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1题)
A.汪曾祺是我国著名作家,代表作有小说《昆明的雨》《受戒》《骆驼祥子》等。 |
B.司马迁的《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对后世传记文学有深远影响。 |
C.托尔斯泰是法国著名作家,著有《人类群星闪耀时》《复活》《战争与和平》。 |
D.消息是迅速、简要地报道将要发生的事件的一种新闻体裁,常见且运用广泛。 |
2.诗歌鉴赏- (共1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小题1】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出门庭冷落的景象,表现了诗人的孤独与苦闷。 |
B.“悠然见南山”写出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自然,体现了心灵的自由惬意。 |
C.“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写出了夕阳落山、成群鸟儿纷纷归巢的美好场景。 |
D.“此中有真意”中的“真意”可以理解为诗人领悟到的自然之趣与人生真谛。 |
3.文言文阅读- (共1题)
(甲)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节选)
(乙)越因伐吴,败之姑苏,伤吴王阖庐指,军却七里。吴王病伤而死。阖庐使立太子夫差,谓曰:“尔而忘句践①杀汝父乎?”对曰:“不敢!”
王夫差元年,以大夫伯嚭为太宰②。习战射,常以报越为志。二年,吴王悉精兵以伐越,败之夫椒③,报姑苏也。
——选自《史记·吴太伯世家第一》
(注)①句践:即勾践。②太宰:职同宰相。③夫椒:山名,在苏州市西南。
【小题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曾益其所不能 曾:______
(2)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色:______
(3)谓曰 谓:______
(4)以大夫伯嚭为太宰 以:______
【小题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吴王悉/精兵/以伐越 | B.吴王悉/精兵以/伐越 |
C.吴王/悉精兵/以伐越 | D.吴王/悉精兵以/伐越 |
(1)人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2)习战射,常以报越为志。
【小题4】甲文中作者认为国家生存需要具备什么条件?乙文的故事是否印证了甲文的这一观点?联系乙文文本说说你的理由。
4.现代文阅读- (共2题)
五月艾香
叶剑秀
①五月,是个吉祥的月份,也是艾香恣情的季节。
②艾草,这种略显俗气的野生植物,有着独特的气韵,在人们的血脉里流淌了数千年可谓摇曳生姿、慰藉生灵。每年惊蛰前后,艾芽破土拱出,顶开头上厚实的沃土,开始迎接春风的洗礼。艾草的嫩苗为绿色,半月后呈灰白色。叶片椭圆,形似玉指伸展,饱满莹润。月余时间便长成了,无论是田间地头,还是沟坎河畔、房前屋后、路旁荒郊,随处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一丛丛,一簇簇,挤挤扛扛、争相拔节。
③艾草的素幽清香,一直氤氲在遥远的记忆里,并牢固地生长在每位故乡人的心头上。
④祖先的文字里,早已把艾草与人的生命连在一起。据《本草钢目》记载:艾以叶入药,性温、味苦、无毒、纯阳之性、通十二经、具回阳、理气血、逐湿寒、止血安胎等功效。《岁时广记》中记载:“艾草能灸百病。一名冰台,一名医草,生田野,叶背苗短者为佳。五月五日采曝干作煎。勿令见风,经久方可用。"《孟子》亦云:“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据说扁鹊、华佗针灸病人时,拿艾草点燃之后去薰、烫病者的穴道,可见用陈艾灸病,效果甚优。
⑤艾草是一种最早与人类肌肤相亲的植物。出生三天的婴儿,用艾草熬水洗浴,据说可以祛瘴气禳胎毒、避瘟驱邪。原本弱小的生命,经受人生的这第一次洗礼,一生茁壮少疾。若家中的老人患有眼疾,用五月带露的艾草在锅里煮沸后温熏洗,不几日眼睛便觉清凉舒适,疲倦与模糊也烟消云散。除了药用,艾草还可食用。艾草煮鸡蛋,清香可口,有清火消炎之功效;风寒感冒,用晒干的艾叶熬茶,连续喝上几天,感冒便不日而愈;在缺医少药、囊中羞涩的年代,正是这种野生野长的草科植物为人们除病去灾,成为寻常人家生活中的必备之物。
⑥经世流年,岁月如歌,乡下人与艾草的不渝情感,演绎成亘古不变的风俗,延续至今。⑦“手执艾旗招百福,门悬蒲剑斩千邪”。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
