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1题)
1.
农业问题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十分关注农业问题。
材料一 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这样,当做一个阶级来说,就在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材料二 1952年2月,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的工业原料,同时也能够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中国人民大学《农村政策文件选编》(一)
材料三 (1958年) 中共中央宣传部11月4日编印的《宣教动态》第134期上,刊登了山东范县(今属河南)人民公社党委第一书记(即县委第一书记)这年10月28日所作的关于范县三年过渡到共产主义规划报告的摘要。其中说:“……到1960年基本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分配制度。到那时: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大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大锅饭》,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版
材料四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采取包产到户的形式,把土地包给社员,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经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同于中国过去农村的任何一种土地制度,它是以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为前提的。
——《历史教学研究与资料》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刘少奇说“土地改革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这一结论的依据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为解决落后的农业生产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的矛盾,从1953年开始中国共产党在农业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
(3)材料三中农民向往的“新乐园”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乐园”不能最终实现的原因。
(4)据材料四,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实行的土地所有制的性质。
(5)我国建国以后在农村进行四次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综合以上四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材料一 土地改革的基本内容就是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这样,当做一个阶级来说,就在社会上废除了地主这一阶级,把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改变为农民的土地所有制。这种改革,诚然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
——刘少奇《关于土地改革问题的报告》
材料二 1952年2月,中共中央在一份文件中指出:“要克服很多农民在分散经营中所发生的困难,要使广大贫困的农民能够迅速地增加生产而走上丰衣足食的道路,要使国家得到比现在多得多的商品粮及其他的工业原料,同时也能够提高农民的购买力,使国家的工业品得到广大的市场,就必须提倡‘组织起来’。”
——中国人民大学《农村政策文件选编》(一)
材料三 (1958年) 中共中央宣传部11月4日编印的《宣教动态》第134期上,刊登了山东范县(今属河南)人民公社党委第一书记(即县委第一书记)这年10月28日所作的关于范县三年过渡到共产主义规划报告的摘要。其中说:“……到1960年基本实行‘各尽所能,各取所需’的共产主义分配制度。到那时:人人进入新乐园,吃喝穿用不要钱;鸡鸭鱼肉味道鲜,顿顿可吃四大盘;天天可以吃水果,各样衣服穿不完;人人都说天堂好,天堂不如新乐园。”
——《大锅饭》,广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1月版
材料四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采取包产到户的形式,把土地包给社员,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经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同于中国过去农村的任何一种土地制度,它是以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的公有为前提的。
——《历史教学研究与资料》
请回答:
(1)材料一中刘少奇说“土地改革是中国历史上几千年来一次最大、最彻底的改革。”这一结论的依据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为解决落后的农业生产满足不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需要的矛盾,从1953年开始中国共产党在农业方面采取了什么措施?
(3)材料三中农民向往的“新乐园”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乐园”不能最终实现的原因。
(4)据材料四,指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实行的土地所有制的性质。
(5)我国建国以后在农村进行四次生产关系的变革和调整,综合以上四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2.判断题- (共1题)
2.

上图是20世纪70年代小岗村18位农民按下红手印的“包产到户”的契约。对这一契约出现的原因,张三认为是“人民公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李四认为是“农民家庭收入很少,渴望改变贫穷落后的生活状况而采取的措施”。谁的说法正确?为什么?

上图是20世纪70年代小岗村18位农民按下红手印的“包产到户”的契约。对这一契约出现的原因,张三认为是“人民公社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李四认为是“农民家庭收入很少,渴望改变贫穷落后的生活状况而采取的措施”。谁的说法正确?为什么?
3.选择题- (共34题)
4.
澳门和香港回归祖国后保持了经济繁荣,再次证明了“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强大生命力,坚定了我们用这一方法解决台湾问题的信心。“一国两制”的基本内容包括
①“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③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④港、澳、台地区拥有绝对的自治权
①“一国”即中华人民共和国
②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
③港、澳、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④港、澳、台地区拥有绝对的自治权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6.
建国初期的土地改革和1978年以来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共同之处是
①实行土地公有制
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③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④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①实行土地公有制
②解放了农村生产力
③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④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7.
学校每周都有一次升国旗仪式,每当奏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五星红旗冉冉升起时,我们都会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历史上确定五星红旗为国旗、《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的会议是( )
A. 七届二中全会 B. 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
C. 十一届三中全会 D.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A. 七届二中全会 B. 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
C. 十一届三中全会 D.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8.
“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农业生产,为新中国的工业化开辟道路。”这一决策出自( )
A.《共同纲领》 | B.《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
C.《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D.《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
10.
图表法是梳理历史知识的有效方法。下列表格内容反映的是
时间 | 开展地区 | 涉及人口 | 主要意义 |
1950~1952年冬 | 新解放区 | 3亿多 | 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 |
A.抗美援朝 | B.土地改革运动 |
C.西藏和平解放 |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15.
我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标志是( )
A.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B.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颁布 |
C.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 | D.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
19.
新中国建立后,社会政治运动经常开展,这在当时人们取名中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例如以下名字:文革、建国、援朝、跃进等。一般而言,以上这些人中,年龄最小的最可能是( )
A.建国 | B.跃进 | C.援朝 | D.文革 |
21.
改革开放后,安徽凤阳农民咏唱新生活:“吃不愁,穿不愁,腰里别着‘十块头’,又娶媳妇又盖楼”。这种新生活的出现归功于( )
A.土地改革 | B.三大改造 |
C.“大跃进”运动 |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23.
在改革开放中,邓小平提出的必须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是( )
①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②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③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④坚持马列主义、***思想 ⑤坚持改革开放
①坚持共产党的领导 ②坚持社会主义道路 ③坚持人民民主专政
④坚持马列主义、***思想 ⑤坚持改革开放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⑤ | C.①③④⑤ | D.②③④⑤ |
24.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作主站起来;我们讲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我们党和国家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标志是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 | B.中共十五大的召开 |
C.邓小平南方谈话 | D.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
28.
小芸同学带着一个研究性学习课题,搜集了“政企分开”、“利改税”、“股份制改革”等资料.根据这些信息,判断她的研究性学习课题是( )
A.土地改革 | 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C.国有企业改革 | D.资产阶级性质改革 |
29.
2015年1月4日,庆祝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60周年“万个故事献祖国”活动启动仪式在北京大学新太阳学生中心举行。我国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等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基本政治制度是
A.共同发展 | B.民族团结 |
C.民族平等 | D.民族区域自治 |
30.
《反分裂国家法》第五条:“……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前提和基础是
A.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 | B.坚持互利互补原则 |
C.海峡两岸直接实现通航 | D.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
31.
被火烧断为两截的元朝名画《富春山居图》,分藏于浙江和台湾。2011年5月,大陆将画的前半卷移交台北故宫博物院进行合并。6月1日,“山水合璧——黄公望与《富春山居图》特展”在台北拉开序幕,这是该画被分开360多年后首次以完整的面貌展现在巨人面前。这幅名画的历史性合璧
A.反映了海峡两岸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
B.标志着两岸实现了“三通” |
C.表明了祖国统一问题已经解决 |
D.表明了各民族平等、团结和共同繁荣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1道)
判断题:(1道)
选择题:(3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5
7星难题:0
8星难题:7
9星难题: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