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金银湖片区2018-2019学年八年级12月月考语文试题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40548

试卷类型:月考
试卷考试时间:2019/1/8

1.选择题(共4题)

1.
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嶙峋(lín xún) 舳舻(zhú lú)  那(chà)  河(xiáo)
B.桂花(miǎn)    密匝(zā) 题(bá)   雕(lòu)
C.不(zhuì) 役(chāi)    簌(shù)  奔(sāng)
D.甲(zhòu ) 广无垠(mào) 弱(xiān) 劲(qiú)
2.
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_____哪一个时代,英雄的事迹和精神都是_____社会前行的强大力量。期盼“崇尚英雄”_____,光荣永远_____,英雄永不独行。
A.尽管 勉励    蔚为大观  传递
B.无论 激励    蔚然成风  传承
C.尽管 激励    蔚为大观  传递
D.无论 勉励    蔚然成风  传承
3.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晋文公当上晋国国君以后,治理政治,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成为北方一大强国。
B.城镇建设要充分体现天人合一理念,提高优秀传统文化特色,构建生态与文化保护体系,实现城镇与自然和谐发展。
C.《舌尖上的中国》这部风靡海内外的纪录片,用镜头展示烹饪技术,用美味包裹乡愁,给观众带来了心灵的震撼。
D.执法部门对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以其他方式传播反动、淫秽、暴力、凶杀、封建迷信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应依法从重处罚。
4.
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规范的一项是(   )
A.据王璨的《英雄记抄》说,诸葛亮与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
B.她在温和地微笑着,似乎是为着一个美好而又隐秘的梦想而微笑。当时,她在想什么呢?现在她在这堵奥斯威辛集中营遇难者纪念墙上,又在想什么呢?
C.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D.农历新年的习俗可多啦,贴春联呀、挂年画呀、舞龙灯呀、放花炮呀、穿新衣呀……到处呈现祥和、热闹的气氛。

2.文言文阅读(共1题)

5.
阅读下面的文言语段,完成小题。
王生好学而不得法。其友李生问之曰:“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生不说,曰:“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生说之曰:“孔子云‘学而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而不思之,终必无所成,何心谓之善学也?”王生益愠,不应而还走。居五日,李生故寻王生,告之曰:“夫善学者不耻下问,择善而从之,冀闻道也。余一言未尽,而君变色以去.几欲拒人千里之外,其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大忌,莫逾自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生惊觉,谢曰:“余不敏,今日始知君言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小题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谓君不善学 或:有人B.李生之曰 说:劝说
C.君志之而不思之 但:但是D.李生寻王生 故:特意
【小题2】对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
A.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
B.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
C.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
D.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
【小题3】下列对本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生认为自己非常善于学习。
B.李生用孔子的名言来说明王生不善于学习。
C.王生最后把李生的话当作座右铭,来明显的鉴戒自己。
D.一开始王生听了李生说的话后感受很受益,独自思考了五日。
【小题4】将第三大题文言文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凡师之所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

3.现代文阅读(共2题)

6.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题目。

重返书房

叶君健

①右边下半身剧痛不止,已经有两个多月了。这是癌细胞扩散到了那个部位的症状,但我不知道——门诊医生的诊断认为疼痛是骨质增生压迫神经所引起。我再也忍受不了。一天上午我的大儿媳叫来急救车,把我送进医院。没有想到,这一进医院,就出不来。病情太危急了,非短时间可以解决。我在医院一住就是半年,初夏时进去,冬天才出来。由于离家时仓促,书房的东西来不及收拾;夏天雨多,房子老旧,许多地方得修补,漏雨房间得空出来整修;不漏雨的房间就堆满了东西。我那个书房也就乱套了。我从医院回到院子里来,恍如隔世,对整个环境都感到陌生。再走进我的书房,许多我工作用的文具、稿件、参考书都换了位置,难得找到。这是我辛苦的老伴在我住院期间,怕东西遗失,为我收拾的结果。她根据她的理解,有的东西她分类,堆到一处;另有些东西她捆扎起来,藏到另一处。我惯常的工作规程和秩序就乱了。

