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石市第十四中学2019届九年级12月月考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初三
试卷号:40604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8/12/23

1.选择题(共5题)

1.
下列词语的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娉婷   天骄   迫不及待  心无旁鹜
B.亵渎   恪守   附庸风雅  形消骨立
C.宽宥   恣睢   郑重其是  置之不理
D.嬉闹   赃物   断章取义  静影沉璧
2.
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回(yìn)    拮(jū) 了本(shé) 揉造作(jiāo)
B.言(zhēn)   砀(hàng)   自吹自(lèi)   筹交错(gōng)
C.驰(chěng)  忧(qī) 射者(zhóng)   自惭形(huì)
D.见(piě)    冕(guān)   俱往(yǐ) 彬有礼(bīn)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他们疼爱自己的孩子,孩子也喜欢他们。一家三口相濡以沫,美满幸福。
B.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人身居要职,胸无城府,思想顽固僵化,甚至阻挠改革潮流。
C.杭州获得2022年亚运会举办权。在今后长达7年的时间里,杭州将与亚运两字紧紧地联系到一起,而亚运会跟生活工作在这里的每个人息息相关
D.与人相交贵在诚信,若经常言行相顾,出尔反尔,将难以取信于人。
4.
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中国政府提出的“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将惠及沿线国家,促进这些国家的经济。
B.长江文明馆的筹建填补了全国范围内没有以大河流域为主题博物馆的空白。
C.据悉,目前只有部分省市推行高考招生新政,该“阵容”包括由上海、湖北等省市组成,且队伍日趋壮大,加入的省份数量呈上升趋势。
D.“湖北省环保政府奖”近日揭晓,获奖者中首次出现两位农民,并代表获奖者发言。
5.
依次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任何国家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粮食安全问题。中国多年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①实现粮食供应从长期短缺到总量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的历史性转变 ②以占世界7%的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2%的人口  ③使粮食产量不断攀升  ④坚持以自力更生为主的粮食安全战略  ⑤推广良种、改善水利条件、精耕细作  ⑥在上世纪末突破5亿吨大关
A.④⑥②⑤③①B.④⑤③⑥①②C.⑤①⑥④③②D.⑤④③⑥②①

2.诗歌鉴赏(共1题)

6.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题目。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旦达,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小题1】词的上片诗人从幻想上天写起,最后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这中间显示诗人感情起伏的词语一个是“我欲”,一个是__________、一个是_________。
【小题2】对这首词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词前小序的作用是交待写作缘由。
B.“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一句,“转”“低”准确生动地描绘了月光的移动,暗示夜已深。
C.“婵娟”是美好的样子,词中指嫦娥,也就是代指明月。
D.这首词上阕写词人对天上宫阕的向往和对人间生活的热爱,下阕写词人在月下对亲人的怀念和祝福,自始至终洋溢着乐观向上、积极奋进的情绪。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7.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题目。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①,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②者乎?而屡易其号。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余将见子疾走大喘渴死,而名不得逃也。”居士曰:“吾因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客曰:“其乐如何?”居士曰:“吾之乐可胜道哉!方其得意于五物也,泰山在前而不见,疾雷破柱而不惊;虽响九奏于洞庭之野,阅大战于涿鹿之原,未足喻其乐且适也。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其大者有二焉,轩裳珪组劳吾形于外,忧患思虑劳吾心于内,使吾形不病而已悴,心未老而先衰,尚何暇于五物哉?虽然,吾自乞其身于朝者三年矣,一日天子恻然哀之,赐其骸骨,使得与此五物偕返于田庐,庶几偿其夙愿焉。此吾之所以志也。”客复笑曰:“子知轩裳珪组之累其形,而不知五物之累其心乎?”居士曰:“不然。累于彼者已劳矣,又多忧;累于此者既佚矣,幸无患。吾其何择哉?”于是与客俱起,握手大笑曰:“置之,区区不足较也。”
已而叹曰:“夫士少而仕,老而休,盖有不待七十者矣。吾素慕之,宜去一也。吾尝用于时矣,而讫无称焉,宜去二也。壮犹如此,今既老且病矣,乃以难强之筋骸,贪过分之荣禄,是将违其素志而自食其言,宜去三也。吾负三宜去,虽无五物,其去宜矣,复何道哉!”
熙宁三年九月七日,六一居士自传。
(选自《欧阳文忠公集》)
注:①庆历六年(1046),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时年四十岁。②逃名:避名声而不居。
【小题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聊以吾之乐尔。(志:志向)
B.吾三宜去。(负:辜负)
C.轩裳珪组吾形于外。(劳:劳累)
D.吾尝用于时矣。(用于时:出仕)
【小题2】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
B.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
C.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
D.此/庄生所诮畏影而走乎日中/者也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被贬蔡州时自号醉翁,后又更号六一居士。
B.通过议论抒情,表明更号“六一”的原因是他对于功名利禄的淡薄。
C.反映了欧阳修晚年厌倦官场生活,想归隐山林,只有其豁达开朗、淡泊明志的一面。
D.作者的政治仕途历程是封建士大夫中的典型。
【小题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常患不得极吾乐于其间者,世事之为吾累者众也。
(2)吾尝用于时矣,而讫无称焉,宜去二也。

