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人教版 必修1 第四单元 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1课 太平天国运动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05324

试卷类型:课时练习
试卷考试时间:2017/12/28

1.材料分析题(共4题)

1.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法国和沙俄怕英国垄断中国沿海市场,因此迫不及待地叫嚷愿意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咸丰皇帝没有明确表态,他要军机大臣通知曾国藩等总督巡抚“妥筹办理”,提出意见。曾国藩向咸丰皇帝建议:“应请饬下王公大臣等传谕该夷酋,奖其效顺之忱,缓其会师之期,俟其军克复皖、浙、苏、常各郡后,再由统兵大臣约会该酋,派船助剿。”
材料二密迪乐曾连任英国驻上海领事馆翻译官达10年之久。1855年10月1日,他在伦敦《泰晤士报》发表对中国革命的意见时说:“现在最好的下策无论是为着出入口商务的发展,或是为着基督教新旧教派的传播,西方国家只有一条稳当的道路可走,那就是:各自训令其驻华代表认真执行任由中国人自行处理中国事务的政策。……至于商业界,我不能不说,利用某一方之软弱或恐慌,巧取豪夺,以获得什么东西,将不会有长久的利益;而以武力干涉战争,无论偏袒哪一方,将必处于无政府状态,并将毁坏中国之工业精神——这种精神是一切永久性的商业所必须依赖的。”其主张基本与英国的政策一致。
材料三 1862年5月10日,英法军队以军舰大炮打败太平军,占领了宁波港。5月16日,夏福礼给普鲁斯的报告说:“本月10日上午10点左右……对宁波港的轰击开始了,连续炮击约5小时之久,结果打败了太平军,并把他们赶出城。就在太平军撤离宁波的那天晚上,我们立刻把满清官员送去衙门复职,并把宁波正式移交给他们。”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法俄要求帮助清政府镇压太平天国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对华政策的变化及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以得到哪些认识。
2.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粤西)遍地皆盗……盖承平久,孳息繁衍……地不能增,而人加众至二三十倍,故相率为盗以谋食……取才之涂(途)太隘。逆匪杨秀清、韦昌晖(辉)、石达开之才皆非今翰詹(注:翰林和詹事两种官职的合称)及方面大臣所及也。
——汪士铎《乙丙日记》(注:汪士铎曾经担任过曾国藩的幕僚)
材料二 按照《天朝田亩制度》所宣布的目标,太平军运动确实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在这场革命中经济竞争被完全消灭;家庭被剥夺了它在经济和社会上的重要作用;国家获得了一种新的合法性和更广泛的权力。然而甚至在最初那些有希望的年代中都有迹象表明,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
——摘编自《剑桥中国晚清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作者对太平天国运动的基本态度,说明你的判断依据。作者认为太平天国运动兴起的因素有哪些?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说明太平天国是怎样进行“社会革命”的。为什么“太平军制度不可能在长时期内制止私人财富的积累和特权的膨胀”?
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人口多寡,人多则多分,人寡则寡分,杂以九等。如一家六人,分三人好田,分三人丑田,好丑各一半。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此处不足,则迁彼处,彼处不足,则迁此处。凡天下田,丰荒相通,此处荒,则移彼丰处,以赈此荒处。彼处荒,则移此丰处,以赈彼荒处。务使天下共享天父上主皇上帝大福,有田同耕,有饭同食,有衣同穿,有钱同使,无处不均匀,无人不饱暖也。”
——摘编自《天朝田亩制度》
材料二政治上主张以法治国,设新闻官,广采社会舆论,官吏由公众选举;经济上,主张学习西方,发展工商业,奖励技术发明,建铁路、造轮船;文教上,提倡设立新式学堂,办医院,禁止贩卖人口。
——摘编自《资政新篇》
(1)根据材料一、二和所学知识,指出两个文献所涉及的近代中国重大历史事件。
(2)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天朝田亩制度》的核心内容并分析其主张能否真正实现。
(3)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资政新篇》的作者及此文献的新主张。
(4)根据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从时代发展的角度分析《资政新篇》和《天朝田亩制度》哪一个更符合时代潮流。
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太平天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人们一般认为,太平天国对清王朝封建统治的打击,有助于推动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近年来,在研究深入的同时,人们努力对太平天国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有学者一针见血地指出,作为发生在近代时期的农民起义,我们更要注重从现代化的角度去重新审视。从这个角度衡量,太平天国建立的政权,沿袭了封建的君主制、等级制;它借用西方基督教的形式并将其中国化,在将其作为号召和发动农民的工具的同时,又建立了政教合一的专制政权。太平天国反对清王朝,只不过是要用一个封建王朝去取代另一个封建王朝。太平天国从宗教出发所采取的反孔政策,它所引起的长达十几年的内战,对中国探求现代化的进程都是一个冲击。

——《近代史史学新观点》

评论材料中关于太平天国运动的观点。(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展开评论;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2.单选题(共14题)

5.
1862年,英国人在上海的《华北捷报》载:“太平革命是一场血污的运动……它不是反清的革命,而只是反对一切安乐的、富有的以及和平的人民的血腥的‘十字军’……谁能说尽太平军给中国社会和物质繁荣所带来的痛苦与破坏?”该报刊的观点
A.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有利于近代化的主流因素
B.肯定了太平天国运动要打碎旧世界的坚定决心
C.认识到太平天国运动摧毁文明阻碍发展的一面
D.完全否定了太平天国运动是一场反帝爱国斗争
6.
从内容上看,下图两部文献共同的局限性表现在