②在我出院前,老伴已经把书房收拾得相当整齐——这也是老伴的苦心,迎接我回家,为我创造一个“舒适”的环境。但我却产生了一种凄凉、生疏之感本来,根据医学常规对病情所作的推断,我生存的期限大致只有三个月。但我住院一住就超过了三个月以上,而且现在居然还能回到家里来!但看到这种景象,我仍觉得我已经属于历史,这些东西也是“遗物”,起纪念的作用。但我却又活生生地站在它们中间,身体虽然虚弱,可是已经没有疼痛了。事实上,我活了下来。既然如此,当然就得工作——这是几十年养成的习惯,成了一种后天的本能,不工作就活不下去。但眼前却是一片空虚,又好像我的生命已经结束了。现在这里站着的是不是我的幽灵?我环顾一下,又觉得不是,因为周围的一切,仍是那么熟悉。我的记忆又回到我意识中来。的确,我是在活着。

③虽然医生嘱咐我,今后得改弦易辙,静静养病,不要再走回头路,埋头工作。但我在书房——也是我的卧房——里生活了两天以后,我又觉得精神渐渐好起来,于是故态复萌,又想和周围环境溶化到一起,重操旧业——再爬格子。这样感觉,我也就这样作了。我坐到书桌面前来。书桌靠墙那边立着的几本常用的字典、笔记本、地址簿——它们虽然布满了灰尘,但仍然没有动。我把它们一一抽出来,掸去灰尘,它们立即露出了本来面目,在我面前摊开。它们已经不是似曾相识,而是老相识了。它们似乎在向我微笑。于是我把它们翻开。那里面我记下的东西,打的符号,又跃然纸上,似乎在对我点头,在和我对话,提醒我它们和我旧时的交情。我的心情又忽然变得热乎乎起来了。生存是多么可爱!

④我再拉开书桌的抽屉。只有这里面的东西没有动。老伴很细心,意识到这里面是我在工作进行时所留下的手稿——有的完成了,还没有定稿;有的刚开头,有的写到一半停止了。后两种情况是在我的病况发展到了危急的阶段发生的。那时我虽然想忍痛把它们完成——有些已寄出去了的就是在忍痛的情况下完成的,但力不从心,我只好中途搁笔。我现在还依稀能记得当时难过的心情:我已经在预感我的生命将要结束了。这是我过去从没有能想像到的一种无可奈何的、像世界到了末日的心情。现在我又见到这些长期和我形影不离的伙伴,还在它们这里重睹我留下的注解和笔迹。于是过去伏案爬格子的情景又历历展现在眼前。我不禁有点感伤起来,怀念那流逝了的时日。

⑤我并不是以爬格子为职业的人,从没有当过专业作家。解放前我谋生的职业是教书、当编辑、作记者;我剩余的时间是参加抗日救亡活动——为此我还在日本坐过几个月的监牢。那是国难当头、人民受难的时代,只能这样生活。解放后,由于我掌握了几门外语,在抗战期间还有些做对外宣传的经验,我被分配到一个对外宣传的机构当外语干部,这一当就是几十年,一直到现在。但爬格子是我的真实爱好和兴趣。只是在客观形势要求下,我别无选择,得把这些个人的癖好搁到一边,完成我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应尽的社会责任。但个人的癖好像一种痼疾,它不时要发作,搅得你心绪不宁。没有别的办法,我只得随时随地抓住机会抚慰它一下,写点什么,使它暂时平息下来。但这样作就要求在生活的享受上作些牺牲。比如在节假日——甚至过春节——当家人去逛公园或者走访亲朋的时候,我得把自己关在这个小书房里,扣上门,装做不在家,伏在桌上爬起格子来,当然这也不一定是痛苦的事,因为当我在纸上写下了我认为是“得意之笔”的时候,我也可以体验到一种无法形容的快感。