4.现代文阅读(共2题)

8.
小说阅读
赵三贴
刘剑飞
①清末民初,谯城南门里有一赵家正骨堂,主堂大夫姓赵,擅接骨,尤擅配制膏药,人称“赵三贴”。
②这赵三贴长得白白胖胖,又终日爱笑,活脱就是庙里的弥勒。可甭看其身胖体拙,手上功夫却是了得,碰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笑眯眯看着对方,伸出胖手这么一摸,里面怎么回事,立马心知肚明。而后,谈笑间,趁人不备,忽而双手如电,分抓断骨两端,一推一送一按一揉,但闻咔咔几响,不待那人喊疼,断骨就已接上。随即,再往伤处敷一贴膏药,上两块夹板,就算完事。临走时,照例给伤者另拿两贴膏药,嘱咐好七天一换。回去了,不出二十一天,伤处自愈,准能行动如常。人们无不啧啧称奇,于是送他绰号“赵三贴”。
③有一年,镖局的杨镖头外出护镖,路遇悍匪,被打得四肢齐断、奄奄一息。看了几个大夫,均是摇头叹息。后来找到赵三贴,接上断骨,贴了膏药,到了一个月头上,就能打拳练棒了。杨镖头很是感激,花重金为赵家正骨堂做一牌匾,并请书法名家题写了“赵三贴”三个大字。自此,赵三贴名声更盛。
④自古道:同行是冤家。在城北也有一家治骨伤的老字号,主家姓孙,人称“孙接骨”。自从赵三贴名声大盛后,这孙家的生意就日渐冷清。孙接骨就恨上了赵三贴,逢人便讲赵三贴是江湖野医,根本不懂接骨续骨之正法。赵三贴听到传言也不生气,依然乐呵呵地配药接骨。
⑤一日上午,赵家正骨堂突然闹嚷嚷抬进一个伤者。这人正是街面上的一个混混儿,名叫马三。但见他左脚低垂,小腿红肿,显然是左小腿骨断了。
⑥正位,接骨,贴膏药。正当赵三贴准备上夹板时,马三吸溜着嘴,阴阳怪气地道:都说你赵三贴擅接骨、膏药神,马爷我这腿,你确保能接好吗?
⑦赵三贴淡然一笑,不紧不慢地道:一贴正骨、二贴生肌、三贴闭合,不出三七二十一天,定能让你走路。
⑧呵,好大的口气!马三一撇嘴,到时我这腿要是不好,可要砸你的招牌!
⑨赵三贴就知道是遇上找碴的了,轻笑一声,不再多言。
⑩二十一天后的下晌,十多个无赖抬着马三,骂骂咧咧地闯进赵家正骨堂。
⑪一进门,马三就指着赵三贴大骂,你他娘的什么赵三贴?说什么二十一天准能行走,现在你给我睁眼瞧瞧,老子的腿接好了吗?
⑫赵三贴一愣,走上前细看马三的伤处,但见左腿依然红肿,一只脚无力地垂着,竟是没接上!待伸手去摸断骨的部位,不禁心中一惊,豆大的汗珠顺额头流下。
⑬弟兄们,给我砸!马三一声喊,众无赖早已跑出堂外,摘掉写有“赵三贴”的那面牌匾,稀里哗啦,一通猛砸。
⑭赵三贴也不讲话,脸上依然带着笑,抄起一把大扫帚,慢悠悠地清扫地上的碎匾。
⑮再说孙接骨,听说赵家招牌被砸,高兴得又是放鞭炮又是换匾,发誓要研制一种骨伤新药,盖过赵三贴。
⑯转眼到了第二年春天,孙接骨带着徒弟,去城西六十里的龙山采药。孙接骨从崖上摔下,竟硬生生把脊椎骨给摔折了。其徒弟再三施救,也没能将他的断骨续上。正当孙家人哭天抢地、一筹莫展时,赵三贴竟背着药箱,上门治伤来了。
⑰经此一事,孙接骨是又惭愧又感激。伤愈后,在芍香楼订一桌酒席,答谢赵三贴。席间,孙接骨说起当年马三找碴闹事,砸赵家的招牌,皆是他花钱收买,幕后指使的。
⑱赵三贴一笑,这事你不说我也知晓。当初马三的断骨本是齐碴,伤在膝下四寸;第二次再来找我,断的却是斜碴,伤在膝下五寸,显然是外力挫伤所致。而细观挫断其腿骨的手法,正是你孙家的分筋挫骨手。只是,当时有些震惊,这生生将人闭合之骨再次挫断,也未免太有违医道了!
⑲喝了一口酒,赵三贴又道:其实,孙兄不知,我们行医之人,招牌不在店门,全在病人的心里。故此,你虽让人砸了我的招牌,却无法砸去病人对我的信任。
⑳一旁的孙接骨,早已听得又羞又愧……
【小题1】本文主要写了与赵三贴有关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小题2】赏析第②自然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小题3】阅读全文,简要概括赵三贴的性格特点。
【小题4】说说第⑲自然段画线句的含义。
9.
议论文阅读
“知入”与“知出”
①怎样读书才能取得效果?经验表明,处理好阅读中的“入”与“出”是关键所在。南宋学者陈善云:“读书须知出入法。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此论道出了读书的精髓。
