摸出一包皱巴巴的香烟递过来,用一种近似乞求的语气说:“同志,我是在您住的这片小区干活的民工,我想请您帮个忙,不知您能不能同意?”
②“什么事?你说吧。”我推开他递过来的香烟,一脸狐疑地看着他。
③见我态度和缓,他一激动脸涨得更红了,语速急促地说道:“是这样的,我的儿子马上就要放寒假了,他就要从老家到城里来看我了。孩子说,他想亲眼看看自己的父亲在城里盖的漂亮房子。我想,孩子来了后,我能带他到您家看看吗?房子盖了许多,可我从来不知城里人住在里面的情况,我很难对孩子说清楚。”这位民工一口气把话说完,然后,一脸企盼地望着我。
④我恍然大悟。原来,这位民工父亲是为了让乡下的孩子亲眼目睹自己在城里的“杰作”,真是一个心细的父亲!我点头答应了。
⑤他见我爽快地答应了,激动地说:“谢谢!谢谢!您可真是个大好人啊!我问了好几家,人家一听我要带孩子来看看他们家,有的一句话也不说就将门关上了,有的说我脑子有问题,还有的跟踪我,以为我是坏人,一直看着我走进民工棚……今天,我可遇到大好人了啊!”这位民工的脸上满是喜悦,眼神里也荡漾出一种快乐。
⑥几天后,他果然带着一个小男孩来到我家。那男孩十三四岁的样子,皮肤黝黑,身体结实,还有一双很亮的眼睛。见到我,小男孩有一种怯生生的神情。
⑦父子俩套上我递过来的鞋套,小心翼翼地迈着步子。也许是第一次踩木地板,他们的步子迈得格外的轻缓。我看到一只大手和一只小手紧紧地握在一起,两人的目光中有一种扭捏的拘谨。做父亲的好像在努力显示出一种老练和成熟,只见他边弯下腰,边对儿子讲道:“叔叔家住的这套房子就是爸爸所在的建筑公司盖的。当时盖这栋楼房时,我负责砌墙,你别小看了这砌墙的活,必须做到心细、手细、眼细,不能有丝毫的偏差。你看,这面墙上原来还留有一个洞口,为的就是运送砖块、水泥方便,待房屋建好后,再将这洞口堵上。哦,对了,我的中级技工考试也通过了,现在我也是有文凭的建筑工人了。”
⑧他竭力地想向孩子描绘出自己在城里打拼时的细节,让儿子感受到自己在城里工作的情景。儿子听了,不停地望着他的父亲,眼睛里流露出一种自豪和骄傲的神色,同时他又用另一只手握了握父亲的手,父亲的腰板瞬间直了许多。
⑨没想到,在我看来一件简单、普通的事,只不过让这对父子进了我的新房看了看,竟让这位民工父亲这么激动。就这一下子,我感到我和这位民工父亲心的距离拉近了许多。周遭氤氲着一种温暖。
⑩父子俩互相搀扶着下楼,只听到孩子对他父亲说:“爸爸,您真了不起,盖出这么好的房子,城里人住得真舒服,如果我们在城里也能住上您盖的这么好的房子就好了。”儿子的语气里有种羡慕和向往。父亲爱怜地摸了摸孩子的头,说道:“傻孩子,这怎么可能呢?不要乱想了。你只要在家里把书念好了,帮爷爷、奶奶多干点活就行了。”
⑪孩子仰起稚气的脸,掷地有声地说道:“ 。”
【小题1】通读全文,说说民工父亲的“幸福”指什么?
【小题2】文中的“我”对民工父亲的态度经历了哪三个阶段的变化?
【小题3】联系上下文,揣摩下面句子,探究括号中的问题。
我看到一只大手和一只小手紧紧地握在一起……同时他又用另一只手握了握父亲的手……(文中父子的两次握手,意味有什么不同?)
【小题4】民工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中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小题5】结合上文,展开合理的想象,将第⑪段孩子要说的话续写出来。(50字以内)
孩子仰起稚气的脸,掷地有声地说道:“ 。”
11.
阅读《中国石拱桥》中的节选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②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 。③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④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⑤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⑦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拦石柱。⑧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⑨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小题1】下列加点词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一项是( )
【小题2】选段运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下列各项全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3】这段文字说明的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4】有人亲自丈量了卢沟桥各拱的长度:中间一孔最长,为21.6米,往北去的五孔是21.2米,20.5米,19.7米,18.6米,16.0米,往南去的五孔是20.6米,19.6米,18.3米,19.0米,16.1米。根据此数据,推测一下横线上应填写的一句话是( )
①永定河上的卢沟桥,修建于公元1189到1192年间。②桥长265米,由11个半圆形的石拱组成, 。③桥宽约8米,路面平坦,几乎与河面平行。④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11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⑤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⑥永定河发水时,来势很猛,以前两岸河堤常被冲毁,但是这座桥却极少出事,足见它的坚固。⑦桥面用石板铺砌,两旁有石拦石柱。⑧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⑨这些石刻狮子,有的母子相抱,有的交头接耳,有的像倾听水声,有的像注视行人,千态万状惟妙惟肖。
【小题1】下列加点词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一项是( )
A.每个柱头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态的狮子。 | B.桥宽约8米。 |
C.但是这座桥却极少出事。 | D.几乎与河面平行。 |
A.列数字、做比较、分类别、下定义 | B.分类别、摹状貌、下定义、引用 |
C.列数字、举例子、做比较、打比方 | D.摹状貌、下定义、分类别、引用 |
A.时间顺序 | B.空间顺序 |
C.从现象到本质 | D.从主要到次要 |
A.中间的拱为21.6米,往北由21.2米递减到16米,往南由20.6米递减到16.1米 |
B.每个石拱长度不一,自16米到21.6米 |
C.中间的拱最长,越往两边越小 |
D.各拱的长度不一样,中间的最长,为21.6米,最短的只有16米 |
12.