⑥现在我翻翻已经久违了的抽屉中的旧稿,又重新发现了一些“得意之笔”,于是我就不由地感到兴奋起来,回到当时落下这些“得意之笔”的那种快感的境界中去。多大的愉悦啊!于是,我也就忘记了我刚刚生过一场大病,还须休养。我好像又恢复了过去那种见缝插针、紧抓时间的劲头和急迫感。这种习惯势力”,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果然又鼓动我跃跃欲试,想马上就握起笔来爬格子。但笔,由于长时不用,里面的胶管也干了,变形了,笔尖也塞满了墨水干后的沉积物,不服从我的调动了。至于稿纸,我一时还找不着它存放的地点。其他如参考书、辞典等也要重新从书堆中理出来。一切都变了——真是“恍如隔世”。事实上,我自己也好像是刚摆脱死神的手,只是刚回到人间——我的这个小书房。多愉快的感觉啊!我觉得我得重新开始,生命也得重新开始。开始的第一步就是整理出那些被扔进遗忘中的、长时伴我度过那应该享受而却放弃了的闲空时刻的、在一个斗室里伴我绞脑汁的写作工具、参考书和辞典。它们也得慢慢地复活过来,重新建立与我的伙伴关系。

⑦但人生究竟是短暂的。这种重生的伙伴关系能否恢复,即使恢复后又能维持多久,我不敢想。但我却想马上就动手工作,把这些伙伴们请出来,与我再共同重温那像是属于前一个世界——一个已经不复存在的世界——的旧梦。这个梦从此刻起我又开始来做,我并且事实上已经进入它的境界,在这境界中我又要开始忘掉了年岁和自己的体力实况。在一些具有丰富世故的人的眼中,这也许是一种荒唐的行径,但就是在这种行径中许多文学家、艺术家、哲学家——甚至革命家,度过他们的人生。我想,大概也亏了他们所度过的这种人生,人类世界才有今天这样的文明

