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5题)
1.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近代中国的百年历史产生了新的认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每一代人、甚至每一个时代,都要对历史进行重新的认识,所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对近代中国百年历史进行重新的认识就是必然的了……即便对同一研究对象,也会因视角不同而研究结果有所不同。如:太平天国的《资政新篇》就比它的《天朝田亩制度》更有意义、更受重视也得到更高评价;对“洋务运动”,现在人们注重的主要是它冲破重重阻力、引进现代大机器生产“求强求富”的努力和成就。相反,对其兴办者的主要动机之一如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等则不多考虑。……也就是说,“农民起义”不是这种理论的主要评价标准和参照系。
——《重新认识百年中国》
材料二 这些年来,学术界在肯定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相互促进的前提下,着重讨论了五四运动所反映的救亡主题与新文化运动的启蒙主题碰撞和同化作用……以金冲及为代表则提出了救亡唤起启蒙的结论,认为在中国每一次救亡运动的高潮,总是能有力地唤起或促进一次伟大启蒙运动的到来。
——《重新认识百年中国》
(1)依据材料一,指出“新时期”对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的“主要评价标准和参照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重新认识百年中国的必然性。
(3)结合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史实,评述金冲及的观点。
材料一 每一代人、甚至每一个时代,都要对历史进行重新的认识,所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对近代中国百年历史进行重新的认识就是必然的了……即便对同一研究对象,也会因视角不同而研究结果有所不同。如:太平天国的《资政新篇》就比它的《天朝田亩制度》更有意义、更受重视也得到更高评价;对“洋务运动”,现在人们注重的主要是它冲破重重阻力、引进现代大机器生产“求强求富”的努力和成就。相反,对其兴办者的主要动机之一如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等则不多考虑。……也就是说,“农民起义”不是这种理论的主要评价标准和参照系。
——《重新认识百年中国》
材料二 这些年来,学术界在肯定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相互促进的前提下,着重讨论了五四运动所反映的救亡主题与新文化运动的启蒙主题碰撞和同化作用……以金冲及为代表则提出了救亡唤起启蒙的结论,认为在中国每一次救亡运动的高潮,总是能有力地唤起或促进一次伟大启蒙运动的到来。
——《重新认识百年中国》
(1)依据材料一,指出“新时期”对太平天国、洋务运动的“主要评价标准和参照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改革开放的“新时期”重新认识百年中国的必然性。
(3)结合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史实,评述金冲及的观点。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居今日之中国,而与人言妇学,闻者必曰,天下之事其更急于是者,不知凡几,百举未兴。而汲汲论此,此非知本之言也。然吾推及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故妇学实天下存亡强弱之大原也。
故治天下之大本二:曰正人心,广人才。而两者之本,必自蒙养始。蒙养之本,必自母教始。母教之本,必自妇学始。是故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不战而屈人之兵,美是也。女学次盛者,其国次强,英、法、德、日本是也。女学衰,母教失,无业众,智民少,国之所存者幸矣,印度、波斯、土耳其是也。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女学》
材料二 应该给予妇女一切的机会,让他们接受高等教育,充分培养她们的才干,促进她们的身心发展;给予她们最大的思想和行动的自由;完全摆脱习俗、依赖、迷信等各种形式的束缚;抛弃扭曲人心的恐惧所带来的各种影响。……以及享受平等的政治权利,不管是什么地方,凭借个人能力,而不是依靠人为的继承、财富、家庭、地位。
——美国女权主义伊丽莎白·卡迪·斯坦顿(1815—1903)
(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的观点,并比较两者关于女权认识的差异。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两者关于女权认识差异的原因。
