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八年级历史部编版上册 第3、4单元 检测题(RJ)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405332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7/9/28

1.综合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院行使其统治权。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使之。……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分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法院依法审判民事诉讼及刑事诉讼。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判行为时,得以动员四分之三以上出席,出席三分之二以上可弹劾之。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二:第十四条:大总统为国家元首,总揽统治权。第十五条:大总统代表中华民国。第十八条:在总统提出法律案及预算案于立法院。第二十一条:在总统制定官制、官规。大总统任免文武百官。第二十三条:在总统为陆海军大元帅,统率全国陆海军。第三十九条:行政以大总统为首长,置国务卿一人赞襄之。第四十四条:司法以大总统任命之法官组织法院行之。第四十九条:参议院应大总统之咨询,审议重要政务。
——《中华民国约法》   
(1)根据材料一,《临时约法》规定的立国根本原则和政体是什么?这具有什么进步意义?   
(2)根据材料一,《临时约法》对防止袁世凯专权有何规定?   
(3)根据材料二,归纳《中华民国约法》对大总统权限的规定。   
(4)《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民国约法》分别是什么性质的法律文件?   
(5)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袁世凯篡夺辛亥革命果实的原因。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拒签和约”是……的一项重要成果,全国人民为此进行坚决斗争。天津、陕北等地赴北京代表,在新华门冒雨伫立一天一夜。陕西学生代表屈武“长跪痛哭,以首触地有声”,激愤地说:“现在国家都要亡了,如果政府再不想办法,不答应学生的要求,我们只好以死力争。”
材料二:英国公使朱尔典也大体同意我的看法……这场中国的民族运动基本上是合理的,……这场民族运动迄今所采取的方式博得外国人的敬重。
——1919年美国公使芮恩施给国务院的报告
(1)以上材料反映的是我国历史上哪一次民族运动的情况?
(2)这一运动的导火线是什么?
(3)材料二说,“这场民族运动迄今所采取的方式博得外国人的敬重”,“这场民族运动”采取了什么方式? (4)“口号”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和传递着历史信息,请写出最能反映这次运动性质的口号。这场运动的性质是什么?
(5)作为青少年学生,我们应向当时的学生们学习什么?

2.选择题(共14题)

3.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洪宪帝制,张勋复辟帝制,都是昙花一现,最终都以失败告终,这体现了辛亥革命的哪一重大意义:( )
A.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C.为先进的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打开了视野
D.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的统治
4.
中国同盟会的机关刊物是(  )
A.B.C.D.
5.
“我们革命的目的,是为中国谋幸福,因为不愿少数满洲人专制,故要民族革命;不愿君主一人专制,故要政治革命;不愿少数富人专制,故要社会革命。”孙中山先生把“社会革命”概括为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生主义
D.民本主义
6.
某校有几位同学在学习完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后,表达了各自对这场革命的看法。其中观点错误的是(  )
A.辛亥革命是一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B.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C.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
D.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7.
(2016·成都)时至今日,无论是在大陆还是台湾,都有大量以“孙中山”的名字命名的公共设施和纪念场馆。孙中山先生之所以为后世所敬仰,最主要是因为他(  )
A.建立了光复会B.创办了《民报》C.领导了保路运动D.创立了中华民国
8.
资产阶级在辛亥革命中表现软弱无力的主要因素是(  )
A.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B.害怕帝国主义的武装干涉
C.只强调反满和建立共和政体D.不能充分发动革命的主要力量农民
9.
以下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B.国民一律平等
C.言论自由、财产公有D.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10.
掌握历史纪年方法是学习历史的必备素养之一。下列有关历史纪年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公元前3世纪早期秦统一全国B.康熙四十年时康熙皇帝40岁
C.辛丑年过后十年是辛亥年D.中华民国三十三年抗日战争胜利
11.
1911年出版的日本报纸,关于中国事件的报道,使用了下列小标题“点燃革命之火”“武汉的形势”“排满兴汉宣言”“列国的态度”等。其报道的事件最有可能是
A.义和团运动
B.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C.甲午中日战争
D.辛亥武昌起义
12.
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的是:( )
A.陈独秀B.鲁迅C.李大钊D.胡适
13.
有人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认为洋务运动只是剪短了其枝叶,辛亥革命是砍断了树干,但树墩还在,还会萌发。为了不让“树墩“萌发,陈独秀、李大钊等人掀起了()
A.戊戌变法B.新文化运动
C.五四运动D.北伐战争
14.
1919年5月5日,天津《大公报》刊登“北京特约通讯”,标题为《北京学界之大举动——昨日之游街大会/曹汝霖宅之焚烧/青岛问题之力争/章宗祥大受夷伤》。从上述标题中能获得的信息是(  )
A.学生爱国浪潮遍及全国B.北洋政府逮捕大批学生
C.“外争主权,内除国贼”D.京津两地工人罢工游行
15.
五四运动之所以取得初步胜利最主要原因是
A.新文化运动的促进作用B.青年学生的先锋作用
C.工人阶级发挥了主力军作用D.十月革命的鼓舞
16.
与中共“一大”相比,中共“二大”最重要的贡献是确定了
A.以工人运动为中心任务
B.在民主革命阶段的纲领
C.民主集中的组织与原则
D.为共产主义奋斗的目标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14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6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