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2题)
1.
“三农”问题是关系到社会安定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农业丰则基础强,农民富则国家盛,农村稳则社会安。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采取一系列措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不乏沉痛的教训。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表为建国初期某县三个村阶级结构变动情况表(单位:户)。

材料二:《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指出:“……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的劳动互助积极性”。1953年到1955年,农业互助合作社继续稳定发展,这时期建立起来的合作社,80%以上增产增收,15%持平,5%减产减收。
——林志坚《新中国要事述评》
材料三:1958年5月—8月《人民日报》出现了如下的标题:《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谷子跃过万斤》;《麻城建国一社出现天下第一田,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福建海星社创花生亩产一万零五百多斤纪录》。1958年10月,某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花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谈论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材料四:“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割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全国第一份分田到户协议书(节选)
请回答:
(1)导致材料一表中农村阶级结构发生变化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该事件实施的法律文件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请你分析我国当时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当时我国农村发生的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材料四反映了我国哪一农村政策的尝试?材料中的“全国第一份分田到户协议书”出现在当时安徽省的哪个地方?
(5)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你从中得到怎样的认识?
材料一:下表为建国初期某县三个村阶级结构变动情况表(单位:户)。

材料二:《中共中央关于农业生产互助合作的决议(草案)》指出:“……必须提倡组织起来,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发展农民的劳动互助积极性”。1953年到1955年,农业互助合作社继续稳定发展,这时期建立起来的合作社,80%以上增产增收,15%持平,5%减产减收。
——林志坚《新中国要事述评》
材料三:1958年5月—8月《人民日报》出现了如下的标题:《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谷子跃过万斤》;《麻城建国一社出现天下第一田,早稻亩产三万六千九百多斤》;《福建海星社创花生亩产一万零五百多斤纪录》。1958年10月,某县委书记作报告:“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花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个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谈论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材料四:“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以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每户的全年上交和公粮,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割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我们的小孩养活到十八岁。”
——全国第一份分田到户协议书(节选)
请回答:
(1)导致材料一表中农村阶级结构发生变化的重大历史事件是什么?该事件实施的法律文件是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我国农业合作化运动的开展。请你分析我国当时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3)材料三反映了当时我国农村发生的什么历史事件?这一事件在当时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4)材料四反映了我国哪一农村政策的尝试?材料中的“全国第一份分田到户协议书”出现在当时安徽省的哪个地方?
(5)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有成功的经验,也有失误的教训,你从中得到怎样的认识?
2.
《人民日报》的每一篇社论都是流淌着的历史,足以勾勒出当代中国社会变迁的轨迹。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的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1953年1月1日社论
材料二:“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
——1958年6月21日社论
材料三:“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地的产是由人的胆决定的。”
——1958年8月3日社论
材料四:“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世界上没有一个现代化国家是闭关自守搞起来的。美国经济技术的强大,日本能够后来居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广泛采用世界各国的技术专长,把世界上主要的先进技术集中起来。”
——1979年1月1日社论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指的是什么?党和政府为实现“最高利益”所编制的建设规划叫什么?全国人民“积极奋斗”取得了哪些成果?(举一例)
(2)依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当时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分析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3)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们十分兴奋的心情”是因何产生的?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国家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答两点)
材料一:“工业化——这是我国人民百年来梦寐以求的理想,这是我国人民不再受帝国主义欺负不再过穷困的生活的基本保证,因为这是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全国人民必须同心同德,为这个最高利益而积极奋斗。”
——1953年1月1日社论
材料二:“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
——1958年6月21日社论
材料三:“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地的产是由人的胆决定的。”
——1958年8月3日社论
材料四:“我们怀着十分兴奋的心情跨入一九七九年。”“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世界上没有一个现代化国家是闭关自守搞起来的。美国经济技术的强大,日本能够后来居上,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广泛采用世界各国的技术专长,把世界上主要的先进技术集中起来。”
——1979年1月1日社论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全国人民的“最高利益”指的是什么?党和政府为实现“最高利益”所编制的建设规划叫什么?全国人民“积极奋斗”取得了哪些成果?(举一例)
(2)依据材料二、材料三,指出当时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什么?分析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什么?
(3)依据材料四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我们十分兴奋的心情”是因何产生的?
(4)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国家经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答两点)
2.选择题- (共15题)
3.
在20世纪中国的历史上曾发生过三次历史性的巨变,每一次巨变都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与发展。这三次历史性巨变是指:( )
①辛亥革命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③中共八大召开 ④实行改革开放
①辛亥革命 ②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③中共八大召开 ④实行改革开放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4.
十一届三中全会和遵义会议相似之处有: ( )
①都具有历史转折意义;②都纠正了左倾错误;③说明中共有能力纠正自身的错误;④都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
①都具有历史转折意义;②都纠正了左倾错误;③说明中共有能力纠正自身的错误;④都实现工作重心的转移
A.①②③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5.
1978年5月11日,《光明日报》刊登题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特约评论员文章,有人赞誉这是“东风第一枝”。这篇文章所针对的错误倾向是
A.“浮夸风”现象 |
B.“共产风”现象 |
C.“两个凡是”的方针 |
D.阶级斗争为纲 |
8.
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道: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没想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都散伙了。小说中描述的“拢合在一起”和“都散伙了”分别是指
A.农业合作化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
B.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 |
C.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D.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10.
“企业的私有制向社会主义所有制转变,在世界上早就有过,但采取这样一种和平方法,使全国工商界都兴高采烈来接受这种改变,则是史无前例的。”这里“和平方法”指的是( )
A.实行股份制 | B.实行公司制 | C.赎买政策 | D.廉价收购 |
16.
被火烧成两截的元朝名画《富春山居图》,分藏于浙江和台湾。2011年6月1日,“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在台北拉开序幕,这是该画自分开后首次完整的展现在世人面前。这幅名画的历史性合璧说明( )
A.海峡两岸科技交流比较活跃 | B.祖国统一大业已经完成 |
C.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 D.海峡两岸经济互补互利局面初步形成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2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5
9星难题: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