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2017-2018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初一
试卷号:40561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9/1/6

1.字词书写(共1题)

1.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小题。
啊!南通下了2018第一场雪!
早晨,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房屋、树木、河流,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天地之间,变成了   A  (粉妆玉砌/冰清玉洁)的世界。落光了叶子的柳树上挂满了亮晶晶的银条儿;冬夏常青的松柏上挂满了蓬松松的雪球儿; B   ……
雪是世界上最liáokuò、最庄严、最有诗意和神性的覆盖物。那shénmì无限的洁白,庞大的包容一切的jìjìng,纯银般安谧、祥和的光芒,浑然天地、梦色绝尘的巍峨与澄明……
【小题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内用正楷写出相应的汉字。

【小题2】填在A处横线上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_
【小题3】联系上下文,在B处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句子。

2.诗歌鉴赏(共1题)

2.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清江引·秋怀

张可久

西风信来家万里,问我归期未?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

(注)①清江引:曲牌名。②未:什么时候。③红叶天:秋天。④黄花:菊花。

【小题1】请展开合理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雁啼红叶天,人醉黄花地,芭蕉雨声秋梦里”的画面。
【小题2】结合作品内容,说说“问”字有何妙处。

3.文言文阅读(共1题)

3.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为学
彭端淑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昏与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注)①为学:做学问。②鄙:bǐ,边远的地方。③语:yù,告诉,对……说。④恃:凭借,倚仗。⑤钵:佛教徒盛饭的用具。⑥买舟:雇船。⑦越明年:到了第二年。
【小题1】请用斜线(/)标出下面句子的朗读停顿(共一处)。
蜀 之 鄙 有 二 僧
【小题2】请写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吾欲南海
(2)贫者南海还
(3)富者有色 
(4)不如蜀鄙之僧哉
【小题3】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1)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2)是故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自恃其聪与敏而不学者,自败者也。
【小题4】文中富者说了两次“子何恃而往”,仔细读一读,说一说:这两句有何不同?
【小题5】结合文章内容,谈谈这篇选文给了你怎样的启示。(写一点即可)

4.现代文阅读(共2题)