⑦这一天人们要上山采艾草,回来插于门楣,就像贴上一道灵符,趋利避害、招纳百福。这一插,就是上千年。那一束束斜插在檐下的艾草,卷起暗绿的叶子,露出银白的叶背,散发着草药味的清香,守护一方人平安,保佑一家人健康。
⑧神奇的功效赋予艾草一种独特的浪漫情怀。《诗经》里有如是佳句:“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这是多么缠绵热烈的爱意啊!想念挚爱的恋人,竟到了一日不見,如隔三年之境。这思念里虽有艾草淡淡的清苦,也有艾草执着的醇香——原来,艾草竟是清纯浪漫的爱情象征。
⑨艾者,爱也。端午插艾,不仅是文化和习俗,更是家乡的味道。那艾香弥漫,恍若散发着母体的奶腥和温馨,从遥远的故乡飘来,浸润着游子的身心。于是,心中深切的祈愿和殷殷的牵挂,凝结成对母爱的期待,在故乡袅袅的炊烟里轻语呼唤。
⑩艾香的温丽,不仅让我们记住一个神圣的节日,更有对故土和母亲的深深眷恋。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小题1】下列各句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草纲目》中曾记载:“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
B.艾草因为可食用,可药用,成了现在人们生活的必备品。 |
C.艾草淡淡的清苦和执着的醇香象征了清纯浪漫的爱情。 |
D.文章题日为《五月艾香》,是为了强调艾草生长的季节。 |
【小题3】结合语境,品析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
随处都能见到它们的身影,一丛丛,一簇簇,挤挤扛扛、争相拔节。
【小题4】作者在文末说:“艾香的温丽,不仅让我们记住一个神圣的节日,更有对故土和母亲的深深眷恋”,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小题5】“五月五,是端午。插艾叶,戴香囊,吃粽子,撒白糖,龙船下水喜洋洋。”本文第⑦段写到了端午童谣中插艾叶的习俗,请你写一段关于端午“吃粽子”或“看龙舟”的文字。(要求:字数不少于80字)
陕北这个沙漠可能快要改名成“森林”
①中国又要干成一件前无古人的事了,毛乌素沙漠快要被灭了。
②毛乌素沙漠位于陕西省榆林市长城一线以北,因此榆林市也被称为驼城,意为沙漠之城,毛乌素沙漠面积约4.22万平方公里。降水较多(250~400毫米),有利植物生长,原是畜牧业比较发达地区,固定和半固定沙丘的面积较大。
③《光明日报》称,毛乌素沙漠是人造沙漠,它是人类贪欲的儿子,成形不过上千年的历史。其大部在鄂尔多斯草原,并沙蚀陕西、宁夏一些邻近地区。名城古镇陕北榆林,历史上曾被毛乌素沙漠逼得“三迁”。近43000平方公里的毛乌素沙漠,是中国有名的八大沙漠之一,在现在的鄂尔多斯市域内有35000多平方公里,地理学上也称之为鄂尔多斯沙漠。
④1959年以来,人们大力兴建防风林带,引水拉沙,引洪淤地,开展了改造沙漠的巨大工程。到了21世纪初,已经有600多万亩沙地被治理,止沙生绿。80%的毛乌素沙漠得到治理,水土也不再流失,黄河的年输沙量足足减少了四亿吨。
⑤据了解,在中国的沙漠中,毛乌素沙漠是降雨最多的。在此基础上,科学家又将毛乌素沙漠的降雨量同亚洲、北美洲、南美洲、非洲及大洋洲近50个大大小小沙漠的降水量相比较,证明其也是目前世界各地沙漠中降雨量最多的,所以毛乌素沙漠就有了“世界沙漠最强的暴雨中心”称号。
⑥由于有良好的降水,许多沙地,如今成了林地、草地和良田。陕西榆林市在沙漠的腹地种植万亩以上的成片林地,建成了总长1500公里的4条大型防护林带,造林保存面积1629万亩,林草覆盖率由0.9%提高到25%。全市境内860万亩流沙有600多万亩得到固定、半固定,实现了地区性的荒漠化逆转。每年沙尘天气已由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的20多天,减少到不足10天。
⑦这里诞生了无数植树英雄,比如榆林定边的石光银,他用20多年时间,在63公里长的沙漠边缘种下6公里宽的一个绿带——这个“人进沙退”的速度,相当于清末同治年间流沙侵蚀榆林城墙速度的两倍多。
⑧陕西全省森林覆盖率有28.8%提高到31%。与1999年相比,荒漠化土地地面积减少189万亩,沙化土地减少30万亩,极重度,重度荒漠化面积减少1952万余亩。20世纪60年代,榆林市郊半公里外就是寸草不生的流沙,而21世纪初50公里以内基本上看不到流沙了。在沙漠腹地,榆林市共累计新辟农田160万亩。
⑨近些年来,榆林市先后投资上千亿元用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沙漠治理,许多当年的沙地,如今成了林地、草地和良田。榆林这座“沙漠之都”变成了“大漠绿洲”。沙漠变绿洲这一“不可能”,在中国人民的努力下,变成了现实!
