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测试题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405489

试卷类型:单元测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8/4/6

1.综合题(共3题)

1.
(题文)三民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是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的思想理论成果,是引领中国人民不断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旗帜。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改革中国的主义,是三民主义。三民主义的精神就是要建设一个极和平、极自由、极平等的国家,不但在政治上要谋民权的平等,而且在社会上要谋经济的平等。
——1919年间孙中山和戴季陶一次谈话
材料二 我们主张的新民主主义的经济,也是符合于孙先生的原则的。……按照孙先生的原则和中国革命的经验,在现阶段上,中国的经济,必须是由国家经营、私人经营和合作社经营三者组成的。而这个国家经营的所谓国家,一定要不是“少数人所得而私”的国家,一定要是无产阶级领导下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
——***《论联合政府》
材料三 社会主义 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
——《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1)根据材料一,概括孙中山的主要观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有关新民主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主张。并指出这些主张与孙中山三民主义之间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三,指出邓小平发展经济的思路。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三位伟人共同的追求。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割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全国第一份分田到户协议书(节选)
材料二: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材料三:安徽省凤阳县1980—1982年农业生产统计表

(1)材料一这份看似有点悲壮的协议书是哪个村庄的村民立下的?
(2)材料二中的“大包干”的主要形式是什么?农民为什么热烈拥护这个制度?
(3)材料三表格中的数据说明了什么?
(4)材料一中这份协议书与材料二中的这个顺口溜和材料三中安徽省凤阳县粮食产量变化之间有何关系?
3.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从贫穷走向富强。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的脚印)

1978年底,中共中央在北京召开中共十届三中全会。会议做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之后,我国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建立四个经济特区,1987年,邓小平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提出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1992年,中国共产党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建立自给自足市场经济体制。1997年,中国共产党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把“三个代表”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作为指导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旗帜。

(1)上述材料是小虎同学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后,根据教材内容及所了解的相关信息进行的部分总结。材料中有4处错误,请你帮他找出并改正。(原题画线部分不得改动)
(歌曲中见证)

《春天的故事》的部分歌词:“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地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2)“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这里“春天”的喻义是什么?“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指哪一事件?它有何重要意义?
(无限的思念)

(3)邓小平是中国新时代的形象,他身上有什么优秀品质?

2.选择题(共15题)

4.
20世纪以来,中华民族经历了伟大的三个三十年的探索和实践,中国人民在1919、1949、1979和2009年谱写的历史乐章的主题分别是
A. 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振兴、民族崛起
B. 民族觉醒、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崛起
C. 民族觉醒、民族独立、民族崛起、民族振兴
D. 民族振兴、民族独立、民族觉醒、民族崛起
5.
下列三幅图反映的是中国共产党在不同时期的农业政策,其共同点叙述正确的是(   )

A.保护了农民利益
B.调动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C.改变了经营方式
D.改变了土地私有制性质
6.
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以来,一直为实现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而不懈地奋斗。中共八大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共同点是(  )
A. 实现国家工业化
B. 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C. 实行改革开放
D. 确定经济建设为党的中心工作
7.
“一个改革的政策如一场春风,吹绿了大江南北。一个开放的决断如一场春雨,滋润了华夏中原。”改革这场“春风”在中国最先从哪里开始刮起
A. 农村
B. 城市
C. 外资企业
D. 国有企业
8.
学习历史,需要分清哪些是史实,哪些是观点。下列表述属于观点的是(   )
A.邓小平提出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B.邓小平于1992年到南方视察并发表讲话
C.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立了邓小平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D.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9.
2010年世博会在中国上海举办。中国馆的展馆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的构思为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回顾中国三十多年来的发展进程,你认为中国综合国力得到迅速提升的主要原因是( )
A.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B.改革开放
C.“文化大革命”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10.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对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进行了拨乱反正,这次会议中具有转折意义的伟大决策是(  )
A.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
B.把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
C.提出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根本前提
D.经济体制改革由农村改革转到城市改革上来
11.
邓小平说:“1977年和1978年,中国处于徘徊状态。”其主要原因是
A. “两个凡是”方针仍占主导地位
B. “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未得到平反
C. 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被压制
D. 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没有恢复领导职务
12.
为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我国进行了改革开放,步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此期间迈出对内经济体制改革政策的第一大步是( )
A.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B.大力发展民营经济
C.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D.在沿海设立经济特区
13.
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为了抓住这一趋势带来的历史机遇,中共中央于1993年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为(  )
A. 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 B. 发展乡镇企业
C.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D. 建立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
14.
(题文)1979年底,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还只是在个别地方尝试,比重仅占全国总农户的9%。到1984年底,比重已增至95%以上。包产到户、包干到户迅速发展是由于它
A.是农民自己的发明创造
B.使农民获得土地所有权
C.使农业收入得到平均分配
D.适应了农民的生产需求
15.
原苏联总理雷日科夫在评价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就时说:“中国的经济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果,中国正在沿着一条正确的道路稳步前进”。这条正确的道路是
A.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B.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C.照搬斯大林模式的道路
D.“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的道路
16.
最近,国外一位学者提出了“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的观点,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借用这句话设计了下边这张主题演讲的图片。1978年中国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A.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B. 文化大革命结束
C.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7.
请仔细观察如图“大包干纪念馆”里18个农民按手印群雕,从中获取的正确历史信息是

A. 四川农民率先建立生产合作社
B. 安徽农民率先实行土地私有
C. 四川农民率先实行政社合一
D. 安徽农民率先分田包产到户
18.
小云同学带着一个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搜集了“政企分开”“经营责任制”“按劳分配”等资料。根据这些信息,判断他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是(   )
A.土地改革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民主与法制建设D.国有企业改革

3.单选题(共1题)

19.
有历史学家认为,中国改革开放历过了三次思想大解放:1978年第一次思想解放冲破了个人崇拜, 1992年第二次思想解放冲破了计划经济崇拜,1997年第三次思想
解放冲破了所有制崇拜。“第二次思想解放”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提出
B.重申四项基本原则不动摇
C.邓下平南巡谈话
D.邓小平 “三步走”战略的提出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3道)

    选择题:(15道)

    单选题:(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3

    5星难题:0

    6星难题:8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