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宣城市2017-2018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适用年级:高一
试卷号:404735

试卷类型:期末
试卷考试时间:2018/7/17

1.材料分析题(共2题)

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中国处于东亚朝贡贸易体系的中心。明清时代,面对近代国际贸易的不断发展,统治者坚持把贸易归入朝贡体系,“凡贡使至,必厚待其人”,对他们携带的货物,“皆倍偿其价”。于是各国纷纷来“贡”,导致“岁时颁赐,库藏为虚”。但是,在朝贡贸易中,中国政府并不是无所要求,更不是不讲回报。而是政治动机大于经济目的,力图造成“四海宾服,八方来仪”的宏大场面

——齐海《朝贡外交和朝贡贸易》

(1)依据材料一,分析明清时期朝贡贸易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材料二 进入近代,在组织严密、实力雄厚的西方商业资本的冲去下,朝贡贸易体系逐渐逊位,终以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为标志走向解体,……根据《中英南京条约》及随后于1843年签的细则性附约《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和《五口通商附粘善后条约》,中国被迫开放贸易并按自由贸易中国主义的原则建立通商口岸和租界,即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五个口岸开通商。后为国内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所迫,清政府面对英国、法国、美国领事联合在各自租界征收关税的事实,设立了海关总税务司,并在各口岸的海关设立一个外国税务司,这一海关体系的建立,为条约通商贸易体制提供了一种制度化的保证。

——摘编自张明之《从朝贡体系到条约通商:近代中国对外贸易形态的变迁》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古代朝贡贸易体系走向解体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条约通商贸易体制的建立给中国带来的变化。
2.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15世纪早期这段异乎寻常的历史中,……正是制度结构上和向外推动力方面的根本差别,在世界历史的这一重要转折关头,使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将全世界海洋留给了西方的冒险事业。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二19世纪上半期,一个英国政论家对此这样描述道:现在看得很清楚,我们可爱的国家——大不列颠已经被分配承担为她的姐妹国家制造商品的崇高使命。海洋彼岸的亲人将用我们的船只从密西西比河流域给我们运来他们种植的棉花;俄罗斯将为我们的工厂和作坊贡献它的大麻、亚麻和铁矿石。我们熟练的机械工和技工制造必要的机器,把这些原料织成精美的布匹,销往各国。所有的布匹都按我们的款式制造,并使之符合人们需要;我们的船只满载着原料归来,又将满载着制成品返回地球的各个角落。这种按照自然法则,用原料换制成品的办法使各个国家相互服务,显示人类的兄弟之情。
——岳麓书社《历史》必修Ⅱ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的力量转向内部”、“西方的冒险事业”的含义及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这一时期国际分工的主要特点,并简要评价这位英国政论家的观点。

2.单选题(共16题)