材料一 居今日之中国,而与人言妇学,闻者必曰,天下之事其更急于是者,不知凡几,百举未兴。而汲汲论此,此非知本之言也。然吾推及天下积弱之本,则必自妇人不学始。故妇学实天下存亡强弱之大原也。
故治天下之大本二:曰正人心,广人才。而两者之本,必自蒙养始。蒙养之本,必自母教始。母教之本,必自妇学始。是故女学最盛者,其国最强,不战而屈人之兵,美是也。女学次盛者,其国次强,英、法、德、日本是也。女学衰,母教失,无业众,智民少,国之所存者幸矣,印度、波斯、土耳其是也。
——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女学》
材料二 应该给予妇女一切的机会,让他们接受高等教育,充分培养她们的才干,促进她们的身心发展;给予她们最大的思想和行动的自由;完全摆脱习俗、依赖、迷信等各种形式的束缚;抛弃扭曲人心的恐惧所带来的各种影响。……以及享受平等的政治权利,不管是什么地方,凭借个人能力,而不是依靠人为的继承、财富、家庭、地位。
——美国女权主义伊丽莎白·卡迪·斯坦顿(1815—1903)
(1)分别概括材料一、二的观点,并比较两者关于女权认识的差异。
(2)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两者关于女权认识差异的原因。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海防观念意识基本沿袭明朝统治者的思想模式。统治者长期重视西北边防,认为“重新疆所以保蒙古,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联,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而对台湾问题的认识上,即使是因解决台湾问题而留名青史的康熙也有过“台湾省仅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的念头。清朝水军建立伊始,其方针是“沿海各省水师,仅为防守海口、缉捕海盗之用”,没有经略海洋、决胜海上的战略思想。嘉庆年间,受“洋盗”蜂起的刺激,朝廷先后颁布《华夷交易章程》《防范夷人章程八条》等诏令,严格限制中外交往。
材料二 郑观应认为,中国海岸线绵长,防不胜防,“为今之计,宜先分险易、权轻重,定沿边海势为北、中、南三洋”。“北洋”以旅顺、威海为重镇,“中洋”以崇明、舟山为重镇,“南洋”以南澳、台湾省、琼州为重镇。如北洋有事,除大沽、旅顺、威海等处防守外,“宜分船两队,一防守海口,一出洋游弋”。如南洋有警,“则调南洋各海船,以扼新加坡及苏门答腊之海峡,迎击于海中”。他还认为中国应“以商为本”、“工商为本”,先富而后强,建立的海军的目的在于“卫商民,收防海之实用”,“张国威,护华商”。而发展工商业又为建立海防提供了物质保证,他说:“非富不能图强,非强不能保富,富与强实相维系也”。
——以上均摘编自刘中民等《中国近代海防思想史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海防观的特点,并简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观应关于海防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材料一 清朝海防观念意识基本沿袭明朝统治者的思想模式。统治者长期重视西北边防,认为“重新疆所以保蒙古,蒙古者所以卫京师,西北臂指相联,形势完整,自无隙可乘。”而对台湾问题的认识上,即使是因解决台湾问题而留名青史的康熙也有过“台湾省仅弹丸之地,得之无所加,不得无所损”的念头。清朝水军建立伊始,其方针是“沿海各省水师,仅为防守海口、缉捕海盗之用”,没有经略海洋、决胜海上的战略思想。嘉庆年间,受“洋盗”蜂起的刺激,朝廷先后颁布《华夷交易章程》《防范夷人章程八条》等诏令,严格限制中外交往。
材料二 郑观应认为,中国海岸线绵长,防不胜防,“为今之计,宜先分险易、权轻重,定沿边海势为北、中、南三洋”。“北洋”以旅顺、威海为重镇,“中洋”以崇明、舟山为重镇,“南洋”以南澳、台湾省、琼州为重镇。如北洋有事,除大沽、旅顺、威海等处防守外,“宜分船两队,一防守海口,一出洋游弋”。如南洋有警,“则调南洋各海船,以扼新加坡及苏门答腊之海峡,迎击于海中”。他还认为中国应“以商为本”、“工商为本”,先富而后强,建立的海军的目的在于“卫商民,收防海之实用”,“张国威,护华商”。而发展工商业又为建立海防提供了物质保证,他说:“非富不能图强,非强不能保富,富与强实相维系也”。
——以上均摘编自刘中民等《中国近代海防思想史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朝前期海防观的特点,并简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观应关于海防的主张,并加以简要评价。
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倾耳以迎其建于自由、人道上之新俄罗斯之消息,而求所以适应此世界的新潮流,勿徒以其目前一时之乱象遂遽为之抱悲观也。
(1)材料一的作者是谁?其中的“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指的是什么事情?“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指的是什么曙光?