②阅读中的“入”,是指对所读之书全身心融入,潜心对其进行研读与探索。就是读者通过文字去触摸作者的内心,与其进行心灵的对话。如此“入书”,方可“见得亲切”,实现双方心情的“契合”。
③在阅读中怎样“入”呢?一个方法是坚持“精思”。朱熹认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就是说阅读要慢嚼细咽,通过揣摩语言,达到把握文章内容、体悟作品意蕴与情趣之目的。
④在熟读基础上精思,确为“入书”之妙诀。苏轼读陶渊明《饮酒》诗后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近岁俗本皆作‘望南山’,则此一篇神气都索然矣。”苏轼发现“望”与“见”虽一字之差,但意境全异。何故?盖因陶诗所表达的是辞官归田后的喜悦之情,故用“见”字来表达悠然自得之感。若改为“望”,变为主动寻求,就不但破坏了全诗的意境,而且也与陶渊明的节操相悖。苏轼的体会,表明他对全诗意蕴和诗人的心境都有了深刻认识;这种认识若离开了对全诗全身心的“入”,离开反复思索,是无法达到的。
⑤阅读中的“出”,是指读者能站在更高层次,对所读之书做出分析判断,能从新的角度进行阐发、评价和质疑。哲学家叔本华就主张读书要与书本拉开距离,不要“入”书过度,要敢于并善于从书本中走出来。这样读书,方可避免“是别人在代替我们思想,我们只不过重复他的思想活动的过程而已 ”;方可在读后能解其意、识其旨、得其要,真正做到“用得透脱”。
⑥鲁迅早年读过不少进化论书籍,曾一度相信社会进化论:“总以为将来必 胜于过去,青年必胜于老年。”后来,他在生活中发现了青年们在阶级斗争中分化的事实,“目睹了同是青年,则分成两大阵营,或则投身告密,或则助官捕人的事实,我的思路因此轰毁。”就这样,他对这种理论产生了怀疑,并由此发现其诸多偏颇和谬误。于是,他摒弃了从书本中得到的旧认识、旧观点,在斗争中树立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他的这段经历和思想转化过程,对于阅读时怎样“出”于书,怎样“用得透脱”,很有启示意义。
⑦阅读,要“入”,也要“出”。“入”是“出”的基础,不“入”则无所谓“出”;“出”是“入”的目的,不能“出”就失去阅读的价值与意义。既能 “入”又能“出”,才是阅读者必须掌握的秘诀。
【小题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小题2】请简要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小题3】第④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小题4】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的哪一段中最恰当?请说明理由。
孟子认为:“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5.作文(共1题)

10.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近来,无数人被清代诗人袁枚的诗《苔》打动:“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向阳花木早逢春,而苔,生于不见阳光的阴湿之地,可它不自卑、不埋怨,自生自灭,自得其乐。

这首诗,传递着“普通人也能做好自己”的精神。

请以《其实,我也可以》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少于600字;②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感情真挚,不得抄袭;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④请认真书写!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5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5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