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材料分析题- (共3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世纪时的欧洲,很多人认为世界是一片广阔的陆地,尽头是万丈深渊。虽然……他们知道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神秘的国度中国,但中国和欧洲之间的交通非常困难,很少有人到过中国,也很少有中国人去过欧洲。
(1)材料一描述的局面被打破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从全球史观的角度看,这一事件具有什么重要的世界意义?
材料二一战到二战之间,各国货币基本上没有遵守一个普遍的汇率规则,处于混乱的各行其是的状态。主要发达国家把一些在贸易、金融上与其有密切联系的国家以及国外殖民地联在一起组成货币集团并相互对抗,使外汇交易向有利于这些大国的方向发展。
——《世界通史资料汇编》
(2)据材料二,为改变这一混乱状态,西方大国作出了什么努力?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美国芭比娃娃玩具生产情况简表
(3)材料三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特别是90年代以来该趋势迅速发展的原因。
材料四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较表(单位:亿美元)
——世界银行《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所述趋势的两重性,并简要说明发展中国家应如何应对这一趋势?
材料一中世纪时的欧洲,很多人认为世界是一片广阔的陆地,尽头是万丈深渊。虽然……他们知道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神秘的国度中国,但中国和欧洲之间的交通非常困难,很少有人到过中国,也很少有中国人去过欧洲。
(1)材料一描述的局面被打破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从全球史观的角度看,这一事件具有什么重要的世界意义?
材料二一战到二战之间,各国货币基本上没有遵守一个普遍的汇率规则,处于混乱的各行其是的状态。主要发达国家把一些在贸易、金融上与其有密切联系的国家以及国外殖民地联在一起组成货币集团并相互对抗,使外汇交易向有利于这些大国的方向发展。
——《世界通史资料汇编》
(2)据材料二,为改变这一混乱状态,西方大国作出了什么努力?对世界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材料三美国芭比娃娃玩具生产情况简表
原料来源 | 半成品加工 | 假发制造 | 包装材料 | 组装地点 |
中东国家 | 中国台湾地区 | 日本 | 美国 | 马来西亚、印尼 |
(3)材料三反映了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什么趋势?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特别是90年代以来该趋势迅速发展的原因。
材料四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比较表(单位:亿美元)
项目 | 1970年 | 1992年 |
32个发展中国家 | 108 | 279 |
21个发达国家 | 3129 | 22185 |
——世界银行《1994年世界发展报告》
(4)根据材料四和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三所述趋势的两重性,并简要说明发展中国家应如何应对这一趋势?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晚清政府进出口贸易表(单位:两白银)
(1)依据材料一,分析中国贸易状况。并指出它反映了什么问题?
材料二机器制造创于泰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效行于中国……天津麦面盛行,今秋又有宁人(指朱其昂)购来磨面机器一座,在紫竹林招商局下开张磨坊,名曰“贻来牟机器磨坊”。日计焦煤若干,及用机器司务两人外,又需小工十余人,开销似乎过费。然事半功倍,出面极多;且面色纯白,与用牛磨者迥然不同。
——1878年12月14日《申报》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出现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囱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蕃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李维清编《上海乡土志》
(3)根据材料三,列举两例上海社会生活方面向近代转型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社会生活较早转型的原因。
材料一晚清政府进出口贸易表(单位:两白银)
年代 | 进口 | 出口 |
1885 | 88200018两白银 | 65005711两白银 |
1895 | 171696715两白银 | 143293211两白银 |
1905 | 447100082两白银 | 227888197两白银 |
1911 | 471503943两白银 | 377338166两白银 |
(1)依据材料一,分析中国贸易状况。并指出它反映了什么问题?
材料二机器制造创于泰西(西方资本主义国家)而效行于中国……天津麦面盛行,今秋又有宁人(指朱其昂)购来磨面机器一座,在紫竹林招商局下开张磨坊,名曰“贻来牟机器磨坊”。日计焦煤若干,及用机器司务两人外,又需小工十余人,开销似乎过费。然事半功倍,出面极多;且面色纯白,与用牛磨者迥然不同。
——1878年12月14日《申报》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近代经济结构出现的变化。结合所学分析出现这一变化的原因。
材料三光绪年间的黄浦江畔,房屋多为西式,轩敞华丽,有高至六七层者,钟楼矗立,烟囱如林,入夜则灯火辉煌,明如白昼……大厦商铺、中西邮局、洋行、海关、银行、电报局、丝厂、船坞、轮船公司皆在焉……这里修建了许多教堂,在众多的外国领事馆的小教堂,都有钟楼和高耸的十字架。还有一些以营利为目的的“蕃菜馆”“面包房”“咖啡店”出现,许多身着西装的中国人在此出入。
——李维清编《上海乡土志》
(3)根据材料三,列举两例上海社会生活方面向近代转型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上海社会生活较早转型的原因。
3.
近代以来,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成为世界历史发展的重大主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列宁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1)材料一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为什么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
材料二英法美能够率先开始工业化……其特征是通过自由市场的杠杆作用,推动了工业化,形成了内生型的自由主义工业化模式……(这种模式下)市场上显示的生产过剩危机与发展中贫富差距增大,便形成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基本结构性矛盾,这一矛盾导致本世纪初(注:20世纪)巨大的摆动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给所有国家都带来了强烈的影响……推动了对“古典”发展模式的修正。
——罗荣渠——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2)据材料一,指出英法美“古典”发展模式的特点。西方国家开始修正“古典”发展模式的标志性事件和方式是什么?