(2)材料二反映了一部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其代表人物是谁?材料二与材料一的作者的观点主要区别是什么?
(3)材料三中提到的工人阶级是在什么事件中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的?材料中的“潮流”指的是什么潮流?材料三与材料一的最主要区别是什么?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材料二 现在中国应该赶紧解决的问题,真多得很。……哪一个不是火烧眉毛紧急问题?我们不去研究人力车夫的生计,却去高谈社会主义;不去研究女子如何解放,家庭制度如何救正,却去高谈公妻主义和自由恋爱;不去研究安福部如何解散,不去研究南北问题如何解决,却去高谈无政府主义;我们还要得意扬扬夸口道,“我们所谈的是根本解决。”老实说罢,这是自欺欺人的梦话,这是中国思想界破产的铁证,这是中国社会改良的死刑宣告!──《问题与主义》
材料三 第一要认定我们的地位。我可爱可亲的工人呀!到了这个时候,甚么昏雾黑霾都要开了,甚么地狱监牢都要破了,甚么阶级束缚都要除了。这个潮流,比天上流来的黄河水,还要利害,还要迅速。任他甚么人,不会能撑住这个黄河水,不会能塞住他,使他从地下倒流上天去。工人的运动,就是比黄河水还利害还迅速的一种潮流。将来的社会,要使他变个工人的社会;将来的中国,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中国;将来的世界,要使他变个工人的世界。不是工人,就不能站在工人的社会里──工人中国里──工人的世界里。我们会要赶他离开地面,到天上去讨生活。我可爱可亲的工人呀!俄国已经是工人的俄国,意国将是工人的意国了,英国将是工人的英国了。这个潮流,快到中国来了。我们工人就是这个潮流的主人翁,这个潮流的主人翁,就要产生工人的中国。我们可是要这点了解吗?──《一个工人的宣言》
请回答下列问题:(1)材料一的作者是谁?其中的“吾人对于俄罗斯今日之事变”指的是什么事情?“惟有翘首以迎其世界的新文明之曙光”指的是什么曙光?
(2)材料二反映了一部分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思想,其代表人物是谁?材料二与材料一的作者的观点主要区别是什么?
(3)材料三中提到的工人阶级是在什么事件中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的?材料中的“潮流”指的是什么潮流?材料三与材料一的最主要区别是什么?
5.
民族和个人的性格深受社会、时代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国汉学家亚瑟·莱特认为中国传统性格有如下十三种特征:

材料二:社会学者丹尼尔·勒纳在“传统者”和“现代人”之间,设定了“过渡人”这个概念。……中国的“过渡人”一直在新、旧、中、西中摇摆不定。他一方面要扬弃传统的价值,因为它是落伍的,另一方面。他却极不情愿接受西方的价值,因为它是外国的。他强烈地希望中国能成为一个像西方的现代化工业国家,但同时他又自觉或不自觉地保护中国传统的文化。
(2)写出一个符合材料二“过渡人”特征的人物并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史实,说明近代中国出现了材料所述的两种“反应”。
材料一:美国汉学家亚瑟·莱特认为中国传统性格有如下十三种特征:

材料二:社会学者丹尼尔·勒纳在“传统者”和“现代人”之间,设定了“过渡人”这个概念。……中国的“过渡人”一直在新、旧、中、西中摇摆不定。他一方面要扬弃传统的价值,因为它是落伍的,另一方面。他却极不情愿接受西方的价值,因为它是外国的。他强烈地希望中国能成为一个像西方的现代化工业国家,但同时他又自觉或不自觉地保护中国传统的文化。
——摘编自金耀基《从传统到现代》
材料三:当传统文化的特质与西方文化的特质无法合成为一时,其反应不外二途:一种是出于种族中心主义作祟,感情地拒绝西方的价值;一种是摆脱种族中心主义羁勒,理性地、痛苦地放弃腐蚀了的传统的价值。前一种反应妨害了现代化的发展,其结果是自外于世界的潮流,后一种反应则加速了现代化的发展,参与到世界的潮流中。——摘编自丹尼尔·勒纳《传统社会的消逝》
(1)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古代中国人为何“服从权威—父母或长上”?又为何“好学,尤其好学正统的经典”?(2)写出一个符合材料二“过渡人”特征的人物并简要说明你的理由。
(3)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期的史实,说明近代中国出现了材料所述的两种“反应”。
2.单选题- (共14题)
6.