4.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小题。
风雨荷塘
厉彦林
①凡到过济南的人,稍微留意一下,就会发现,在这座垂柳含烟的北方古城,处处留有荷花的印记。唐宋时,大明湖就曾被称之为“莲子湖”,其因就是当年城北十里荷塘的自然风貌。每当看到荷花,尤其是在异乡,就会情不自禁地想起清代诗人刘风诰赞誉济南的楹联:“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由此,我的眼前也就会慢慢浮现出那一方弥漫着荷香的池塘。
②那是一个夏季的黎明,雨丝很密,很细,很匀,很柔,轻轻地吻着我的脸,我的手,脆生生的,甜润润的,凉爽爽的。
③我踏着寂静弯曲的石径,不知不觉来到雨幕笼罩的荷塘。远远望去,绿柳丛中躲藏着一栋新房,白墙、红瓦、尖顶,犹如安徒生童话里的风景。白屋,绿浪,粉荷,黄篱,组合得格外协调,自然而柔和。近处,一片片圆圆的荷叶,撑起或深蓝或草绿或嫩黄的伞盖,细雨落上去,如蚕食桑叶,若石击深潭。每一柄荷叶都像一把神奇的乐器,弹奏悠远清脆而让人深醉的音响。滴翠的荷叶,落上雨丝后若打了蜡一般,油光闪亮的,迎光处澈明,背光处微暗,错错落落地遮住了整个池塘。一滴滴雨丝刚栖落荷叶尖,瞬间又收缩为小水珠,潺 潺滑下叶中央,密密匝匝的,一会儿凝成晶莹的大水珠,滚动着,磨蹭着,嬉闹着。调皮的风把叶子弄翻,水珠或跳上另一片叶子,或一个跟头跌进荷塘里。
④荷花更是光亮亮、鲜嫩嫩的,高高矮矮,肥肥瘦瘦,浓浓淡淡,或停或动,或尖或圆,或半开或怒放。有的牙雕般晶莹,有的白玉般剔透,有的玛瑙般绯红。雨中的神态更是各异,如成群的仙女在洗浴,或抿嘴羞涩,或笑脸半藏,或聚首细语。恰似一幅幅巧夺天工的水粉画,一首首意境朦胧的抒情 诗。一阵阵微风吹过,田田的荷叶推推搡搡,把清香一缕缕送到对岸。绿茸茸的空气飘飘逸逸,空空灵灵。
⑤雨与风,光与影,声与色,互相交错,彼此交融,在细密的波纹上流溢,流溢……
⑥我的脚步惊飞了一只被雨淋湿了翅膀的小鸟,几滴水珠溅在了我的衣衫上。树丛中,荷叶间,几只不知名的鸟虫在轻轻地叫着,不知在觅友交谈,还是在寻找食物?一切 生命在这神秘的荷塘,在这绵绵的雨雾里,萌发出一种难以言尽的渴求或是期冀。
⑦我心净如镜,任雨丝洗濯我的衣衫和我的视野,任荷风吹拂我的记忆和我的思绪。不知不觉,我敬仰起荷来了。雨中的荷你遮我 、我护你,你搀我、我抚你,吐叶展蕾,展露令人销魂的形体;虽然屡遭风雨,仍相亲相爱,交臂挽手,盘根结节,紧紧抓住脚下这深深的淤泥,编织盛大的生命景象。是啊,在那些风雨飘摇的历史时刻,我们不也是手挽心连?
⑧望着,望着,我仿佛也成了一株荷,在大自然里重塑自己。
⑨雨仍在淅淅沥沥地下着,在神奇而浪漫的荷塘之上溅起一片云,一片烟,一片雾,一片梦。
⑨黎明的荷塘气象万千,朦朦胧胧,虚虚实实,奇奇幻幻。
⑩在我的眼里,这就是济南——因了荷塘,雅得别致;也因了荷塘,不惧风雨……
【小题1】根据文章内容填空。文章由远及近,多感官描绘了风雨中的荷塘:远望绿柳新房,自然柔和;近听雨落荷叶, ______________; 轻嗅缕缕荷香,_____________。雨与风,光与影,声与色,互相交错,彼此交融,表达了______________的感情。
【小题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④段画线句。
雨中的神态更是各异,如成群的仙女在洗浴,或抿嘴羞涩,或笑脸半藏,或聚首细语。
【小题3】结合语境,理解第⑧节画线句的深刻含义。
我仿佛也成了一株荷,在大自然里重塑自己。
【小题4】将文章第⑦段与下面《荷叶·母亲》中的语段进行比较阅读,结合内容,指出它们写法的共同点和立意的不同点。
(链接)
——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在无遮拦 的天空之下,我不敢下阶去,也无法可想。
对屋里母亲唤着,我连忙走过去,坐在母亲旁边——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的一个大荷叶,慢慢地倾侧了下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我不宁的心绪散尽了!
雨势并不减退,红莲却不摇动了。雨点不住地打着,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上面,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
我心中深深地受了感动——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5.
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小题。
雨夜灯光
①八岁那年,我跟着父亲赶集卖黄豆。黄豆并不好卖,直到下午,父亲才卖出去十几斤。
②开始散集了,集市上的人少了许多。天边的云越来越多,间或还会响起一记惊雷。我扯着父亲的衣角,催促道:“爸,快要下雨了,我们赶紧回家吧!”
