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综合题- (共2题)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次革命的目标是:民族独立、人民民主和普遍富裕。这次革命的成果是:皇冠落地,中国历史从帝制走向共和。”
——杨天石
(1)指出“这次革命”的名称及其指导思想。简述其历史意义。
材料二:1924年,孙中山发表宣言:“中国人民一切困苦之总原因,在帝国主义之侵略。北伐之目的,不仅在推翻军阀,尤在推翻军阀所赖以生存之帝国主义。”
(2)材料中孙中山的救国思想与之前相比有怎样的发展?以此思想为指导的革命运动叫什么?
材料三:孙中山逝世后,“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遗训被书写于某校大门东西两壁上。现在该校旧址的纪念建筑有学校正门、中山纪念碑、中山故居、俱乐部及东征烈士墓等。
(3)材料中所述学校的名称是什么?孙中山说“革命尚未成功”指的是什么?为完成革命任务,国民党采取了什么行动(举一例)?
材料一:“这次革命的目标是:民族独立、人民民主和普遍富裕。这次革命的成果是:皇冠落地,中国历史从帝制走向共和。”
——杨天石
(1)指出“这次革命”的名称及其指导思想。简述其历史意义。
材料二:1924年,孙中山发表宣言:“中国人民一切困苦之总原因,在帝国主义之侵略。北伐之目的,不仅在推翻军阀,尤在推翻军阀所赖以生存之帝国主义。”
(2)材料中孙中山的救国思想与之前相比有怎样的发展?以此思想为指导的革命运动叫什么?
材料三:孙中山逝世后,“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的遗训被书写于某校大门东西两壁上。现在该校旧址的纪念建筑有学校正门、中山纪念碑、中山故居、俱乐部及东征烈士墓等。
(3)材料中所述学校的名称是什么?孙中山说“革命尚未成功”指的是什么?为完成革命任务,国民党采取了什么行动(举一例)?
2.
两次世界大战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铭记历史,拒绝战争,是人类共同的任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两大集团纷纷扩军备战,给世纪(20世纪)初的世界蒙上了战争的阴云,战争的气息随着争夺的升级而越来越浓。”
(1)材料一中的“两大集团”指什么?哪一事件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材料二:沈阳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一切对日交涉,听候中央处理。
——蒋介石致张学良密电
(2)密电中的“沈阳日军行动”指的是哪一事件?密电反映了蒋介石怎样的态度?导致了什么后果?
材料三:埃德加·斯诺在(北平)参加日军召开的一次记者招待会时,他大声质问:“为什么要在中国领土上进行军事演习?为什么借口士兵失踪用大炮?为什么侵略者不撤兵回营,反叫中国军队撤出宛平?”
(3)埃德加.斯诺的质问针对的日军侵华事件是什么?该事件后,中国的抗战进入了哪一新的阶段?
材料四:签字各国保证竭尽全力,互相合作,彻底打败德、意、日三国轴心及其附庸,决不单独与敌人停战或媾和。
——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
(4)材料四文件的签署有何意义?简要说明中国的抗战与二战的关系?
材料一:“两大集团纷纷扩军备战,给世纪(20世纪)初的世界蒙上了战争的阴云,战争的气息随着争夺的升级而越来越浓。”
(1)材料一中的“两大集团”指什么?哪一事件引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
材料二:沈阳日军行动,可作为地方事件,望力避冲突,以免事态扩大。一切对日交涉,听候中央处理。
——蒋介石致张学良密电
(2)密电中的“沈阳日军行动”指的是哪一事件?密电反映了蒋介石怎样的态度?导致了什么后果?
材料三:埃德加·斯诺在(北平)参加日军召开的一次记者招待会时,他大声质问:“为什么要在中国领土上进行军事演习?为什么借口士兵失踪用大炮?为什么侵略者不撤兵回营,反叫中国军队撤出宛平?”
(3)埃德加.斯诺的质问针对的日军侵华事件是什么?该事件后,中国的抗战进入了哪一新的阶段?
材料四:签字各国保证竭尽全力,互相合作,彻底打败德、意、日三国轴心及其附庸,决不单独与敌人停战或媾和。
——1942年《联合国家宣言》
(4)材料四文件的签署有何意义?简要说明中国的抗战与二战的关系?
2.选择题- (共15题)
4.
历史兴趣小组为下列图片拟一历史主题,最贴切的是 ( )


A.抗争——中国人民摆脱外来的侵略 | B.探索——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
C.屈辱——一步步走向殖民地的深渊 | D.复兴——中华民族崛起之路 |
5.
林伯渠说:“对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低估的……因为他们没有看到推翻几千年沿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容易的一件事”。这段话旨在强调
A.辛亥革命意义重大 | B.广大民众尚未觉悟 |
C.革命时机不够成熟 | D.革命缺乏社会基础 |
8.
20世纪上海闸北一家虫鸟店曾经贴过这样一幅对联“三鸟害人,鸦雀鸨;一群卖国,鹿獐螬”。此幅对联与下面哪句口号无关?( )
A.驱除鞑虏,恢复中华 | B.外争主权,内除国贼 |
C.取消“二十一条” | D.誓死力争,还我青岛 |
9.
下图为1927年至1937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人数发展折线图。图中显示1928年至1934年党员人数大幅度上升,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历史原因是( )


A.南昌起义的发动 | B.红色政权的建立 |
C.抗日战争的爆发 | D.红军长征的胜利 |
10.
“背公理而逞强权,非正义、非公理。亡青岛,是亡山东。山东亡,是中国亡。我同胞处此大地,有此山河,岂能目睹帝国主义者强暴欺凌我们。”由此引发的是( )
A.九一八事变 | B.七七事变 | C.西安事变 | D.五四运动 |
12.
提取关键词是学习历史与社会的方法之一。下列与“民族统一战线、9月3 日、收回台湾”这三个关键词相吻合的历史事件是( )
A.中国共产党成立 | B.北伐胜利进军 |
C.抗日战争胜利 | D.解放战争胜利 |
13.
在近代,中国政党的关系对中国革命影响重大。国共两党的关系经历了合作--分裂--再合作--再分裂的过程,其中“再合作”实现的主要原因是 ( )
A.西方国家在中国利益的需要 | B.世界反法西斯力量联合的需要 |
C.日本侵华加剧了中国民族危机 | D.国民政府内战政策完全失败 |
14.
阅读下表,分析当时中国民族工业出现表中变化的外部原因是( )


A.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 |
B.“实业救国”思潮的鼓舞 |
C.帝国主义忙于“一战”,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掠夺 |
D.中国民族工业事实力雄厚 |
15.
百年前的一场世界战争,“令全欧洲的希望之光消失了。这是欧洲一场野蛮兄弟的杀戮,欧洲没有哪个国家是这场战争真正的胜利者”。材料描述的战争是
A.英法战争 | B.第一次世界大战 |
C.苏德战争 | D.第二次世界大战 |
16.
近年来,全球经济出现了持续的低迷,美国奥巴马政府以史为鉴,出台了一系列复苏经济的刺激计划以摆脱金融危机。奥巴马政府借鉴的就是美国历史上的罗斯福新政,请问“新政”的特点是 ( )
A.政府干预经济 | B.规定工人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 |
C.采取以工代赈 | D.建立社会保障制度 |
试卷分析
-
【1】题量占比
综合题:(2道)
选择题:(15道)
-
【2】:难度分析
1星难题:0
2星难题:0
3星难题:0
4星难题:0
5星难题:0
6星难题:14
7星难题:0
8星难题:3
9星难题:0