(选自《央视网新闻》)
【小题1】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毛乌素沙漠亦称鄂尔多斯沙漠,是中国有名的八大沙漠之一。 |
B.毛乌素沙漠治理,对控制水土流失、黄河输沙量都有重要意义。 |
C.陕西榆林市治沙成绩显著,已经实现了地区性的荒漠化逆转。 |
D.近年来,榆林市先后投资上千亿元全部用于沙漠治理,成效显著。 |
【小题3】文中第⑧段画线句子中加点的词能否删除?请说明理由。
【小题4】有人认为,只要肯下决心,沙漠一定都能变成绿洲。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本文内容简要分析。
5.名著阅读- (共2题)
(1)《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是忠实描绘中国红色区域的第一本著作。(______)
(2)《红星照耀中国》首次向全世界报道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这一“军事壮举”。(______)
(3)《红星照耀中国》记录了斯诺通过采访、实地考察及艺术加工得来的情况。(______)
萤,这些能够发出光亮的小动物,这些本该是心中一片光明的小昆虫,在事实上却是一群心理很黑暗的家伙。……它们能够随处产卵。有的时候,产在地面上;有的时候,产在草叶上。……而且,在它们产下卵以后,就再也不去注意它们了,随它们自生自灭,自然生长去了。
6.综合性学习- (共1题)
材料一
金庸小说最初发表在报纸上,自出版单行本以来,总发行量已超过3亿册,拥有数亿读者。多部作品被改编成电影、电视、漫画、动画、电脑游戏。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港澳地区就出现了“金庸热”,60年来长盛不衰。金庸小说的读者遍布全球,可以说有华人的地方就有金庸小说的流传。
材料二
材料三
读金庸的小说,我们感动的不止是一段段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不止是一个个奇炫缤纷的武侠世界,不止是一个个顶天立地、快意恩仇的英雄人物,最难得的是其中的人文关怀和家国情怀。金庸小说的背后,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和传统价值观支撑,这是流淌在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基因。与其说金庸小说造就的是一个又一个“武侠梦”,毋宁说他的小说造就的是同一个“中国梦”,这也是很多海外人在让后代学习中国文化时,让他们先从阅读金庸小说开始的原因。在对中国文化的继承上,很少有小说能达到金庸小说的水平,四书五经、诸子百家,唐诗宋词、成语典故,无不是作者创作的灵感源泉。
【小题1】下列表述,不符合以上材料内容的一项是( )A.金庸小说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等多种形式,深受大家喜爱。 |
B.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起,港澳地区就出现了“金庸热”。 |
C.金庸小说让我们最感动的是一段段可歌可泣的爱情故事。 |
D.很多海外华人让后代通过阅读金庸小说学习中国文化。 |
【小题3】请结合以上材料,简要分析人们喜爱阅读金庸作品的原因。
7.作文- (共1题)
爱尔兰著名作家巴克莱在《花香满径》中指出,幸福的生活有三个不可缺的因素,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能爱人。
请以“能爱人”为话题,自拟题目,扣题作文。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字数不少于600字;②正文中如需出现本市人名、地名、校名,请用xx代替。
8.- (共1题)
某位知名作家到学校做讲座之后,校学生会起草了一封感谢信,请阅读并回答相关问题。
**老师:
您好!
谢请您昨天光临我校做了关于科幻文学的讲座。您的讲座幽默风趣,信息量大。您对科幻作品的分析入木三分,同学们都屏① (A.píng B.bǐng)息敛气,听得(甲) (A.全神贯注 B.恹恹欲睡)。这些年,您笔耕不辍② (A.chuò B.zhuì),写作态度(乙) (A.惟妙惟肖 B.一丝不苟),令人钦佩。我们在心里由衷地感谢您的教诲。期待您再次莅临指导!
此致敬礼!
**中学学生会
2018年12月16日
(1)为文中①②处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只填序号。(2)从文中甲乙处选择符合语境的词语填入横线,只填序号。
(3)文中画线句有一处语病,请将修改后的句子写在横线上。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1道)
诗歌鉴赏:(1道)
文言文阅读:(1道)
现代文阅读:(2道)
名著阅读:(2道)
综合性学习:(1道)
作文:(1道)
:(1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8
5星难题:0
6星难题:2
7星难题:0
8星难题:0
9星难题: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