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不包括
A.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 |
B.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成立 |
C.中国人民把自己的命运和世界人民的命运联系起来 |
D.受此影响,中国传统文化被彻底颠覆 |
8.
洋务运动兴起之际,冯桂芬提出中国传统任命官员的方法“岂不以才德虚而无据”,因而他建议“吏部籍之,以得举多少为先后,遇应升缺,列上。其无举者,不得列”。到1898年,京官们对这一改革建议持清一色的反对态度。以上材料说明了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最初思想渊源 |
B.早期维新思想突破了“器物”的限制 |
C.冯桂芬是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
D.京官们在1898年一致反对变法图强 |
9.
1919年,陈独秀在《立宪政治与政党》中指出:“立宪政治在19世纪总算是个顶时髦的名词,在20世纪的人看起来,这种敷衍不彻底的政制,无论在君主国、民主国,都不能够将人民的信仰、集会、言论出版三大自由权完全保住,不过做了一班政客先生们争夺政权的武器。”这表明他( )
A.否定中国传统文化 | B.转变救国探索方略 |
C.反对学习西方文化 | D.倡导民主共和政体 |
13.
有学者评论:“鸦片战争的爆发,标志着自满人入主中原以来,首度有满人以外的‘夷’人欲入侵中国。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下,王夫之关于‘夷’的陈述,用在西方人身上,比用在满族统治者身上更为适切。”时人的这种认识变化说明
A.夷夏之防思潮备受质疑 |
B.民族矛盾终是主要矛盾 |
C.天朝上国观念逐渐改变 |
D.经世致用遭到时代淘汰 |
14.
1919年7月,进步报刊《每周评论》提出:“真正的解放,不是央求人家网开一面……是要靠自己的努力,把他打破,从黑暗的牢狱中,打出一道光明来。”同一时期的《南开日刊》宣称:“只要有干涉政治的决心,不怕政府不顺从民意。”这表明当时
A.知识阶层具有参与政府管理的意识 |
B.广大民众开始拥有决定国家政策的权力 |
C.进步知识分子对社会变革方式有了新认识 |
D.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深入的传播 |
15.
在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胡适仍然抨击国民党思想体系的传统主义成分,号召把科学才智用于国家管理,提倡立宪制度和公民权利。这反映出
A.民主进程在当时中国仍步履维艰 |
B.胡适对国民政府思想改革表示不满 |
C.胡适坚决捍卫民主、科学的思想 |
D.国民党仍然以儒家思想为治国理念 |
16.
(题文)“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财,此皆政教之过也,……不思整伤纪纲,而惟鹜心于凶器之末何钦?”这一言论是
A.顽固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
B.洋务派对顽固派的批评 |
C.维新派对洋务派的批评 |
D.革命派对立宪派的批评 |
17.
晚清一位思想家说:“二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二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惟大盗利用乡愿;惟乡愿媚大盗。”号召人们冲破君主和伦常的网罗,同封建束缚彻底决裂。这位思想家是
A.梁启超 |
B.严复 |
C.谭嗣同 |
D.孙中山 |
19.
鸦片战争时期,魏源批评当时“御诸内河不若御诸海口,御诸海口不若御诸外洋”的海防主张,认为“守外洋不如守海口,守海口不如守内河”。魏源的主张反映了这一时期()
A.海禁思想被远洋开拓思想所取代 |
B.洋务派开始着手海防建设 |
C.有识之士主张学习西方海防模式 |
D.清朝海军实力远逊于列强 |
3.选择题- (共2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5道)
单选题:(14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