③雨落下来,父亲把蛇皮袋扎好,架上自行车,带我到一个屋檐下避雨。我们俩眼巴巴地看着大雨倾盆而下,不知何时才能回家。
④夜幕降临,风停雨歇,空气里都是湿透的烂泥味。一脚踩在地上,泥水直往裤脚里倒灌。父亲坚定地喊了一声:“回家!”他把我放在自行车横粱上,骑着自行车,摸黑往家赶。走出去大约十里地,路两旁已很难见到灯光,耳朵里除了夜鸟的叫声就只剩风声了。
⑤山道经雨一淋,红土变成黏泥。父亲累得气喘吁吁,再怎么用力,行进起来也是慢如蜗牛。父亲把我从车上抱了下来,让我帮着推车。
⑥一路跌跌撞撞,我们来到了一个让人胆战心惊的三岔路口。这附近遍地坟场,林间的猫头鹰像孩子哭似的鸣叫着,吓得我几乎丢了魂。我赶紧抓牢父亲的衣襟,带着哭腔说:“爸,我怕……”“别怕,跟着我走!只是鸟叫,有什么可怕的!”父亲抓住我的手,安慰着。
⑦不知什么时候,我们前方亮起一盏马灯,暖暖的,亮亮的,像是升在林间空中的一轮明月。
⑧“你们去哪儿呀?”光亮后面的人影问。“陈坊。”父亲应声答道。“你儿子多大了?”那人又问。“八岁。”父亲答。
⑨“我送送你们吧!”
⑩两人一问一答,把寂静的夜衬得更加寂静。
⑪一路上,那人和我们讲起他儿子的故事。
⑫那年,他儿子也是八岁,一次突然高烧不退,他和孩子的妈妈连夜送儿子去山下的医疗站。因为走得急,忘了带马灯。那天夜里也下了一场大雨,道路泥泞难行。一家人摸黑赶路的时候,不小心跌倒在沟边的岩石上,儿子竟被摔坏了头,至今反应还很迟钝。
⑬“我不希望再有人在这条山道上摔倒。一到雨夜,没什么事,我就打着马灯出来看看,好让路过的人能看清前面的路。这条路上满是泥巴,路边沟沟坎坎全是硬硬的岩石,要是摔倒了,可真危险啊!”他边走边说。
⑭走了大约五里山路,我的双脚实在酸痛得不行了,就向父亲直嚷嚷:“爸,我脚疼,走不动了!”父亲一边吃力地推车,一边安慰我说:“就快到了!”那人二话没说,竟半蹲着让我趴到他背上。他直起腰的时候,对我说:“我儿子,当时也是你这么大!”然后就一路背着我走。黑夜里,我定定地看着马灯前面那一缕温暖的灯光,把淡红的软泥照得亮亮堂堂,而他一脚踩下去,温暖的灯光里便飞溅起一串红泥来。夜风吹起,让人顿感一阵凉意,我紧紧地贴在他的背上,感受到他后背的温热,心里也热乎乎的。
⑮走出山林,父亲向打马灯的男人道谢。这时,我才看清了他的脸:黑黑的眉毛,浓浓的胡须,一双深邃的眼睛,仿佛流尽了泪……
⑯多少年过去了,那一路的灯光总让我感到那样的温暖,那样的难以忘怀。
(选自《轻悦读丛书》,有删改)
【小题1】请阅读选文,将下面情节补充完整。
“我”与父亲摸黑赶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感念打马灯男人的帮助。
【小题2】选文第②段画线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小题3】文章要写打马灯的男人,为什么第⑫段写的是打马灯男人儿子的故事呢?
【小题4】选文多次写到“马灯的光亮”,请问文末再次写“那一路的灯光”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题5】有些人没有被上天厚待,遭受了不幸,但是他们并没有因此怨天尤人,而是对生活报之以歌,回馈温暖。请以“他们都是一种____________的人”的形式,并结合链接材料和本文说说你对打马灯的男人和植树的牧羊人的认识。
(链接)
他说,他五十五岁,叫艾丽泽·布菲,原来生活在山下,有自己的农场。可是,他先是失去了独子,接着,妻子也去世了。他选择了一个人生活,与羊群和狗做伴,平静地看着日子一天天地流走。他说,这地方缺少树;没有树,就不会有生命。他决定,既然没有重要的事情做,就动手种树吧。

5.综合性学习(共1题)

6.
在举国上下“全民阅读,书香中国”的活动中,港闸中学七(5)班积极开展了“少年正是读书时”的学习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任务。
活动一:同学们为了更好地了解国民的阅读情况,找到了以下一则资料,你从下图中读懂了什么?

活动二:创立班刊。全班推选了四五名同学组成班刊编辑部,定期向同学们推荐读物并将同学们的佳作编辑成册。现向大家征集班刊的名称,要求:文雅,富有文学气息。
活动三:大家同读《西游记》,做读书交流。其中问题之一:红孩儿武功非凡,使一杆八丈火尖枪,在火焰山修炼八百年,练成三昧真火,口吐火,鼻喷烟,十分了得。孙悟空战之不胜,红孩儿最终是如何被收服的呢?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字词书写:(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综合性学习:(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4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