材料三:1950~1984年苏联、中国粮食产量的比较: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3)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80年代后中苏两国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并结合两国经济改革的内容分析出现不同趋势的原因。
(4)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材料一列宁说:“在战争结束的时候,俄国就像是一个被打得半死的人……而现在,谢天谢地,他居然能够拄着拐杖走动了!”……这个结果是什么呢,结果就是把商品、货币、市场机制引进到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里面去,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上,这是一个重大的突破
——《大国崛起》解说词
(1)材料一中所说的俄国“能够拄着拐杖走动”得益于什么政策?为什么说它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突破?
材料二英法美能够率先开始工业化……其特征是通过自由市场的杠杆作用,推动了工业化,形成了内生型的自由主义工业化模式……(这种模式下)市场上显示的生产过剩危机与发展中贫富差距增大,便形成了资本主义发展模式的基本结构性矛盾,这一矛盾导致本世纪初(注:20世纪)巨大的摆动即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给所有国家都带来了强烈的影响……推动了对“古典”发展模式的修正。
——罗荣渠——摘编自《中国共产党历史》
(2)据材料一,指出英法美“古典”发展模式的特点。西方国家开始修正“古典”发展模式的标志性事件和方式是什么?

材料三:1950~1984年苏联、中国粮食产量的比较:
——(美)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3)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80年代后中苏两国粮食产量的变化趋势。并结合两国经济改革的内容分析出现不同趋势的原因。
(4)纵观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过程,你能得出什么启示?
2.单选题- (共17题)
4.
鸦片战争前,买办之盛,以广东香山为最;五口通商后,早期活跃于上海的买办“半皆粤人为之”。这主要反映了当时
A.粤商很善于把握商机 |
B.中国沦为列强的市场 |
C.传统经济形态的瓦解 |
D.外贸重心转移的趋势 |
5.
中国的青铜器之多之重要,在世界上是少有的。古书说:“国之大事,在祀在戎。”从下面几幅青铜器皿图片可以看出,当时青铜器主要属于


A.农具和酒器 |
B.礼器和兵器 |
C.礼器和用具 |
D.兵器和农具 |
7.
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诗中反映了宋代
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
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
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 |
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
8.
宋代的商业活动与唐朝相比有了非常大的变化,有一位学者专门为此写了一本书,你为这本书选择一个最合适的书名是
A.《坊墙倒塌以后》 |
B.《汴河两岸》 |
C.《长安城的落日》 |
D.《宋代东京城的辉煌》 |
9.
黄遵宪有诗:“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下列对“大错”的理解最具理性的是
A.限制外商来华阻碍中外贸易 |
B.隔绝大陆与台湾的正常往来 |
C.禁止国人海外经商,限制了商品市场 |
D.自我封闭,扼杀了社会进步的可能性 |
10.
从18世纪起,欧洲主要国家因为“纺织机器等设备及交通工具的改造或发明”,而导致“19世纪的人口大量集中到城市”。能使这段叙述成为完整的因果关系的中间环节是
A.垄断组织的产生 |
B.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兴起 |
C.传统的制造业吸引了投资者 |
D.新型工厂制度的产生 |
11.
有学者在论述科技发展时说:“知识边疆的自主扩张不仅产生了各种各样无法想象的实际成果,而且工业界现在可以作为客户从实验室订购迫切需要得到之物,就像工厂发货一样。”这种现象的普通出现始于
A.18世纪中后期 |
B.19世纪前期 |
C.19世纪中后期 |
D.20世纪中期 |
12.
“1820年到1860年间,英国棉纺织品在世界其它地区的销售量持续上升。其棉纺厂使用的原棉数量由1760年的200万磅,增长到1850年的不下3.66亿磅!”导致“英国棉制品数量急剧增长”主要因素是( )
A.机器的发明和使用 | B.英国成为“世界工厂” |
C.交通运输工具革新 | D.海外市场的不断扩大 |
14.
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展,福建省具有代表性。1875~1895、1896~1911、1912~1913、1914~1918四个时段福建民族工矿企业年均注册数,与选项有对应关系。其中1896~1911年应是
A.4.6个 |
B.3个 |
C.0.55个 |
D.2.5个 |
15.
“开平煤矿产的煤,除供应国内各局以外,还投放市场。煤的质量优良,价格便宜,很快打开销路,并逐渐取代了洋煤在天津市场的地位。”材料表明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
A.解决了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
B.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国的经济侵略 |
C.使中国实现了富强 |
D.彻底打破了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16.
张艺谋的电影《活着》中有一个这样的场景:一个小孩找出父亲的铁包皮的箱子,要交给街道的干部来炼钢。这个场景发生在
A.20世纪的20年代末 |
B.20世纪的40年代末 |
C.20世纪的50年代末 |
D.20世纪的70年代末 |
17.
1958年,《红旗》杂志转引***的话说:“我们的方针,应该有秩序地把工、农、学、商、兵组成为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这反映出当时党和政府
A.要变革生产关系,尽快实现“一五”计划的指标 |
B.要加强民族凝聚力,应对严峻的国际形势 |
C.忽视客观规律,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高速度 |
D.忽视生产力发展水平,片面改革生产关系 |
18.
到196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农民重新有了自留地,不少农村甚至开始了包产到户。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A.“左”倾错误得以根本纠正 |
B.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始 |
C.国家对国民经济的调整 |
D.农村土地关系的根本变化 |
20.
1929—1933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当时人们最有可能的体验是
A.“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 |
B.“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还要难” |
C.“整个西方世界像一潭死水般平静” |
D.“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 |
3.选择题- (共3题)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3道)
单选题:(17道)
选择题:(3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3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