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选择题- (共39题)
3.
“起来……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进!”每当我们学校星期一升国旗,唱起这首催人奋进的歌曲时,我们都会联想到一位著名的音乐家。他是( )
A.冼星海 | B.聂耳 |
C.欧仁·鲍狄埃 | D.贝多芬 |
6.
***评价说:“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是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以下属于鲁迅成就的是
A.《愚公移山》《田横五壮士》 |
B.《义勇军进行曲》《小二黑结婚》 |
C.《黄河大合唱》《义勇军进行曲》 |
D.《阿Q正传》《狂人日记》 |
7.
“清廷诏准自1906年开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并令学务大臣迅速颁发各种教科书,责成各督抚实力通筹,严饬府厅州县赶紧于乡城各处遍设蒙小学堂。”由此表明,科举制废除的直接影响是
A.动摇了清朝统治的根基 |
B.促进了新式学堂的发展 |
C.加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 |
D.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传播 |
8.
促使在中国存在了约1300年的科举制度最终退出历史舞台的主要原因有
①科举制度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阻碍科技文化发展的绊脚石
②戊戌变法运动对科举制度的冲击
③西方思想文化的涌入和近代新式学堂的举办
④为了适应与列强的外交需要
①科举制度已经成为束缚人们思想、阻碍科技文化发展的绊脚石
②戊戌变法运动对科举制度的冲击
③西方思想文化的涌入和近代新式学堂的举办
④为了适应与列强的外交需要
A.①② |
B.①③ |
C.②④ |
D.③④ |
10.
关于中国近代教育与近代文化生活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京师大学堂创办于洋务运动时期,它是中国近代第一所国家建立的最高学府 |
B.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了沿用一千三百多年的科举制度 |
C.1872年以后,人们可以通过《申报》了解国内外大事查找对自己有用的 |
D.商务印书馆是近代中国人创办的第-一个也是 规模最大的文化出版机构 |
11.
张謇在创办第一家工厂时,引起了轰动。原因是
①张謇的身份和他的举动按当时的社会观念看,反差太大
②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开办工厂是风险很大的事情
③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在当时是新生事物
④张謇事先做了大量宣传
①张謇的身份和他的举动按当时的社会观念看,反差太大
②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开办工厂是风险很大的事情
③资本主义性质的企业在当时是新生事物
④张謇事先做了大量宣传
A.①② |
B.②③ |
C.③④ |
D.①④ |
15.
他以笔代戈、奋笔疾书,战斗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曾评价说:“他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对中国近代史上一位伟大的文学家、现代杂文的开拓者的评价,“他”是
A.齐白石 |
B.茅盾 |
C.鲁迅 |
D.徐悲鸿 |
19.
近代以来,为挽救民族危亡,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大声疾呼变法自强,掀起维新变法运动,在这次戊戌维新运动中诞生的最高学府是( )
A.商务印书馆 | B.京师大学堂 |
C.京师同文馆 | D.福州船政学堂 |
23.
人类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促使中国社会文化生活开始走向近代化的因素有
①经济的发展
②政治的变革
③教育的变革
④中西文化交汇碰撞
①经济的发展
②政治的变革
③教育的变革
④中西文化交汇碰撞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④ |
27.
1912年时中国社会习俗发生变化的现象是
①女子缠足
②男子剪掉辫子
③穿翎顶官服
④跪拜礼
⑤鞠躬、握手礼
⑥“老爷”“大人”等称呼
⑦“先生”“君”等称呼
①女子缠足
②男子剪掉辫子
③穿翎顶官服
④跪拜礼
⑤鞠躬、握手礼
⑥“老爷”“大人”等称呼
⑦“先生”“君”等称呼
A.①②③④ |
B.②⑤⑦ |
C.③⑤⑥⑦ |
D.①③⑤ |
28.
19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近代交通工具的传入,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包括
①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加快
②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③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④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近代交通的发展
①使人们的出行速度加快
②促进了商品的流通
③有利于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④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近代交通的发展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③④ |
32.
1912年3月5日《时报》上题为《新陈代谢》的文章曾这样生动地描述:“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放足鞋兴,菱鞋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引起上述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
A.洋务运动的兴起 | B.辛亥革命的推动 |
C.新文化运动解放了思想 | D.中国共产党的提倡 |
33.
民国时期,西装在沪上极为流行,银行职员,大的百货公司店员,再穷也要“淘”一件二手西装。而头戴礼帽,手拿手杖,眼戴金丝眼镜,西装革履……已成为“摩登先生”的标准装束,这说明了( )
A.社会性质的改变 | B.习俗风尚的变革 |
C.辛亥革命的成功 | D.人们生活的富裕 |
34.
下表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状况,你认为出现这种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项目 | 一战前(工厂数) | 一战后(工厂数) |
棉纺厂 | 22家 | 64家 |
缫丝厂 | 170多家 | 430多家 |
面粉厂 | 40多家 | 120多家 |
A.辛亥革命摧毁了封建制度 |
B.“实业救国”思潮的兴起 |
C.民族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
D.帝国主义国家忙于战争,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
35.
1872年在上海创办,是旧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纸。在七十多年的风雨中,见证了中国从帝制走向民主,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历程。它是( )
A.《申报》 | B.《民报》 |
C.《中外纪闻》 | D.《新青年》 |
36.
下表显示,到1913年中国通商口岸进出船只、进口贸易价值和机器设备进口价值均得到增长。这可以说明
项目 | 1895年 | 1913年 |
通商口岸进出船只(吨) | 29737 | 93335 |
进口贸易价值(千两) | 171679 | 570163 |
机器设备进口价值(海关两) | 200万 | 700万 |
A.中国机器工业发展显著 |
B.中国传统小农经济开始解体 |
C.中国民族工业得到发展 |
D.一战刺激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
37.
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年均注册工厂(家)出现下图所示变化的原因包括( )

①清政府的推动 ②辛亥革命的鼓舞 ③“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④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①清政府的推动 ②辛亥革命的鼓舞 ③“实业救国”思想的影响 ④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无暇东顾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38.
歌谣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现实的反映。下列歌谣反映了民国时期社会习俗变化的是()
①旗袍西服中山装,穿着舒适又大方
②辫子搭肩三尺长,之乎者也说荒唐
③禁缠足,倡女权,男女平等新追求
④称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义深
①旗袍西服中山装,穿着舒适又大方
②辫子搭肩三尺长,之乎者也说荒唐
③禁缠足,倡女权,男女平等新追求
④称先生,道某君,人格平等义深
A.①③④ | B.①②③ | C.②③④ | D.①②③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选择题:(39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1
5星难题:0
6星难题:22
7星难题:0
8星难题:11
9星难题: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