①不能对当时的社会矛盾做出正确认识
②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
③只学习西方先进技术
④具有反封建的进步性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①④
7.
洪仁玕在《资政新篇》提出“主张兴办近代工矿、交通、金融、邮政允许私人经营,允许使用雇佣劳动;主张与外国平等往来通商,同时用竞争手段抑制经济扩张。”这些主张大多得到洪秀全的肯定,这说明
A.太平天国运动具有新的时代特征
B.洪仁玕的主张符合农民阶级的需求
C.太平天国运动的阶级性质发生根本性变化
D.《天朝田亩制度》的主张得到继承和发展
8.
下列关于太平天国运动史实的解读正确的是
A.图一金田起义是洪秀全领导的广东桂平县武装起义
B.图二太平军定都天京后,分封诸王,初步建立了政权
C.图三其平分土地的方案是对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的彻底否定
D.图四天京事变直接导致太平天国北伐军全军覆没
9.
“争天下,打天下,穷爷们儿天不怕来地不怕。杀到天津卫,朝廷快让位;杀到杨柳青,皇帝吓得发了蒙。”这一歌谣反映了太平天国
A.顺江东下,进军南京
B.北伐
C.东征,破江北大营
D.西征
10.
“美国史学家魏斐德作品《大门口的陌生人》利用‘冲突—反应’理论,论述了太平天国起义是由于西方的冲击才引发的,因此说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原因是西方的侵略。”这段叙述
A.材料充分、结论合理B.材料充分、结论不合理
C.材料不充分、结论合理D.材料不充分、结论不合理
11.
范文澜在《太平天国革命运动》中概括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根本原因时说:“宗派、保守、安乐三种思想,总根源在农民阶级消极方面的狭隘性、保守性、私有性……决定了太平天国的必然崩溃。”最能体现太平天国“这些特性”的是
A. 金田起义
B. 定都天京
C. 天京变乱
D. 颁布《资政新篇》
12.
李大钊说:“太平天国禁止了鸦片,却采用了宗教,不建设民国,而建设天国,这是他们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这段话的意思是指太平天国()
A.没有实行宗教改革B.缺乏科学理论指导
C.不能充分依靠人民D.没有彻底革命精神
13.
柳亚子《题太平天国战史》)楚歌声里霸图空,血染胡天烂漫红。煮豆燃萁谁管得,莫将成败论英雄。”诗中的“煮豆燃萁”是指
A.北伐失利
B.安庆保卫战失利
C.天京变乱
D.英法联军配合清军袭击太平军
14.
张德坚所编太平天国运动的情报集《贼情汇纂》记载:“惟各处俘获贼书皆成捆束,独无此书(《天朝田亩制度》),即贼中逃出者亦未见过,其贼中尚未梓行耶?”材料说明《天朝田亩制度》
A. 实际上没有发行
B. 没有号召作用
C. 太平军中没有普及
D. 不能反映农民的愿望
15.
钱穆先生曾提出了一些对太平天国的看法:“他们对下层民众,想推行均田制度,粗浅一些的社会主义,大抵他们是有此想法的。”能够证明这一观点的有力证据是
A. 定都天京
B. 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C. 发动金田起义
D. 颁布《资政新篇》
16.
太平天国时期的歌谣有号召歌、响应歌、英雄歌、记事歌,用诗体语言和群众口语记述太平天国的光辉历史。“贼做官,官做贼,清廷一片黑漆漆。骨包皮,皮包骨,金田快有新君出。”这一首歌谣
A.属记事歌,再现了太平天国辉煌的历史
B.语言生动,可作为研究起义原因的佐证
C.表明金田已是全国革命志士的向往之地
D.反映了太平天国政权仍是一个封建政权
17.
与以往农民战争相比,太平天国在反封建斗争方面最突出的是( )
A.建立了与封建王朝对立的政权B.担负起反对外来侵略的任务
C.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实属空前D.颁布了《天朝田亩制度》
18.
杨秀清在《谕英使文翰》中说:“尔海外英民,不远千里而来归顺我朝,不仅天朝将士兵卒踊跃欢迎,即上天之天父、天兄亦当嘉汝忠义也。”这表明太平天国的局限性在于
A.力图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
B.小农的保守意识
C.没有与外来反清势力联合
D.对西方列强本质认识不清

3.选择题(共2题)

19.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每年4月23日确定为“世界读书日”,提出“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从2006年国家首次提出“全民阅读”到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倡导“全民阅读”,历时十年,全民阅读正受到越来越多的瞩目。而传统阅读和数字阅读无疑成为推进全民阅读的两个重要抓手。

    以纸质图书和实体书店为特征的传统阅读优势在于阅读的质感,它是文化的象征,具有深远的文化历史传统,更像是一种“情感体验”。而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浪潮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网络知识储量大,信息更新快,阅读成本低廉,互动墙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进行数字阅读,为提升全民阅读数量和质量创造了强有力的技术条件,甚至有人认为:网络时代,数字阅读会慢慢取代传统阅读。对此,不同的人也有不同的看法。

对数字阅读能否取代传统阅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请运用认识论的相关知识,分析产生不同认识的原因。

20.

下列各式{#mathml#}15{#/mathml#}(1﹣x),{#mathml#}4xπ-3{#/mathml#},{#mathml#}x2-y22{#/mathml#},{#mathml#}1x{#/mathml#}+x,{#mathml#}5x2x{#/mathml#},其中分式共有(  )个.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4道)

    单选题:(14道)

    选择题:(2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