【小题1】阅读第①、②自然段,说说作者重返书房后为什么会产生了一种凄凉、生疏之感?
【小题2】结合第③、④自然段中划线句子和加点词语,说说作者为何有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情感?
【小题3】解释第⑥自然段中划线句中“习惯势力”指什么。
【小题4】通读全文,第⑦自然段中为什么说“这也许是一种荒唐的行径”?这种“荒唐的行径”与“人类才有今天这样的文明”之间有什么联系?
7.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读书的三种姿势
孙绍振
读书的姿势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躺着读,这是陶渊明所标榜的好读书不求甚解,但是他自己并不一定实行的办法;而大多数文学爱好者就是这样读得,其特点是没有固定的目的,真所谓博览群书。这种读书姿势联系着一种态度,那就是读着玩的,读得顺就读下去,读不顺干脆就睡着了也无所谓。这种读法,是一种休息、消遣,也许还是一种享受。日积月累自然也可以增长知识,丰富精神生活,领悟人生的意义。但是,除非是天赋特别好的个别人,一般人要想迅速有效地提高自己某一方面的水平,是不可能这样轻松地达到目的的。
要真正提高自己的水平,就得采取另一种姿势,就是要坐着读。古人讲的“正襟危坐”,不但是一种姿势,而且是一种心境、态度,一种目的。那就是求知的态度,通常我们说求学问,为什么要说“求”呢,那是意味着追求。要追求就得认真、严肃,注意力非常地集中,和躺着相比,这里有强制自己心无旁骛的意味。这是最基本的一种读书方法。大中小学的学生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这种方法。
这种方法的要领是对于书中的每一句乃至每一个字,都一丝不苟反复钻研,甚至背诵。上下左右联系,前后贯通思考,力求全面、准确掌握。正襟危坐的姿势表现出一种精神,那就是钻研,不满足停留在表面上。一般说文字的表面是很完整的,甚至给你一种天衣无缝的感觉。如果你没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即使坐着,也可能是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坐着读的关键是开放心灵,让它像海绵一样吸收书中全盘的精义。古人说的虚怀若谷,大致可以形容这种心灵状态。
这种读书的方法虽然很好,但还不是最好。因为坐着钻研,全盘吸收,就意味着你承认所读的书本是绝对正确的,不包括任何错误的。但是这样囊括绝对真理的书是没有的。任何作品都免不了有某种历史和个人的局限。***说过,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不犯错误,一种是已经死了的人,一种是还没有生出来的人。对于书,也可以这样说。坐着钻研的时候,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你的思路是被动的。读书是为了认识世界和人生,而这主要靠你自己在生活实践中去体验,书本只是一种向导和坐标。因而你要主动地用你自己的体验和智慧去检验它,或者用马克思的术语说,“批判”它。这时候,你就用不着虚怀若谷了,你也不用把书上的每一句话都当作天条,在追求真理的时候,任何的自卑感都是多余的。
这时,你得改变一下读书的姿势,当然绝对不能躺着读,也不能满足于坐着读,你得站起来,也就是用俯视的姿态,把书上的东西用实际情况去检验,去分析,用你自己的头脑去批判。当你发现书中所说哪怕是有一点与实际不符时,你就要揪住不放,因为这就意味着你的认识有了提高,你已经发现了问题,而发现问题往往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这就是说在这一点上,你已经比书本的作者稍稍高明了一点。这时你当然还要反复思考,但是千万千万不要轻易放弃,不要有任何的谦虚,这时候用得上孔夫子一句话,叫做当仁不让。这是一个机遇,你和权威平等了,你在真理面前站起来了。也许你当时还意识不到,但是当你日后回想起来的时候你会感到幸福的,甚至你的脸上会出现无声的微笑。
读《荷塘月色》为例。粗粗地读,可以躺着,觉得朱自清的语言极美。有些人会喜欢他那一连串的排比句,留下了好印象。如果进一步钻研,就不能躺着,得坐起来,仔细玩味全文。反复读几遍,你就会觉得并不是每一句、每一段都同样的好,而是有些段较好,有些段就不那么好。如文章快结束时,有没有必要引用梁元帝《采莲赋》中那么长一段质量并不见佳的赋体骈文呢?当然最好的是那把荷叶和荷花的香气用声音来形容的句子了,淡淡的香味像远处高楼上缥缈的歌声似的。还有在月光下,将光和影的效果用小提琴的名曲来形容的句子。懂得一点文艺理论的人会想起钱钟书先生所阐释的“通感”。至于一个人在月光下,“便觉是个自由的人”,享受那“独处的妙处”,是不是也同样的好呢?这时,光是坐着,就不够了。你得站起来。余光中说这一段把话说得这么白,是败笔,中学生水平!你同不同意呢?我是不同意的。我觉得整篇文章就这一段最深刻、最漂亮。在当时的散文中还没有一个作家把孤独写成是一种自由,一种白天里群居时不可能有的自由。经过仔细的思考以后,你坚定地相信余光中不一定对,这比起慑于余先生的权威而轻易同意他的意见,要强得多了。
这时,你就站起来了。
【小题1】下面理解,符合原文内容和表达的一项是(   )
A.躺着读书可以增长知识,丰富精神生活,领悟人生的意义。
B.坐着读书的方法是最好的,因为坐着钻研,全盘吸收,就意味着你承认所读的书是正确的。
C.只有你站着读书,才能体会到朱自清的语言的优美。
D.如果你没有刻苦钻研的精神,即使坐着读书,也可能是有口无心。
【小题2】下列对读书三种姿势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躺着读这种读法不仅是一种休息、消遣,也许还是一种享受。
B.要想真正提高自己的水平,就要坐着读书。
C.坐着读的要领是对于书中的每一句乃至每一个字,都一丝不苟反复钻研,甚至背诵。
D.因为躺着读没有固定的目的,所以这种读书的姿势被文学爱好者所喜爱。
【小题3】下列对于“站读”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以《荷塘月色》为例,如果想进一步钻研,就必须得站起来读,仔细玩味全文。
B.站着读就是用俯视的姿态,把书上的东西用实际情况去检验,去分析,用你自己的头脑去批判。
C.站着读书可以让你更好的认识世界和人生,而这主要靠你自己在生活实践中去体验,书本只是一种向导和坐标。
D.如果你的认识有了提高,你就会发现问题,而发现问题往往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4.综合性学习(共1题)

8.
根据要求完成小题。
本学期,学校进行了法布尔先生的代表作《昆虫记》一书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小题1】介绍你们小组阅读《昆虫记》的方法,至少写出三种读书方法。
【小题2】请向同学推荐你喜欢的名著《昆虫记》,简要介绍该书的内容并就该书某一方面说说你喜欢的理由。(100—120字)

5.作文(共1题)

9.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求作文。

“读书之乐乐何如,绿漫窗前草不除”。读书不仅使人智慧,也使人快乐。外物的短暂刺激,带给人感官的欢愉;书籍的长久滋养,却能带给人精神的喜悦。

请结合你长久以来的读书体验,以及对提示材料的理解,以“我的‘悦读’生活”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 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4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综合性学习:(1道)

    作文:(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7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