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同步练习1第七单元解放战争单元检测

适用年级:初二
试卷号:405315

试卷类型:单元测试
试卷考试时间:2017/11/5

1.综合题(共4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26年7月,国民革命军10万人正式出师北伐.第四军叶挺独立团作为北伐先头部队,率先北上。在各地工农群众的支持下,北伐军攻克武昌,迅速占领湖南、湖北,又以不可阻挡之劳,转入江西战场,连克九江、南昌。随后,北伐军沿长江东下,直捣南京、上海。
材料二 中共中央再郑重向全国宣言:……取消红军名义及番号。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受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之统辖,并待命出动,担任抗日前线之职责。
——《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材料三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别指出这两个时期国共两党的关系如何。国共两党在这两个时期的共同的敌人是谁?
(2)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曾进行过两次著名的谈判,写出两次谈判的名称及取得的主要成果。
(3)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国共两党关系的认识。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某一战略部署,***作了生动的比喻:蒋介石把他的主要兵力集中于陕北、山东,搞“重点进攻”,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来了。这样的兵力部署很像一个哑铃,两头粗,中间细,两头力量强,还有攻势,中间力量弱,处于防御。我们就攻其薄弱部分,从中央突破,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
材料二 电影《大转折——挺进大别山》的海报

材料三 ***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的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请回答:
(l)材料一中的“尖刀”指什么?
(2)你知道材料二所示电影的两位主人公是谁吗?这一军事行动是何时开始的?
(3)材料三中的“二十年”是指从哪年到哪年?“一百多年以来”是指从哪年以来?
(4)这次军事行动的历史意义有哪些?
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解放战争中山东、河南、江苏等地人民支援某一战役情况统计

材料二 电影《大决战》共分3部,影片以史诗般宏伟的气魄艺术地再现了人民解放战争中三次决定性的战役。战役以人民解放军的伟大胜利和国民党的失败为结局,为新中国的成立奠定了基础,是人民革命战争史上的光辉篇章。创作者对双方统帅部门的战略方针、作战计划、战役指挥的记录忠实于历史事实;在细节描写、战争场面以及人物形象的塑造上进行适度的渲染、铺衬,因而使人物形象在巨大的、真实的历史背景下显得更加丰满、生动,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影片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它表明决战的胜负并非单纯由军事指挥决定,而是一种历史的必然趋势。
请回答:
(1)材料一的壮观场面出现在哪次战役中?请写出这次战役的中心、人民解放军指挥员和参战部队。这次战役的影响是什么?
(2)材料二电影《大决战》展现了解放战争期间哪三次重大战役的恢宏场面?三大战役胜利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3)通过材料一并联系所学知识,谈谈人民群众在解放战争中的作用。对此,你有何感想?
4.
识别下图,回答问题。

(1)图l所反映的事件是_________________,说一说该事件的历史意义。
(2)图2中的人物是_______和_________。他们在1947年夏,曾经率领军队采取了什么军事行动?其意义是什么?
(3)与图3相联系的历史事件是______________,在这个事件中______功不可没。)
(4)给图4加一个形象生动的标题:_________________。

2.选择题(共18题)

5.
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说:“废墟是昨天派往今天的使者,废墟让我们把地理读成了历史。”站在南京古城墙的废墟上,我们可以“读到”的历史是(  )
①中华民国的成立   
②侵华日军屠杀中国同胞的暴行
③中共“七大”的召开   
④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6.
下图是著名漫画家丰子恺先生于民国三十四年九月二日创作的《炮弹作花瓶》,它表达了全国人民的共同愿望是实现和平、民主。据此判断这幅漫画创作于( )
A.1923年B.1944年C.1945年D.1949年
7.
1945年8月,***率中共代表团到达重庆,山城为之沸腾。重庆各界纷纷在《新华日报》上表达他们喜悦的心情和对谈判的希望。这反映出当时人们的普遍愿望是( )
A.“打倒列强,铲除军阀”B.“要和平,争民主”
C.“驱除鞑虏,恢复中华”D.“还我河山,守土抗战”
8.
某文献记载,1948年10月15日。人民解放军攻占锦州。该人民解放军是( )
A.东北人民解放军B.中原野战军
C.华北人民解放军D.华东野战军
9.
下列表格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辽沈战役B.平津战役C.淮海战役D.渡江战役
10.
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有关解放战争的推论中不符合史实的是( )
A.AB.BC.CD.D
11.
2017年是邓小平同志逝世20周年。他在革命年代的主要贡献有( )
①参加南昌起义 ②取得平型关大捷 ③千里挺进大别山 ④指挥淮海战役
A.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③D.①③④
12.
1948年底,著名的建筑学大师梁思成先生曾写信给中共中央,提出要尽可能地保护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如故宫、颐和园、雍和宫等。与此相关的战役中,为该地的和平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是( )
A.蒋介石B.王若飞C.张治中D.傅作义
13.
《解放战争第二年的战略方针》要求:“举行全国性的反攻,即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民党区域,在外线大量歼敌。”体现这一战略方针的军事行动是(   )
A.转战陕北B.挺进大别山
C.淮海战役D.渡江战役
14.
1949年《北平日报》刊发了如下消息:“太阳升起来的时候,沉重的雾霭已经散了,是一九四九年二月一日,北平完全解放的第二天清晨。解放就是光明的到来,电灯亮起来了,街灯燃了一夜……”该新闻报道了下列哪一战役的胜利?()
A.辽沈战役B.平津战役
C.淮海战役D.渡江战役
15.
下图为***与蒋介石1945年在重庆拍摄的两人一生中唯一的单独合影,他们这次见面谈判取得的重要成果是
A.和平解决西安事变B.决定对日本的侵略采取不抵抗政策
C.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签署《双十协定》
16.某网站调查2016年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其中一项数据显示“2016年就业率最高学科”为管理学,高达 93.6% (数据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为了解高三学生对“管理学”的兴趣程度,某校学生社团在高校高三文科班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共100道选择题,每题1分,总分100分,社团随机抽取了100名学生的问卷成绩(单位:分)进行统计,得到频率分布表如下:

组号

分组

男生

女生

频数

频率

第一组

[0,20)

3

2

5

0.05

第二组

[20,40)

17

x

y

z

第三组

[40,60)

20

10

30

0.3

第四组

[60,80)

6

18

24

0.24

第五组

[80,100]

4

12

16

0.16

合计

50

50

100

1

参考公式: K2=n(adbc)2(a+b)(c+d)(a+c)(b+d) ,其中 n=a+b+c+d

参考临界值:

P(K2k)

0.050

0.010

0.001

k

3.841

6.635

10.828

17.
文献纪录片《走近***》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的院子里,警卫员给***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打趣地说:“打了三个胜仗,白了一根头发,值得!”这“三个胜仗”是指()
①平津战役  ②辽沈战役   ③淮海战役  ④百团大战
A.①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③D.①②④
18.某同学设计实验证明: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时有水生成。请帮助其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解释、结论与化学方程式

⑴取少量CuSO4粉末,向其中滴加几滴水


CuSO4粉末{#blank#}1{#/blank#}

化学方程式:

{#blank#}2{#/blank#}

⑵向盛有无水醋酸的干燥试管中加入CuSO4粉末;另取一支干燥试管,向其中加入{#blank#}3{#/blank#}和{#blank#}4{#/blank#}。


CuSO4粉末{#blank#}5{#/blank#}

实验说明:

{#blank#}6{#/blank#}

⑶将固体氢氧化钠加入盛有无水醋酸和CuSO4的试管里


CuSO4粉末{#blank#}7{#/blank#}

结论:

NaOH与醋酸反应有水生成

19.某同学设计实验证明:酸与碱发生中和反应时有水生成。请帮助其完成实验报告:

实验操作步骤

实验现象

解释、结论与化学方程式

⑴取少量CuSO4粉末,向其中滴加几滴水


CuSO4粉末{#blank#}1{#/blank#}

化学方程式:

{#blank#}2{#/blank#}

⑵向盛有无水醋酸的干燥试管中加入CuSO4粉末;另取一支干燥试管,向其中加入{#blank#}3{#/blank#}和{#blank#}4{#/blank#}。


CuSO4粉末{#blank#}5{#/blank#}

实验说明:

{#blank#}6{#/blank#}

⑶将固体氢氧化钠加入盛有无水醋酸和CuSO4的试管里


CuSO4粉末{#blank#}7{#/blank#}

结论:

NaOH与醋酸反应有水生成

20.
下图所示是某市红岩革命纪念馆展出的一本历史文献资料的封面。当时(民国三十四年),***“在渝市之动态”的主题应该是( )
A.创建红色革命根据地B.组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争取国内和平民主D.下达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21.
***在一次谈话中说:“(1945年)这一次我们去的好,击破了国民党说共产党不要和平,不要团结的谣言。”***谈论的是
A.井冈山会师B.西安事变C.百团大战D.重庆谈判
22.

新生入学时,同学们进行自我介绍,甲说:“我姓张”,乙说:“我姓李”,丙却调皮地说:“我和中国第一个王朝同姓”,这一下难倒了许多人。那么,你能告诉大家丙同学姓什么吗? (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4道)

    选择题:(18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0

    7星难题:0

    8星难题:4

    9星难题: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