3.
自从鸦片战争后,清朝就被迫对列强开放了国内市场,但是到1860年时,西方各国在对华贸易上仍然没有打开局面,他们吃惊的发现,除了那些通商口岸以外,中国几乎没有发生改变。究其主要原因是
A.闭关锁国的政策依然存在
B.皇帝集权统治未受到损害
C.近代经济结构未发生变化
D.传统的自然经济顽强抵抗
4.
下图“黄鼠狼给鸡拜年”是中国漫画家华君武1947年创作的漫画。该漫画讽刺马歇尔计划
A.有利于美国控制西欧
B.直接导致冷战的出现
C.遏制欧洲的共产主义
D.客观上推动西欧联合
5.
西汉桑弘羊主持的盐铁官营,在各郡设盐铁官署,严禁私人生产,“敢私铸铁器,煮盐者,钛左趾,没人其器物”。这反映了汉武帝时期加强中央集权,增加财政收人的迫切需要。构成这段文字的是
A.历史现象和历史观点
B.历史结论和史料实证
C.历史事实和历史结论
D.历史叙述和历史解释
6.
图是某学生在学习研究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时使用的两幅示意图,从图中反映出的主题是
A.西汉农业生产技术的发展
B.封建自然经济具有脆弱性
C.政府重视耕作技术的推广
D.江南地区普遍推行曲辕犁
7.
220年,魏王曹丕下令:“关津所以通商旅,池苑所以御灾荒,设禁重税,非所以便民;其除池苑之禁,轻关津之税,皆复什一。”这一做法主要有利于
A.促进商业的恢复发展
B.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C.推动官营手工业进步
D.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
8.
据统计,明清江南棉纺织业市镇有52个,丝织市镇有25个,米粮专业市镇13个;长江中游湖北、湖南、江西三省陶瓷业市镇有25个,造纸业市镇有20个,纺织丝市镇44个。这说明
A.资本主义萌芽已经出现
B.地区性分工日益明显
C.政府鼓励发展商品经济
D.传统农业进一步衰落
9.
1992年是哥伦布“发现”美洲500周年,在许多欧洲国家把哥伦布作为英雄进行纪念的时候;在美洲的墨西哥印第安人却做出了截然相反的行为,他们举行了游行示威,甚至还砸掉了哥伦布塑像的一段手指。这表明
A.经济全球化受到严重阻碍
B.欧洲文明破坏了美洲文明
C.两种文明的冲突不可避免
D.历史的价值判断有相对性
10.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在资本主义制度的基础上,生产者和生产资料彻底分离了……全部过程的基础是对农民的剥夺。这种剥夺只是在英国才彻底完成了……但是,西欧的其他一切国家都正在经历着同样的运动。”材料中“在英国才彻底完成”的助推力是
A.宗教改革
B.启蒙运动
C.圈地运动
D.光荣革命
11.
下表为南方沿海某乡的人口变动统计表(单位:人)。这反映了该地
A.现代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B.传统的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C.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
D.农村经济结构在缓慢变动
12.
1893年,有人写信给张之洞说:“方今机器之利,粤人知其益者,十之八九,两江闽浙,十之二三;河洛之北,万不得一。”该材料折射出
A.洋务运动已走向失败
B.政府限制发展近代企业
C.近代工业发展不平衡
D.工业发展受到列强制约
13.
近代以来,一些中国人纷纷主动翻译外国报刊、书籍。有学者统计,1868-1879年,江南制造总局共出版翻译西书98种,销售达31111部。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西方列强侵略大大加强
B.洋务运动的开展
C.传统夷夏观念发生变化
D.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14.
1920年到1936年,中国关内各省进口的棉纱及棉制品由占进口净值的32.4%锐减为1.7%,钢铁、机械、交通器材由14.1%增长为25.2%。这种变化说明了
A.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B.政府重视轻工业的发展
C.民族工业有较大发展
D.近代工业布局明显改善
15.
抗日战争爆发后,东部沿海地区的企业大量内迁。下表是截止1939年沦陷区企业内迁的情况,对其信息解读最准确的是
A.内迁的企业地区分布不平衡
B.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C.为抗战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
D.中国工业基础仍旧薄弱
16.
1878年,李鸿章派轮船招商局总办唐廷枢在直隶唐山正式成立“开平矿务局”。1881年正式投产。雇工三千人,当年产煤三千六百余吨,次年增至三万八千吨,……到光绪二十四年
(1898)更增至七十三万吨。与这一企业创办有同一目的是
A.江南制造总局
B.天津机器制造局
C.湖北汉阳铁厂
D.上海发昌机器厂
17.
英国《卫报》专栏作家马丁·雅克曾断言:“21世纪始于1978年”,因为这一年“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开始从平均主义向市场经济走出了尝试性的一步,……中国的转变已经使世界的重心东移。”文中的“中国的转变”是指
A.开展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B.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C.农村经济体制全面展开
D.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
18.
“在本世纪内最后的十六年,无论怎么样开放,公有制经济始终还是主体。同外国人合资经营,也有一半是社会主义的。……不要怕,得益处的大头是国家,是人民,不会是资本主义。”邓小平的这一讲话发表于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展开之时
B.浦东开发与开放之时
C.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之初
D.“南方谈话”发表之后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材料分析题:(2道)

    单选题:(16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4

    5星难题:0

    6星难题:7

    7星难题:0

    8星难题:6

    9星难题: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