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长垣县2016-2017学年八年级下学期历史期末考试试题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405349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7/9/11

1.综合题(共2题)

1.
1960年来华访问的英国元帅蒙哥马利,与***主席围绕“50年以后”中国的发展走向问题开展了一段对话。对话中的“蒙哥马利之问”饶有兴趣、发人沉思。请根据对话,完成探究问题。
【历史之感】
蒙:我有一个有趣的问题想问一下主席:中国大概需要50年,一切事情就办得差不多了……到那时候,你看中国的前途将会怎样?
毛:你的看法是,那时候我们会侵略,是不是?
蒙:我觉得,当一个国家强大起来以后,它应该很小心,不进行侵略。看看美国就知道了……历史的教训是,当一个国家非常强大的时候,就倾向于侵略。
(1)蒙哥马利之问”反映了西方人内心深处的一种什么“历史逻辑”?以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美国为例说明。
【释疑解惑】
毛:要向外侵略,就会打回来……外国是外国人住的地方,别人不能去,没有权利也没有理由硬挤进去……如果去,就要被赶走,这是历史教训。
——以上材料摘编自2010年12月22日《人民日报》
(2)***的回答与我国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哪一外交原则是一致的?


图1:中国富强 神八飞天
图2:中国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
 
(3)上述图片反映了什么历史信息?
【论从史出】
⑷日益富强的中国为什么不会出现“蒙哥马利之问”所反映的“历史逻辑”?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2年、1957年中国主要产品产量简表   
项目
1952年
1957年
    增幅(%)
   钢(万吨)
135
535
296
   煤炭(万吨)
6600
13100
98
  棉纺物(亿米)
38.3
50.5
32
   谷物(万吨)
16392
19505
19
 
材料二  “用最高的速度来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的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总路线的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基本精神……速度是总路线的灵魂。”
﹣﹣1958年6月21日社论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地的产是由人的胆决定的。”  
﹣﹣1958年8月3日社论
材料三 过年储米十余担,压岁存款上千元。
材料四  1980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相继在我国东南沿海的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兴办经济特区,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树立了一个新的行之有效的模式。
(1)据材料一指出这一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2)据材料二,概括指出经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所学知识举一例说明。
(3)材料三是湖北某农户1979年张贴的春联,哪一政策的实施使春联中相对富裕现象出现。
(4)材料四描述的是中央的哪一重大举措?
(5)综合上述材料,你认为如何才能实现国家经济建设的持续发展?

2.选择题(共17题)

3.
把握历史阶段特征有助于学好历史。下表反映了中国近现代史四个时期阶段特征的主题词,其中1949-1956年处应该填写(   )
A.五四风雷,抗日烽火B.民族独立,获得新生
C.国共对峙,走向抗日D.星星之火,力挽狂澜
4.
下列图片共同体现出的时代主题是 (    )
   
西藏和平解放 土地改革 抗美援朝
A.反抗外来侵略B.进行三大改造
C.发展国民经济D.巩固新生政权
5.
在进行主题为“抗美援朝中最可爱的人”的研究性学习时,可以作为史料运用的是
①当时的文献资料
②历史博物馆内存放的有关实物资料
③电影《上甘岭》
④当时的实况纪录片和照片。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6.
下图是我国1952年和1957年的工业、农业总产值对比图。以下对其解读正确的有( )

①1957年,我国已经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②中国成立初期,我国工业的发展速度快于农业的发展速度
③工业出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④工业发展的原因主要是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推动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7.
下图是南通大生第三纺织公司的股权凭证。作为实物资料,它可以直接用于研究( )
A.“一五”工业化建设B.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手工业的所有制变革D.“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8.
观察下列图片,下面关于图片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表述正确的是( )

①三大改造建立起社会主义公有制 ②用普选的方式产生人民代表 
③《共同纲领》是选举的法律依据 ④选举产生了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9.
大跃进是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重大失误。下列一组图片反映了大跃进时期的什么现象()

A. 高指标 B. 瞎指挥 C. 浮夸风 D. 共产风
10.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立法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民主和法制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截至2000年,我国已经制定了380多件法律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800多件行政法规、8000多件地方性法规。上述材料表明(  )
A.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任重道远
B.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正式建立
C.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
D.我国完善的法律体系已经建立。
11.
城镇人口数量的变化能够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下图中从E点到F点我国城镇人口增加非常快,其主要原因是
A.“一五”计划推动
B.“大跃进”运动开展
C.人民公社化运动掀起
D.实行了改革开放
12.
2017年是邓小平逝世20周年。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是在( )
A.B.C.D.
13.
下图是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生产关系的四次调整,依据下列图片农业生产关系调整的先后顺序正确的是
A.①②③④B.④③①②C.②①③④D.②①④③
14.
图1、图2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
 
图1 中英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图2 中葡香港政权交接仪式
A.民族团结B.祖国统一C.国防建设D.文化繁荣
15.
下表是《人民日报》对美国的报道语态变化所占比例的对比统计,以下解读正确的是(    )
 
1960年1月至3月
1975年1月至3月
1985年1月至3月
积极报道
0(0%)
2(2%)
51(14%)
消极报道
323(95%)
81(87%)
88(24%)
中性报道
16(5%)
10(11%)
224(62%)
 
①中国媒体对美国形象的塑造由片面逐渐走向客观   
②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积极报道,源于1972年中美建交
③两极格局的建立和瓦解直接影响着中国媒体对美国报道的语态变化  
④中国媒体对美国报道的变化体现了中国外交政策和国际地位的变化
A.①③④B.③④
C.①②④D.①④
16.
2018年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外交家周恩来诞辰120周年。假如你们班举办一次“周恩来外交风云”的图片展,你会选用下列哪些图片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17.
若为下列这组图片拟定一个主题,比较恰当的是 (    )

人民解放军严阵以待   导弹部队蓄势待发   潜艇浮出水面    “辽宁”号航母试航
A.新中国的工业化历程
B.改革开放,建设新中国
C.新中国的“钢铁长城”
D.中国现代社会生活
18.
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表1所示内容,表明新中国解决民族问题的基本国策是(  )
地区
名称
成立时间
自治区
内蒙古自治区
1947年5月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1955年10月
广西壮族自治区
1958年3月
宁夏回族自区
1958年10月
西藏自治区
1965年9月
 
省级民族自治区成立的时间表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B.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原则
C.西部大开发
D.尊重少数民族的历史定制和宗教信仰
19.
1971年,杨振宁来到北京,见到孩童时的好友,杨振宁问道:“谁是中国的奥本·海默?谁是中国氢弹之父?”如果要求你来回答,你认为是下列图中哪位历史人物(  )
A.B.
C.D.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17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