阅读《人类的褪毛》,完成下列小题。
英国剑桥大学的查尔斯·古达特说,人类是在地球的最后两次冰河期之间开始褪毛的。在地球气温全面上升之后,人类祖先就向北迁徙,同时为了两性喜好的选择,开始失去了覆盖在身上的毛。
而在冰河期再次到来之后,人类只好再度南迁。然而借以阻挡太阳灼晒的毛的失去却使他们面监着新的生存难题。于是,各地的人就逐渐演化出至少四种肤色的人种。因此,查尔斯认为,地球上所有人种的共同祖先,必然是在可免受热带烈日灼晒之苦的高纬度地区进化而来的。在南迁之后,因环境的不同,才逐渐出现了不同的肤色。
然而另外两种较为普遍的起源说与他的理论却大相径庭。一种认为,人类是分别在世界各地各自演化出来的;另一种认为,人类最早起源于非洲,然后迁徙到世界各地。至于人类褪毛的原因,他们则认为无非是为了能在热带的烈日下凉快一些。目前科学界所公认的一种说法是,人类生活在热带时,毛皮不利流汗散热,这就需要大面积光滑无毛的皮肤。因此人类的毛大约是200万年前,由森林往平原移居时逐渐褪尽的。
【小题1】关于人类褪毛的原因,有以下三种观点,对他们的相关关系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查尔斯·古达特的看法
②“另外两种较普遍”的看法
③目前科学界公认的说法
【小题2】对第二自然段的“他的理论”中的“理论”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小题3】查尔斯·古达特认为:人类的祖先是“高纬度地区进化而来的”。不能作他这看法的依据的一项是( )
【小题4】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英国剑桥大学的查尔斯·古达特说,人类是在地球的最后两次冰河期之间开始褪毛的。在地球气温全面上升之后,人类祖先就向北迁徙,同时为了两性喜好的选择,开始失去了覆盖在身上的毛。
而在冰河期再次到来之后,人类只好再度南迁。然而借以阻挡太阳灼晒的毛的失去却使他们面监着新的生存难题。于是,各地的人就逐渐演化出至少四种肤色的人种。因此,查尔斯认为,地球上所有人种的共同祖先,必然是在可免受热带烈日灼晒之苦的高纬度地区进化而来的。在南迁之后,因环境的不同,才逐渐出现了不同的肤色。
然而另外两种较为普遍的起源说与他的理论却大相径庭。一种认为,人类是分别在世界各地各自演化出来的;另一种认为,人类最早起源于非洲,然后迁徙到世界各地。至于人类褪毛的原因,他们则认为无非是为了能在热带的烈日下凉快一些。目前科学界所公认的一种说法是,人类生活在热带时,毛皮不利流汗散热,这就需要大面积光滑无毛的皮肤。因此人类的毛大约是200万年前,由森林往平原移居时逐渐褪尽的。
【小题1】关于人类褪毛的原因,有以下三种观点,对他们的相关关系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①查尔斯·古达特的看法
②“另外两种较普遍”的看法
③目前科学界公认的说法
A.①②③的说法相同。 |
B.②③说法基本相同,①与②③的说法不同。 |
C.①②③的说法各不相同。 |
D.②③的说法完全相同,①与②③的说法基本相同。 |
A.人类起源的理论。 |
B.人类褪毛的理论。 |
C.人类起源理论中的人类褪毛的理论。 |
D.人类褪毛理论中的人类起源理论。 |
A.人类祖先在两次冰河期间北迁。 |
B.人类祖先北迁后褪毛。 |
C.两性喜好的选择也导致了人类祖先的褪毛。 |
D.人类再度南迁后肤色发生了变化。 |
A.查尔斯·古达特认为,人类出现不同肤色,是在不同生活环境中阻挡太阳的灼晒而产生的结果。 |
B.另外两种较普遍的起源说与查尔斯·古达特的理论大相径庭的分歧点在于:人类不同的人种是否起源于共同的祖先。 |
C.目前科学界公认的说法所认为的人类褪毛时所处的环境与查尔斯的看法相一致。 |
D.目前科学界所公认的说法与其他人类起源理论有所不同。 |
4.语言表达- (共1题)
5.作文- (共1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6道)
文言文阅读:(2道)
现代文阅读:(4道)
语言表达:(1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1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